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澤淵
圖云關上的抗戰力量
文丨陳澤淵
秉承人道主義理念,救死扶傷,圖云關匯聚五湖四海抗日救亡的志士,成為抗戰大后方救護中心,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戰時期,貴陽是大后方重鎮,圖云關則是貴陽通往湖南、廣西的必經關隘。
關在山坳之上,周遭峰巒起伏,樹木蔥蘢。這里,坐落著當時極具規模的戰時醫療救護中心和軍醫培訓基地——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救護總隊部、衛生署戰時衛生人員訓練總所、167陸軍醫院和美軍第27野戰醫院。
“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于1937年10月在漢口成立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戰時救護委員會。1938年6月遷到長沙,為了集中救護、醫療、醫防事業,組織和協調各戰區的戰地救護和醫療工作,將戰時救護委員會及有關救護、醫療事業的人員、器材、運輸工具等,改組成立了“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救護總隊”(以下簡稱“救護總隊”),由祖籍福建的新加坡華僑、著名生理學家林可勝博士任總隊長。
1939年3月初,救護總隊輾轉遷移到貴陽市東南郊的圖云關。
對于當時圖云關上的情況,當時在救護總隊部工作過的薛慶煜醫生是這樣描述的:“路北高崗上有兩座很不起眼的茅舍,西邊的是紅會總隊部,東邊的是衛訓總所。自后者的位置向南俯瞰,自東而西,有材料股及衛材總庫、單身職工宿舍、政治部、汽車大隊和汽車修理所。沿小徑,越過山頭高崗,進入谷地,前有18救護隊,后自東而西,依次是門診部、XO射線與物理、理療等學組,167陸軍醫院,運動場地,教室,護理學組示范教室,生理、生化、生物、微生物等學組,矯形外科中心和義肢廠,發電站,復健學組,衛生大隊和學員宿舍。沿山南麓,自西而東,則是護理學組、防疫學組、環境衛生學組及其示范場和禮堂。家庭宿舍幾乎全是茅屋,少者一兩間、多者三四間,星羅棋布,遍布山坡。”
抗戰中期,全國統一劃分為十個戰區,救護總隊也相應地按每一個戰區配置一個醫療大隊,以戰區番號為大隊番號。每個醫療大隊按工作需要下設5個中隊,中隊以下設2個區隊及手術隊。總隊還下設有3個診療所、1個療養院、3個戰區醫院,并在各地設有民眾診所。第一、二戰區位于華北,交通困難,補給不便,除扼要地區設立幾個中隊外,未設大隊,因此無一、二大隊編制。救護總隊部遷至貴陽圖云關后,設有9個醫療大隊,共轄47個中隊、94個區隊、9個手術隊。除此之外,還在貴陽設立了預備大隊,下轄10個中隊,供機動使用。
根據1939年6月1日統計的結果,救護總隊部一共有醫師153人,看護士314人,醫師助手、藥劑師、衛生工程師以及X光專家一共940人,機械師,駕駛員以及運輸人員一共242人,其他各級人員一共198人,合計全部人員是1847人,其中592人是女性。以上的人員一共分為83隊,每隊平均20人以上。
1940至1942年是救護總隊全盛時期,大小醫療隊發展到150多個,醫務人員及各種輔助工作人員達到3420人。
救護總隊還在貴陽設藥品材料總庫,在各戰區鄰近地方設分庫10處,以便輸送藥品到前線。總隊有運輸及救護車輛200多輛,設7個運輸站(重慶、昆明、貴陽、衡陽、褒城、瀘州、金城江),編9支運輸隊,有戰事則開赴前線搶運傷兵,無戰事則在各線運送藥械,1941年和1942年兩年間,還代軍醫署、美國紅十字會搶運大量藥械入境。
救護總隊的醫藥衛生器材和經費主要靠國內外平民百姓和忠義人士的捐贈,其中以美國最多。美國醫藥衛生界人士還組建了“美國醫藥援華會”,籌備醫藥器材裝備和資金,還在香港成立了辦事處,由英國人克拉克夫人負責,受林可勝指揮。1939年底,來自歐洲各國的26名國際援華醫療隊成員分批抵達貴陽,編入救護總隊赴各戰區參加實地救護工作。
