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梁茂林
抗戰中的貴陽文通書局
文丨梁茂林
“文通”取“文以載道,通達心靈”之意。是民國時期與商務、中華、世界、開明、大東、正中齊名的七大書局之一。文通書局是建國前貴州省最大的編輯、印刷、發行機構,同時也是貴州最早引進和使用機器生產的工廠。
貴陽文通書局始建于1898年,建成于1909年。在西學東漸和帝國主義入侵的環境中,中國現代出版業發展很快。1897年創辦的商務印書館,1902年前創辦的廣智書局和開明書店,1904年創辦的有正書局,1905年創辦的文明書局等均在上海,而貴陽文通書局,卻創建于邊遠的山城貴陽。建在上海的這些民營出版企業,多以書養書,以經營書業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貴陽文通書局卻是靠華聯輝(1832-1885)和其子華之鴻(1871-1934)經營川鹽入黔和經營仁懷成義茅臺酒廠的利潤創辦的。華家籌建書局花費20萬兩白銀,費時11年。為解決書局的用紙問題,又歷盡艱辛,耗資60萬塊銀元,于1918年建成貴陽永豐抄紙廠。民國時期著名經濟學家,留英博士張肖梅,于上世紀30年代末調查了書局經營現狀后,認為“該局資力之雄偉、設備之新穎,于當時一切落后之貴陽,自不得不視為驚人之偉舉”。貴州近現代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朱崇演先生認為,該書局創辦開創了貴州歷史上的若干個第一:即第一次因興辦實業而派人出國采辦機器,第一次派工人去日本學習現代印刷技術,第一次為辦企業而聘請日本技師來廠培訓工人,第一次將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器引進貴州,第一次使用蒸汽作為動力,第一次從日本引進大量照相器材用到印刷工業中,等等。
華之鴻1934年去世后,其子華問渠接管書局。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日軍炸毀亞洲最大的出版機構——上海商務印書館。沿海許多出版機構多處于停業狀態,紛紛內遷西南。在此情況下,華問渠當機立斷,將祖業田產、房地產陸續變賣,迅速擴大書局業務。正好貴州籍著名學者馬宗榮、謝六逸隨學校西遷回到貴陽。
馬宗榮(1986—1944)祖籍江蘇儀征,1896年生于貴陽,1918年考取貴州省公費赴日本留學,初學礦務,到日本后,認識到社會教育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便改學社會教育,就學于東京帝國大學社會教育科,1927年獲學士學位,又入研究所攻讀社會教育兩年,師從吉田熊次。1929年學成歸國,初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學。1930年受聘擔任大夏大學圖書館主任及新成立的大夏社會教育系主任。1935年經蔡元培推薦,出任教育部主任秘書,社會教育司司長。抗戰爆發后,他辭去教育部行政職務,隨大夏大學西遷貴陽,任教育系教授,并于1939年至1942年兼任大夏大學代總務長。1940年當選為國民參政會議員。1941年受華問渠聘請任貴陽文通書局編輯所所長。1942年秋開始在重慶籌辦中央民眾教育館并擔任館長。
謝六逸(1989—1945),貴陽人,1917年考取貴州省公費赴日本留學,就學于早稻田大學文學系日本與歐美文學專業,1922年畢業回國,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1929年出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創設復旦大學新聞系并任系主任。1937年抗戰爆發,隨復旦、大夏聯合大學西遷貴陽,先后任大夏大學文學院院長,貴州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貴陽師范學院國文系主任。1942年應華問渠之請,出任貴陽文通書局編輯所副所長。馬宗榮去世后,主持編輯所工作。
抗戰時期是貴陽文通書局的發展高峰。貴陽文通書局曾列入由商務、中華、正中、世界、大東、開明7家組成的“國定本中小學教科書七家聯合供應處”,成為當時全國的七大書局之一,先后在昆明、重慶、成都、長沙、上海、廣州等地設立分局。貴陽文通書局的迅速崛起,固然與東南部被日軍占領有關,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其成功的要點。貴陽文通書局聘用當時因各種原因進人貴州的專家學者112人,組成國內第一流的編審委員會,這是貴陽文通書局興盛的根源。這些學者為文通書局發展提供了人才資源;文通書局也為這些學者提供了著書立說的平臺,為他們日后成功提供了重要條件。
