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 馬 云
山國文境
剪出精彩人生
文丨圖 馬 云
一個普通的彝家漢子,憑著對剪紙藝術的熱愛,執著四十余載,用剪刀剪出精彩人生,他就是盤縣雞場坪鄉彝族剪紙傳承人金元漢。
在盤縣,提起剪紙,金元漢的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金元漢1957年10月出生在雞場坪鄉椅棋村一個剪紙世家,從其曾祖金成有一輩開始,家里就從事剪紙,之后,其祖父金玉祥將剪紙手藝傳承下來,再傳給金元漢的父親金盛昌,到金元漢這一代,已是第四代。
在盤縣彝族人的習俗中,紅白喜事都要用剪紙。紅喜事要剪喜鵲和喜字,而且必須是成對的,另外結婚服飾上的繡花也要先剪出圖案來,再刺繡在服飾上。白喜事要用竹篾和紙扎一些紙火,如馬、龍之類的,上面貼上花,這些花也要先用紙剪出圖案來,再貼上去。金元漢剛懂事就跟著父親做一些比較簡單的活,父親一邊剪紙,一邊告訴他怎么將圖案貼在燈籠上,耳濡目染中,金元漢對剪紙產生了濃厚興趣。
上小學時,金元漢會在課余用廢紙撕一些簡單的圖案,或貼在書上做裝飾、或做書簽送給其他同學;上初中時,金元漢已將父輩的剪紙技藝熟練掌握,15歲,金元漢正式向父親提出要和學習剪紙,父親并沒有立即答應,而是觀察了好一段時間,看到金元漢學習剪紙的決心和天分后,才決定將剪紙技藝傳給他。
“這是女孩子做的事,一個大小伙子去學,沒出息。”同齡人中,部分人對金元漢學習剪紙感到不解,但金元漢沒有受影響,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剪紙中。
剪刀用壞了一把又一把、刻刀用壞無數、鉛筆用了不知道多少支,幾年下來,金元漢的手上磨起厚厚一層繭,將祖輩傳下來的所有剪紙技藝掌握得滾瓜爛熟,只要剪刀在手,閉著眼就能剪出花、鳥、龍、鳳等圖案。
彝族傳統習俗中,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都要舉行蕩秋千、斗牛、斗雞、斗鳥等比賽,這些比賽的畫面深深地印在金元漢腦海里,“要是用剪紙將這些畫面表現出來,該多美啊”,金元漢在暗暗琢磨。但從沒系統學過美術的他,要將這些畫面剪出來談何容易,只能用鉛筆在紙上一遍一遍地勾畫圖案,又一遍一遍地擦掉,慢慢地,圖案開始有了模樣,金元漢的剪紙人生從此進入轉折點,從臨摹轉入創作。
1985年,金元漢成功創作出屬于自己的第一幅作品《嗩吶舞》,作品的成功給了金元漢極大鼓舞。之后,《秋千》《蕩秋》《觀音秋》《嗩吶》《斗牛》《斗羊》《斗雞》《仕女圖》等作品在金元漢的一雙巧手下先后問世,這些作品逐漸走出盤縣,多副作品先后獲省、市大獎,他也多次獲得“涼都名匠最佳新人”、“涼都名創優秀設計”、“貴州名創”、“貴州名匠”等殊榮。
“現在的年輕人大都不喜歡剪紙藝術,我擔心這門手藝今后會失傳,只有讓更多人學會剪紙,才能將剪紙藝術永遠傳承下去。”金元漢不顧先輩立下“剪紙手藝不外傳”的族訓,2009年起,走進雞場坪鄉民族中學,擔任該校剪紙藝術課老師,真正擔當起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播者。除在學校上剪紙藝術課外,凡有愿意上門學習的,金元漢都毫不保留地將剪紙技藝耐心傳授給愛好者。如今,金元漢的學徒、學生已累計有上萬人,將剪紙藝術在盤州大地傳播開來。
(作者單位:盤縣信息管理中心責任編輯/哈文麗)

金元漢(右一)教授學生剪紙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