根據貴陽市檔案館整理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隊員名錄》,抗戰期間,在救護總隊服務過的外籍人士共有35人,直接從事醫務工作的有32人。2015年8月底,貴陽市對外友好協會經多方收集,確認共有48位外籍人士在救護總隊服務過,并將他們的中英文姓名鐫刻在了圖云關的紀念碑上。
其中,來自印度的柯棣華醫生先在救護總隊部工作,后“自行脫離隊伍”赴西北解放區服務,而英國醫生高田宜女士,1941年來華支援抗戰,翌年,日軍投擲細菌彈,在防治細菌疫病的過程中,她不幸染病殉職,安葬在圖云關上。
從1938年1月至1945年10月,救護總隊共進行:手術119836人,骨折復位35522人,敷傷8784731人,住院治療2142997人,門診軍人2481685人,門診平民2002996人,預防接種4632446人,X光照相5631次,X光透視52798次,滅虱人數792148人,檢驗226593人,特別營養934833人。
抗戰前期,救護總隊既在國統區工作,也在敵后解放區工作。

1945年,救護總隊部工作人員在貴陽圖云關圍著紅十字徽標留影。

2015年8月31日,“抗戰勝利70周年及國際援華醫療隊紀念活動”在貴陽圖云關舉辦。圖為國際援華醫療隊成員后裔在紀念碑前合影。(貴州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供圖)
1937年,救護總隊在漢口時,林可勝總隊長與第十八集團軍漢口辦事處取得聯系,擬派三個醫療救護隊進入解放區。1937年9月,經第十八集團軍漢口辦事處葉劍英的安排,這三個隊越過日寇封鎖線,過了黃河、抵達山西垣曲八路軍留守處,1938年1月抵達潞城,受到朱德總司令接見,并派到沁縣為傷病員服務。
1939年,江聲濤醫生自德國回國,途經香港時,宋慶齡以“保衛中國同盟”名義,自國外募得一批醫療器材,委托江醫生護送至西安,轉送到延安。在西安救護總隊第一大隊萬福恩隊長的安排下,江聲濤醫生被編入救護總隊任隊長,將這批醫療器材設法帶到延安。
以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巴吉爾為首的英國援華團,攜帶約10噸重的貴重醫藥器材,于1939年冬自貴陽出發。救護總隊西北視導員郭紹興在陜西漢中接待,幫助該團經漢中將這批物資運到西安交第十八集團軍辦事處。幾經周折,這批物資大部運達延安。
同年,救護總隊派出兩個醫療救護隊,到江西新四軍戰區工作。1939年夏,新四軍衛生部長沈其震來到圖云關,請領醫藥衛生器材,對奎寧丸(即金雞納霜)尤為重視,林可勝均按申請單加倍贈予。
1941年11月4日,一架敵機盤旋于湖南常德上空,投下帶有鼠疫菌種的棉絮塊和谷麥等物,當地隨即暴發鼠疫。
地方政府急電救護總隊請求支援。林可勝立即調派微生物學專家陳文貴率總部醫師薛蔭奎和劉培,帶領技術隊員和設備,星夜出發趕到常德。
經尸體解剖、細菌學檢查、動物實驗以及調查取證,陳文貴等專家證實,當地暴發的是敗血性鼠疫。除采取有效措施撲滅鼠疫、救治病患外,救護小組還向重慶國民政府和國際社會發出報告,引起國際輿論的重視。同時,外籍醫生、第二中隊中隊長肯德根據防治鼠疫情況寫成《鼠疫橫行在常德》的報告,為1953年在沈陽軍事法庭審判日本細菌戰犯時提供了日寇在華中地區進行細菌戰的罪證。
救護總隊不僅在戰場上救護抗日將士,還開設門診部為平民百姓提供醫療服務。
1942年,救護總隊在貴陽圖云關和大西門的社會服務處內開設兩個診療所,收費低廉,就診人數眾多。同時,在桂林、贛州、曲江、成都、昆明、柳州、衡陽、恩施、福州等地,駐當地的醫療隊均開設了診療所,從事戰時民眾醫療救濟及后方城市的空襲救護。
1942年夏季,貴陽暴發霍亂疫情。疫情區主要集中在大南門一帶,駐貴陽的醫療隊及時地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住了霍亂的流行。
救護總隊還為躲避戰亂的難民提供了必要的醫療衛生服務。1944年冬,日寇進犯貴州獨山、都勻地區,每天途經圖云關的難民在數百人以上。救護總隊部在圖云關及市內中國電影院等處設立了難民診療所,派遣醫療預備大隊的四個醫療中隊到黔桂線上對逃難民眾進行傷病治療,在都勻、獨山、桐梓、遵義、貴陽等地均派駐有醫療中隊。
