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呂 進
用戲劇作武器的沙駝話劇社
文丨呂 進
“沙駝”運用戲劇作武器,從舞臺到街頭,從城市到鄉村,開展形式多樣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為貴州抗日救亡運動的進一步高漲作出了積極貢獻。
“沙駝”是“貴陽沙駝業余話劇社”的簡稱。它是由“左聯”成員、貴州遵義人肖之亮發起,于1936年12月在中共貴州省工委的支持下,以貴陽毅成中學、女子師范學校、男子師范學校、貴陽中學等學校愛好話劇的部分師生為骨干成立的貴陽第一個群眾業余話劇團體。“沙駝”由肖之亮任社長,另有理事數人,社員100余人。隨著話劇活動的開展,“沙駝”隊伍發展很快,到全面抗戰爆發前夕,劇社已發展社員236名。為便于開展活動,又在“沙駝”之下,先后成立了毅中劇社、黔靈劇社、電訊演劇社以及學生劇團等10多個分團。全面抗戰爆發后,“沙駝”的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除社長外,還設有總干事,下設組織、總務、宣傳、演出、音樂等部。中共貴州省工委十分重視這一抗戰文藝團體的成長,加強了對劇社的領導,于1938年三四月間,派黨員于蘊、冉隆英、吳同塵等進入“沙駝”,建立了黨小組。于蘊在“沙駝”還擔任了組織干事。共產黨員黃奇鑫和進步教師肖家駒分別擔任宣傳、音樂干事。同年7月,“沙駝”黨支部建立,從此,“沙駝”在貴州地下黨的直接領導下,運用戲劇作武器,面向城市,面向農村,面向廣大群眾。如組織流動街頭演劇隊,在貴陽城區和鄉間進行巡回演出。除了利用演劇進行宣傳外,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歌詠活動,并成立了由40余人組成的歌詠隊,在街頭巷尾進行抗日救亡歌曲演唱,引起很大反響。為了擴大影響和效果,“沙駝”與筑光音樂研究會多次進行聯合演出,在紀念抗戰一周年時,在民眾教育館廣場舉辦了“千人大合唱”,演唱了20余首抗戰歌曲,陣容強大,氣勢恢弘,令觀眾很受感染。除此之外,“沙駝”還利用美術形式進行宣傳,開辦木刻訓練班,培養青年美術愛好者30余人,舉辦了幾次抗日宣傳畫展。通過以上的各種宣傳活動,其影響不僅在貴陽,而且還影響到息烽、遵義、平壩、修文、安順、鎮寧、龍里、貴定等26個縣(市),為貴州抗日救亡運動的進一步高漲,作出了積極貢獻。
“沙駝”沒有固定的演出和演唱場地,主要利用民眾教育館廣場和街頭空地進行露天演出和演唱。由于演員深入角色,感情投入,演出效果很好,受到觀眾歡迎。一次在貴陽銅像臺(今噴水池)街頭演出《省一粒子彈》,當劇情演到漢奸向水井投毒,幫助日本侵略者殘殺人民的卑劣行徑時,觀眾義憤填膺,竟有一青年沖入場內,憤怒地抓打演漢奸的演員。在這一時期,“沙駝”演唱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長城謠》《九一八》《太行山上》《洪波曲》《到敵人后方去》等。
1938年,是“沙駝”最為活躍的一年,由于有了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講究斗爭策略,使國民黨當局難以責難。
“沙駝”的抗日救亡演出深受人民群眾歡迎,卻為國民黨當局所不容。他們先是采取了瓦解“沙駝”群眾基礎的辦法,企圖使“沙駝”不攻自潰。但由于“沙駝”的影響和其活動的進步學生不受誘騙、不怕威脅,“沙駝”的活動在學校反而更加活躍。國民黨當局便采取羅織罪名、強行制止的辦法,阻止“沙駝”活動。1940年6月30日,國民黨當局以“賬目有問題”,和在演出某劇目時“天幕上竟有意出現一輪紅日”歌頌共產黨等罪名,勒令解散“沙駝”。
(作者系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 責任編輯/姚 遠)

沙駝業余話劇社的文藝工作者在貴陽民教館廣場(現人民劇場)演出話劇《蔡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