這112人的編審委員中,貴州籍學者有31人,外省學者81人,在他們當中,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復旦大學校長章益,同濟大學校長胡庶華,大夏大學校長王伯群、副校長歐元懷,金陵大學校長陳裕光,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中央教育學院院長黃建中,中山大學校長王星拱,武漢大學校長陳劍脩,湘雅醫學院院長李宗恩,貴州大學校長張廷休,貴陽師范學院院長王克仁。當時的大學校長,大都是學有專長的名家,如:竺可楨是著名的氣象學家,陳裕光是著名的生物化學專家,張孝騫是著名的內科專家,李宗恩是著名的熱帶病學家,等等。

抗戰期間,文通書局編輯出版發行的《莎士比亞全集》《大學叢書》《經世社叢書》等都產生了廣泛影響。
貴陽文通書局編輯所編審委員名單
王星拱 王伯群 王亞明 王克仁 王聘賢 王家棫 毛家騏皮作瓊 皮宗石 任可澄 任 泰 朱章賡 朱有瓛 何兆清李書田 李相勖 李宗恩 李青崖 李宗武 李超英 李良騏李獨清 吳澤霖 吳貽芳 吳俊升 昊之椿 吳道安 沙學浚周炳琳 周鯁生 周邦道 竺可楨 林 本 姜 琦
馬宗榮(兼所長) 姚薇元 柴曉蓮 茅以升 胡庶華 陳禮江陳豹隱 陳建功 陳裕光 陳劍脩 陳鐘凡 陳倚石 陳遵媯高 陽 高承元 夏元瑮 郭一岑 徐逸樵 袁公為 陶百川許崇清 許恪士 崔 濂 章 益 常道直 黃建中 黃宇人商文立 馮友蘭 張道藩 張忠紱 張世祿 張奚若 張其昀張孝騫 張夢麟 張廷休 張永立(兼部主任) 張少微 張定華華仲麐 賀 麟 傅啟學 梅光迪(兼部主任) 楊端六 楊振聲楊濟時 楊覃生 楊治全 楊希震 楊葆昌 雷 震 葉秀峰熊 偉 歐元懷 潘公展 蒲定安(兼秘書主任) 廖世承鄧世隆 蔣復璁 劉舍章 劉薰宇 樂森璕
謝六逸(兼副所長) 謝循初 曹未風 盧 前 錢亞新 諶志遠薩孟武 薛祀光 蹇先艾 蕭一山 羅登義 羅純武 羅廷光蘇步青 顧樹森
貴陽文通書局聘用當時因各種原因進人貴州的專家學者112人,組成國內第一流的編審委員會,這是貴陽文通書局興盛的根源。
編委會陣容龐大,人才濟濟,令人矚目。在自然科學方面,有橋梁專家茅以升,數學家蘇步青、陳建功、劉薰宇,物理學家夏元瑮、張永立,化學家楊葆昌,地質學家樂森璕、朱章庚、羅純武,地理學家張其昀,天文學家陳遵媯,氣象學家李良騏,農學家皮作瓊,林學家商文立,營養學家羅登義,名醫楊濟時、王聘賢。社會科學的人才也相當齊備,有哲學家馮友蘭、許恪士、賀麟,心理學家郭一岑、謝循初,社會學家吳澤霖、張少徽、顧樹森,經濟學家袁公為,法學家毛家騏、周炳琳、楊端六、雷震、徐逸樵、敦煌學家姚薇元,清史專家蕭一山,文學家梅光迪、張夢麟、李獨清、任泰,詞曲學家盧前,語言學家張世祿,戲劇學家楊振聲等。教育家和教育學家近三十人,最著名的如張奚若、廖世承、林本等。翻譯家有曹未風,作家有李青崖、蹇先艾,畫家有陳倚石,新聞界有王亞明、王家棫、陶百川、楊希震、張定華、潘公展等。在編委中,貴州籍的有30余人,除上面提到的馬宗榮、謝六逸、王伯群、張廷休、劉薰宇、張永立、樂森璕、羅純武、羅登義、李良騏、王聘賢、商文立、任泰、李獨清、蹇先艾、王亞明等外,尚有許多社會名流,如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張道藩、《貴州通志》總纂任可澄、副總纂楊覃生,書法家吳道安等;張道藩雖然從政,但又是畫家、戲劇家,既可編劇,又參加演出。
這些專家學者紛紛著書立說,到1952年4月,文通已出版圖書555種,待出書稿283種,報紙雜志28種,編輯出版《文訊》月刊9卷、55期、49冊。
華問渠在貴州抗戰建國如此困難的環境中,創辦和擴大書業經營范圍,為貴州文化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華之鴻經常說:“須知銀錢,本天地間公物,特假手于人使用之耳。用得其當則福,不當則為禍。爾等宜望我積德,不應望我積財也。”再看華家三代人,他們在貴州如此落后的環境中,投入巨資,絕不是為了憑借書局去攫取不正當的利潤,而是為了極力“矯正時弊”,“解除民困”,“提倡文明,轉移風化”,培養“推動貴州富強的先行者”,順應“已在中國逐漸萌芽”的“社會主義思潮”。
(作者系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責任編輯/姚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