除此之外,根據日內瓦國際紅十字會公約和人道主義原則,救護總隊對俘虜的日軍傷病員均給予救護。1942年5月,救護總隊部派出一支醫療隊到設立在貴州省鎮遠縣的“和平村”,對該所收容的700多名戰俘進行醫療防疫工作。1944年底,該隊隨俘虜收容所遷往重慶。此后,總隊部又派出一支醫療隊到重慶南溫泉集中營,為收容在那里的200多人進行醫防工作。
1945年底,救護總隊部撤離貴陽圖云關,1946年5月底,奉中國紅十字總會命令正式解散,完成其歷史使命。
盡管救護總隊做了大量部隊醫療救護工作,但其作用是暫時的、有一定的局限性。當時,中國的軍醫系統很不健全,影響傷病員的有效治療和康復。為此,林可勝總隊長提出,征調在職的原有醫護人員參加短期快速補充訓練,以滿足軍隊所需。
在林可勝的倡議下,1938年,救護總隊與衛生署合辦的“戰時衛生人員訓練班”在漢口成立,后改為軍政部內政部衛生人員訓練所,1939年隨救護總隊遷至貴陽圖云關后,才改為軍政部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后在陜西漢中、江西弋陽、湖北老河口、四川黔江、湖南東安成立第一至第五分所之后,又改稱總所,由林可勝兼任總所主任,副主任是協和醫學院1929年畢業的紅會指導員、外科專家張先林(兼),分所主任均由救護總隊所屬大隊長兼任。
為了教學的需要,衛訓總所和分所都成立了各類學組。學組主任由紅會指導員兼任,并授予軍銜。
為了提高培訓效率,林可勝還制訂了戰時急需的、簡單明了的教學規程,責成專家撰寫。如《內科學規程》由周壽愷執筆,《外科學規程》由張先林執筆,《護理學規程》由周美玉、孫秀德執筆,《防疫學規程》由容啟榮、施正信執筆,《環境衛生學規程》由過祖源、劉永懋和倪世槐執筆。教材送香港付印后,空運貴陽,分發給各學組、紅會各救護醫療隊,根據申請也發給部隊和地方醫療衛生單位。
學員則由各戰區兵站醫院和后方醫院征調,訓練期一般3個月。班次分軍醫和軍護。軍醫班又分高級班(校級軍醫)和初級班(尉級軍醫)。此外,還設有臨床檢驗班、XO射線技術員班和環境衛生工程技術員班。還辦了一期防疫進修班,為期半年。

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的醫護人員在簡陋的條件下為傷員做手術
167陸軍醫院,則是軍醫署配屬給衛訓總所的教學醫院。
院長由李泰鈞兼任,有病床200張,勉強可敷教學之用。經費大部由救護總隊和衛訓總所補貼。
為了充實教學力量,救護總隊部特別安排學術實力雄厚的第十八救護隊為該醫院的教學班子。隊長是汪凱熙,隊員資格較老者有唐文銘、施善堃、王貴譽,其他有洪民、周繼林、劉載生、陶國泰、計蘇華、嚴家貴、龔念慈、霍笑足、孔慶德、徐月娥、林傳驤、林傳驥、楊錫壽、董民聲、錢芳、伍惠平、伍慕平等。
解放后,這些醫護隊員大部分成為各醫學院校的專家教授、學院領導。其中,在軍事醫學科學院工作的洪民,因工作成績優異曾受到葉劍英元帥嘉獎。
位于貴陽圖云關上的美軍第27野戰醫院是一所中型戰地醫院。院長鮑爾少校,外科主任納爾遜中校,內科主治醫師瑞納爾上尉。外科病房各有男護士5至6名,化驗室有幾名檢驗人員,另有若干名美籍工作人員、護理員等。該醫院配備較完善的醫療設備,電子顯微鏡、大中型手術器械。特別是藥品,當時青霉素、鏈霉素、磺胺類藥物都是貴重受控藥品,但無論是美國軍人還是中國軍民,只要需要,他們都有求必應。
第27野戰醫院與167陸軍醫院毗鄰而居,兩家醫院的病房是一座新建的飛機形狀青磚瓦平房,分為4個病房。內科住院總醫師為龔念慈、外科住院總醫師劉秀錦。兩家醫院醫護人員的值班,分別由內外科住院總醫師安排。為了便于與美方人員交流,167陸軍醫院首先考慮英語比較好的醫務人員到病房工作,在病房工作的護士,大多畢業于貴陽湘雅醫學院或貴陽醫學院護士學校,也都看得懂英文病歷、英文醫囑、英文醫藥處方。兩所醫院經常開展病歷討論、專題分析、學術報告等活動。
美軍醫務人員由于語言不通,在住地和醫院的門廳路徑處都設置有英文標識牌。美方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較好,有汽車,幾位官員和醫師住在自己帶來的拼裝薄板小屋內,其他人員則住帳篷。中方醫務人員則住泥墻茅草頂房。就這樣,167陸軍醫院與美軍第27野戰醫院在圖云關為中國抗日戰爭合作共事6年,直至日本無條件投降。
(作者系貴陽市科協副主席 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