文丨本刊記者 張立人
多彩貴州的創衛行動
文丨本刊記者 張立人
通過實施一系列創衛舉措,全省城市與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美麗貴州”形象日漸明朗,“國家級公園省”夢想正照進現實。
記者從貴州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獲悉,2014年,貴州省創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增8個國家衛生城市(縣城)。其中,凱里和仁懷兩市獲“國家衛生城市”稱號,開陽、湄潭、道真、盤縣、松桃、劍河6縣獲“國家衛生縣城”稱號,一舉將貴州省國家衛生城市(縣城)數量從歷史上的4個增加到現在的12個。
創衛改變城市面貌,改變百姓生活。如何創衛是建設和經營城市(城鎮)的一項重點和中心工作。貴州省立足于打造“以人為本”的和諧人居生態示范區,在推動各項民生事業全面進步的同時,開展豐富多樣的文明創建主題活動,展示出和諧發展的城市新面貌。
長期以來,貴州城鎮基礎設施差、歷史欠賬多、人們觀念落后,臟亂差現象普遍。如何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民生活、實現轉型跨越發展,成為擺在全省決策者和廣大群眾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早在2011年,貴陽市就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成為省市共建的典范,也為全省上下開展全面創衛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2013年,隨著“多彩貴州文明行動”的啟動,創衛工作開始在全省全面推開。2014年4月,《貴州省2014—2017年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縣城推進計劃》出爐,明確了創建全國衛生城市(縣城)的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制度。
在推進計劃中,一項項精細的目標任務,一個個明確的時間節點,為全省創衛工作指明了路徑和方向,吹響了攻堅克難的沖鋒號,多彩貴州創衛行動的大幕就此拉開。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發展與生態共存”是老百姓對“美麗中國”最直觀的解讀。而“美麗中國”首次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也被賦予了深刻內涵,多彩貴州的創衛行動正是對“美麗中國”深刻內涵的生動詮釋。
今年伊始,國務院出臺了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相關政策。隨后,貴州省召開創建衛生城市電視電話工作會議。會議明確提出,我省將全面繼續深入開展國家衛生城市、縣城創建工作,并制定了“兩個3年計劃”,到2020年創建8個國家衛生城市、42個國家衛生縣城、600個國家衛生鄉鎮。
省衛計委主任王忠介紹,為實現這一目標,去年全省安排了7個市(縣)承擔創建任務,有8個市(縣)實現了突破。其中凱里市、仁懷市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稱號;開陽縣、湄潭縣、道真自治縣、盤縣、松桃自治縣、劍河縣獲得“國家衛生縣城”稱號,我省國家衛生城市、縣城數量從歷史上的4個增加到現在的12個,增長了3倍。
與此同時,2014年務川自治縣、錦屏縣、石阡縣獲得“貴州省衛生縣城”稱號,全省有89個鄉鎮獲得“貴州省衛生鄉鎮”稱號,196個村獲得“貴州省衛生村”稱號。
按照創建計劃,今年赤水市、興義市將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息烽縣、修文縣、余慶縣、金沙縣、江口縣、甕安縣、丹寨縣、威寧自治縣將創建“國家衛生縣城”。
在“十二五”收官之年,貴州創衛工作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廣,前所未有。
通過不斷地深入實踐證明,多彩貴州創衛行動是一項全省上下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城市功能、改善投資環境的基礎工程,是為百姓建設宜居家園的民生工程,是改變城鄉面貌的總抓手,更是推動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的新引擎。
環境就是生產力,是一種發展觀。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是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創衛行動的核心要義,就是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和環境保障。
在這方面,貴州早有經驗可以借鑒。2004年12月,荔波創建“國家衛生縣城”成功,成為我省第一個“國家衛生縣城”。
荔波在創衛過程中,摸索出了環境就是生產力的深層邏輯。
