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金可文 唐安平
山村“微講堂”傳遞大能量
——天柱探索“理論大篷車·歡樂下基層”宣講活動新路子
文丨金可文 唐安平
6月1日,天柱縣社學鄉金溪村,村里的“土專家”,被譽為最美侗族村官的袁公文在給拄著拐杖的袁世財上農村種植養殖課,為他描繪今后的致富藍圖,當地百姓把這種一對一或一對幾的技術課親切地稱為“微講堂”。天柱縣“微講堂”滲透到移民庫區、田間地頭、村寨庭院、種養殖基地和社區、廠礦、學校,探索出“理論大篷車·歡樂下基層”宣講活動新路子。
針對群眾居住分散,組織集中開展宣講比較困難的實際,天柱縣以理論宣講創新為突破口,通過配備一輛車、一套音響、1~2個講師等組成“理論大篷車”,將“微講堂”開到漁船上、涼亭里、古樹下,風雨橋邊,幾個或幾十個人圍坐在一起,聽講師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路線、和諧家風……
“微講堂”時間一般幾十分鐘,最多不超過兩小時,是天柱縣“理論大篷車·歡樂下基層”結合實際以小見大的“微行動”,深受老百姓歡迎。鳳城鎮鐘鼓村的農機手袁仕俊參加“微講堂”培訓后說:“這樣的培訓太好了,沒有聽不懂的專業術語,幾十分鐘就能學會一門技術?!?/p>
目前,全縣已培養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12個門類的土專家,成為引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生力軍。
為使農技講解淺顯易懂,政策解讀內容不枯燥,天柱縣將單一的傳授方式變為互動式傳授, 積極探尋面對面、點單式、微型化的宣講。
天柱群眾酷愛唱歌,“四十八寨歌節”被列入全國非遺名錄,該縣于是利用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民間節日,組織科技、文化、衛生等方面的講師深入各民族民間節慶活動現場,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編成山歌、小品、快板等形式表演,讓群眾在娛樂中受教。
宣講還圍繞由群眾事先報送的課題進行“點單”式服務,群眾需要什么,講師就講什么,老百姓“點菜”,講師“下廚”。
天柱縣通過“理論大篷車·歡樂下基層”培育了一支充滿泥土味的鄉土服務團隊,與老百姓同吃同住,有針對性組織“理論大篷車”開展專家宣講服務,群眾把鄉土服務團隊親切地稱為“情報站”。
今年4月,“情報站”得知農民急需農業技術知識,“大篷車”工作組迅速組織專業人員走村進寨,為農民群眾講解選種育苗、病蟲防范、農藥化肥使用等農業種植技術。
5月上旬,“情報站”得知庫區移民對移民政策和庫區農業發展的需求,“大篷車”就深入到移民庫區,為移民戶解讀移民政策,培訓庫區農業發展技術;5月下旬,“情報站”獲知邊遠山區群眾農忙時節求醫難,“大篷車”專家醫療隊就走進村寨為群眾送醫送藥,免費義診,并向村民講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和衛生保健、常見病預防等方面的知識。
僅今年1~5月,天柱縣“理論大篷車·歡樂下基層”宣講團隊共深入16個鄉鎮50多個村寨開展各種有針對性的宣講活動60多場次。
(作者單位:天柱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哈文麗)

“理論大篷車·歡樂下基層”宣講團利用“四月八民族歌節”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