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豆文君
惠澤黔中告別“靠天吃飯”的日子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豆文君

興仁打魚凼水庫。(楊良強/攝)
6月的山間,草木蔥蘢,小雨初歇。
遵義市正安縣石峰水庫農灌區,連片的農田正煥發著勃勃生機。新插的秧苗翠綠而齊整,環繞在田埂邊的“小農水”溝渠串起了一畦畦秧田。
石峰水庫屬貴州省“滋黔一期”工程項目,2011年5月竣工蓄水,是一座以農田灌溉、農村人飲和鄉鎮供水為主,兼顧河道生態用水等綜合效應的中型水庫。
正安縣安場鎮人飲工程管理所副所長張世貴指著水庫大壩側壁的水位線介紹:“石峰水庫正常蓄水位691米,庫容1620萬立方米。保證了灌區5.77萬畝農田灌溉和安場集鎮周邊、正安經濟開發區9.5萬余人生產生活用水。”
安場鎮正江村,62歲的鄭傳斗說:“自來水隨開隨來,洗菜、做飯很方便,夏天熱了沖個澡,舒服得很。”鄭傳斗說,用水有保障后,村里很多人都買了洗衣機,裝了熱水器。在兩年前,這些家電買來都是擺設。
“以前用水從河里挑,看起來是清的,其實一點都不衛生。家里的水缸兩天不洗就一層泥,有時還能看見細線一樣的小紅蟲。天一下雨,河水就成了泥水,那也得用啊。”說起前兩年的用水難,鄭傳斗的老伴兒連連搖頭。
3年前,安場鎮片區居民供水靠一個小型水庫供水,遠不能滿足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需求,農田灌溉更是“靠天吃飯”。石峰水庫的修建,徹底改善了安場鎮用水狀況。
按照貴州省水利建設“三大會戰”規劃,到2020年,貴州省將新建骨干水源工程539座,其中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148座,小型水庫386座。
近年來,貴州省按照每個縣至少有一座中型水庫,鄉鎮最少有一座小二型以上水庫的標準,大力推進骨干水源工程建設。這些工程的建成,將從根本上解決我省工程性缺水的難題。
骨干水源工程建設,解決了貴州水利的硬件問題。如何管理好這些設施,讓它們能夠良好運營發揮作用,是貴州水利需要解決的軟件問題。
“國家撥款搞人畜飲水,工程建好了,卻沒管好。供水保障不了,還要收水費,群眾很反感,本來是好事結果辦成了壞事。”張世貴說,群眾不滿意的根源在于供水工程沒發揮作用,關鍵點還是缺錢。
調高水價,是城鄉水務一體化改革最難也是必須邁開的一步。
2013年9月,安場鎮召集鎮上30余名知名人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主任、居民代表召開水費調價懇談會。由于前期宣傳廣泛,溝通到位,調價方案一次性通過。參加懇談會的農村居民代表說:“生活用水從每噸1.5元調到每噸2.1元,一個月算下來,最多也就是漲了一碗粉的錢,沒問題!”
同時,安場鎮人飲工程管理所轄內涉及的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種行業用水價格也按國家水價調整有關規定,在居民生活用水價格基礎上,按照1.5倍遞增調整。
2014年,安場鎮人飲工程管理所水費收入共計約534萬元,這個數字讓來所里檢查工作的水利廳領導也吃了一驚。
現在,安場鎮人飲工程管理所每月水費收入除去各項成本,結余7萬余元。這部分利潤按需投入到轄內水廠運行、管網維護、收費點成本、困難人群用水補貼和提升職工收入等方面。
收入增加了、設備更新了、服務提升了、群眾滿意了。安場鎮人飲工程管理所通過城鄉水務一體化改革真正把“以水養水”的先進理念落到了實處,實現了以管理促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