盡管當時荔波縣全年財政總收入才7000多萬元,但縣里卻先后投入創衛專門經費8725萬元,多渠道籌集縣城擴容改建資金2.16億元,將這座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縣城拓展到2.5平方公里,形成了擁有外環西路、樟江大道等10條城區主干道和樟江園廣場等公共配套設施的秀美之城。
荔波作為貧困縣,卻投入巨資創衛,在當時引起了很多人的質疑。對此,時任縣委書記逄煥發、縣長潘朝顯在當時的媒體報道中是這樣說的:“為配合創衛,縣里關閉、炸封了樟江河岸的300多個有證但不達標或無證小煤窯,年產煤減少40萬噸,直接收入減少3200多萬元;為保證小七孔冬季有水可觀,在枯水期還關閉了小七孔上游的4個梯級電站,年財稅損失近1000萬元。但軟環境的優化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經濟的發展又帶動了環境的優化,所有的損失都被創衛帶來的效益補上了。2004年全縣財政收入1.0325億元,2005年達到1.2億元。”
創衛改變了荔波形象,使荔波擺脫了單一的煤炭產業結構,形成了旅游、工業、農業、礦產并駕齊驅的縣域經濟格局。
這就是環境的力量。對環境越來越重視,在各地對創衛工作的描述中,都能尋到蹤跡。
畢節市委這樣形容創建文明城市的作用:“這是畢節市委、市政府立足試驗區經濟社會趕超跨越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堅持‘兩手抓’的重大舉措,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也是讓全市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實現同步小康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全省各地對創衛工作的重視,還體現在投入上的毫不吝嗇。湄潭縣在創衛工作中先后投入7.8億元,仁懷市投入3.8億元,劍河縣投入2.19億元。“創衛工作直接關系到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是填補基礎設施歷史欠帳的必然要求;創衛行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要一環,將為經濟社會發展釋放更多的‘環境紅利’。”已成為全省各地的高度共識。
4月2日,記者走進剛獲得“國家衛生縣城”稱號的開陽縣,沒有黃泥遍地,沒有污水橫流,沒有灰塵撲面,一個個封閉施工的文明工地貼著綠色的環保標語,一條條亮麗的街道暢達快捷,道路兩邊蔥郁的行道樹和盛開的櫻花迎風搖曳,整個縣城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創衛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這是記者在開陽采訪時聽得最多的一句話,也是記者親眼目睹后最直觀和真實的感受。
陽光農貿市場曾經是開陽縣的一個老市場,以前這里占道經營嚴重,垃圾成堆,污水橫流,設施陳舊。賣菜的人受罪,買菜的人也不愿意來。創衛工作啟動后,開陽縣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這個市場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如今,走進陽光農貿市場,各攤位的貨品碼放得整整齊齊,地上不見水漬,過道暢通無阻。“現在不光街道干凈了,大家做買賣的心情也好了。”菜農們紛紛感慨。
“過去的旱廁不僅給老百姓生活帶來不便,也影響了縣城的形象。”開陽縣創衛辦副主任田應凱表示,在“創衛”過程中,旱廁改造和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是老百姓看得最真、體會最深的民生工程。多年來,在改廁上,開陽縣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雖然在全縣范圍內取消了所有的旱廁,新建了8個公廁,仍然滿足不了群眾的需求。
為此,開陽縣想出了一個新招,讓所有沿街的政府部門和單位開放內部廁所,變為公廁,并在單位門口貼牌告知往來群眾,這樣一來,既滿足了群眾需求,也拉近了政府與老百姓之間的關系,可謂一舉兩得。
創衛與民生息息相關。在仁懷市,通過創衛工作,全面拉動了社會事業發展,全市各項測評排名大幅上升。其中,多彩貴州群眾滿意度排名從2013年的全省第31名上升到2014年的15名,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從2013年的全省倒數第二名上升到2014年的第8名。
通過實施一系列創衛舉措,全省城市與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美麗貴州”形象日漸明朗,“國家級公園省”夢想正照進現實。(責任編輯/晏 青)

創衛工作直接關系到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填補貴州各地基礎設施歷史欠賬的必然要求。圖為2014年榮獲“國家衛生縣城”的開陽縣城一角。(開陽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