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彥榮
一泓清泉入村來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彥榮
盛夏時節,黔西南州貞豐縣銀洞灣村的氣溫像往年一樣居高不下,而與往年不同的是,76歲的張幫琴再也不用發愁高溫干旱導致的缺水了。
在張幫琴家的院壩一角,有一片專門為自來水開辟的區域——小水槽上方是水龍頭和一段延伸出地面的水管,輸水管道順著院壩前的小路一直鋪埋到家門口。擰開水龍頭,白嘩嘩的自來水順著水管噴涌而出,盛水的盆子里,是張幫琴剛從自家屋后的桃園里摘來的桃子,鮮紅透亮。
雖然家里用上自來水已經有半年多時間了,但張幫琴依然習慣用蓄水池里的雨水洗衣服、喂豬、喂雞,飲用和做飯才用自來水。
在北盤江鎮銀洞灣村,張幫琴度過了人生的77個春秋,而這其中大部分年頭,她都在為缺水發愁。她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這輩子還能夠用上潔凈、方便的自來水。
“太造孽了!”想方設法找水,在張幫琴的記憶里是根深蒂固的痛。

貞豐縣珉谷鎮大碑村新場組機井供水投用,為當地中草藥材鐵皮石斛基地提供了穩定的灌溉水源,在當地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貴州盛達生植物發展有限公司供圖)
水瓢、水壺、水桶、水管、扁擔、背篼,銀洞灣村的家家戶戶都有這些基本的取水工具。在干旱少雨季節,蓄水池存積的雨水用完以后,村民要去五公里以外的岜浩寨挑水、背水。僅有指頭粗的山泉水,是村民在干旱時唯一的生活支撐。
“村里的、鄰村的人都去取水,有時候一天就只能接到一兩桶水,等水澄清了才發現桶底鋪著一層厚厚的泥。”張幫琴說,由于水源點稀少,前去取水的村民多,因此在半夜去排隊取水是常事,大伙兒就像趕集似的,一次又一次走過蜿蜒的山路,不知疲倦。“一路上都是碎石子,稍不注意就會摔跤,等挑回家里,桶中的大半兒水都灑在路上了。”
提起曾經缺水的日子,銀洞灣村的村民都能講出與張幫琴類似的經歷。而如今,銀洞灣村終于告別缺水難題了,家家戶戶的院壩里每天都會傳出歡快的自來水聲。
把白嘩嘩的自來水輸送進各家各戶的源頭,是位于三公里外金井村的一眼機井。2014年10月,這眼機井完成地面配套設施,開始為北盤江鎮的銀洞灣村、岜浩寨、金井村供水,解決了1200多位村民的生活飲水問題。
“從地下鉆井、抽水,到地面蓄水池建設、輸水管網鋪設、凈水處理,一眼機井的費用是78萬元,因為成本較高,所以打井一定要選在供水條件非常艱難、必須通過機井來解決用水難題的地方。”貞豐縣水務局機關黨委書記左睿介紹,目前縣里的大多數機井都是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只有6眼機井分布在用水條件極其艱苦的地區,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用水。
在這6眼供水投用的機井中,珉谷鎮大碑村新場組的機井“職責”略有不同——為當地發展農業產業提供灌溉水源。
走進大碑村新場組,入組公路兩側的農田里整齊地分布著鐵皮石斛種植大棚。140畝鐵皮石斛花期剛過,長勢喜人。
毗鄰惠興高速、貞安公路,交通便利、地勢平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空氣質量好……大碑村有發展農業產業的先天優勢條件,但限制條件同樣讓人傷腦筋——灌溉水源不穩定。
為了讓中草藥材鐵皮石斛種植基地順利落戶大碑村,助力當地農業產業發展,貞豐縣水務局牽頭在新場組實施機井工程。隨著這眼機井的供水投用,2014年4月,貴州盛達生植物發展有限公司在大碑村新場組正式成立,總投資2000多萬元,目前有生產加工車間1個,加工設備30臺(套),為當地提供80余個就業崗位。
作為促成鐵皮石斛基地落戶大碑村的“主力軍”,新場組這眼機井日出水量約為350噸,能提供近200畝灌溉用水。
金井村機井、大碑村機井,都屬于全省水利建設“三大會戰”地下水(機井)利用工程的建設任務。
根據“三大會戰”具體實施方案,全省地下水(機井)利用工程以機井供水工程為主,規劃新打機井8800眼,配套機井10000眼(含已成機井配套1200眼),設計供水量為4.75億立方米。按照每眼機井打井平均投資25萬元,地面配套設施平均投資53萬元的投資標準預算,工程總投資為75億元。“十二五”期間規劃新打機井5250眼,工程總投資39.89億元。
未來,地下水(機井)利用工程將為更多缺水的村子帶來一泓清泉,讓村民徹底告別缺水的日子。

通過“三大會戰”,將使貴州人均保障供水能力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全部解決,基本滿足工業及城鎮化發展用水需求。圖為黔中總干渠C1標草地坡渡槽。(楊良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