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史繼忠
“文軍”西征
文丨史繼忠
抗戰期間,貴州齊聚全國文化教育資源,興盛一時。文化、教育機構的內遷不僅為中國保留了文脈,也為貴州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戰爭爆發,大片國土淪喪,學校慘遭破壞,大批教師、學生流亡后方,教育部決定開辦一批國立中學,安置流亡學生和教師,發展中等教育。1937年在河南建立第一國立中學,以后依次為第二、第三、第四……國立中學。
抗戰期間,由外地遷到貴州的國立中學,有國立十四中、國立二十中、國立第一華僑中學、國立漢民中學。根據貴州需要,又新建國立三中、國立黔江中學、國立扶輪中學、國立貴州戰時中學、國立浙江大學附中、國立貴陽師范學院附中。教育部又在貴州建立“戰區中小學教師第四服務團”,在清鎮、桐梓、興仁、都勻、平越(今福泉)、黔西開設“中山中學班”,是為國立中學的雛形。
內遷和新建的國立中學,由教育部直接管理,經費充足,師資力量強,教育質量高,給貴州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立中學后來大都改為省立中學,扎根貴州。
國立十四中原為中央大學實驗中學,設在南京,1938年遷到貴陽。因中央大學遷重慶沙坪壩,與實驗中學分開,于是將原設在重慶的國立十四中改為中央大學實驗中學,而將遷到貴陽的實驗中學改為國立十四中。校長許恪士是留德博士、教育家,教師多是疏散到西南的名師,繼承實驗中學“專心致志,勤學苦讀,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校風,對學生嚴格要求。1940年,該校升入名牌大學的人數居全國榜首,1943年全國高中畢業生會考前10名都是十四中的學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佩云就是當年十四中的學生。抗戰勝利后,國立十四中遷往獨山,改為省立獨山中學。
國立二十中原設湖南芷江,1944年遷貴州,高中部設在玉屏,初中部設在惠水,女子分校設在桐梓,后將高中部、初中部并入國立三中,而將女子分校遷往威寧,改為省立威寧中學。
國立三中1937年創辦于銅仁,教員多是江、浙、皖優秀教師,學生達1600人,是當時貴州規模最大的中學。設有高中部、初中部、女中部、師范部、實驗部、農職部及附屬小學和幼兒園,并在江口設立分校。江口分校附設農業職業科,移交貴州省教育廳后改為省立江口農職學校。抗戰勝利后國立三中移交貴州省教育廳,改為省立銅仁中學,師范部遷松桃,改為省立松桃師范學校。
1939年,“管理中英庚子賠款董事會”決定在安順創辦“管理中英庚子賠款董事會黔江師范學校”,以原鎮江師范學校校長曹芻負責籌備,帶領一批江浙教師到學校任教。1941年改為國立黔江中學,設有初中、高中及附屬小學、幼兒園,教學質量高,獎學金數額大,成為貴州名校。1946年改為省立安順師范學校。
1936年,在青巖創辦的省立貴陽鄉村師范學校,專收少數民族學生。1939年改為國立貴州師范學校,遷往榕江,校長是教育家黃質夫。設有師范科,五年制簡易師范實驗班,初中部,小學部,招收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少數民族地區40個縣的學生,免費教育,實行“半工(耕)半讀”,培養大批少數民族教師和干部,成為“邊疆教育”的典范。
1940年國立浙江大學師范學院實驗學校與湄潭縣立中學合并,成立浙江大學附屬中學,設有初中部、高中部及六年一貫制中學班,竺可楨及浙大師范學院負責人兼任校長,教員多是浙大教授、講師、助教,繼承浙大“求是”精神,努力創建一流學校,在貴州名列前茅。1946年浙大遷回杭州,附中留下的部分改為湄潭中學,現為求是中學。
國立貴陽醫學院,1942年設立高級護士助產職業學校,后改為國立貴陽醫學院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設護士、助產士兩科,只收女生。國立貴陽師范學院,1942年增設附屬中學,作教學實習學校,有高中、初中各班及附屬小學。國立貴州大學,1943年接辦省立安順實用職業學校,改稱為貴州大學附設工業職業學校,設有中等技術科、高等土木科及初級漂染、棉織、染織等科。1944年創辦的國立貴州戰時中學是一所規模較大的完全中學,有高、初中19班,學生1000余人,招收戰區流亡學生,抗戰勝利后停辦。國立貴陽青年中學1945年創辦,設有大學預科、高中部和初中部,學生全是青年軍士兵。國立扶輪中學后改私立扶輪中學。

圖左上:湘雅醫學院西遷至貴州貴陽辦學;

圖左下:大夏大學學生在貴陽銅像臺(噴水池)宣傳演講抗日主張;

圖右為: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與同事在湄潭文廟里辦公。
教育部戰區中小學教師第四服務團所設“中山中學班”,移交省教育廳后,改為省立中學。清鎮中山中學班1941年與正在籌設的清鎮縣立中學合并,改為省立清鎮中學,以原班主任毛國琦為校長,設有初中5班、高中3班,學生230余人。都勻中山中學班1941年改為省立都勻中學,以原班主任周華為校長,有初中4班、高中3班,學生253人。桐梓中山中學班1941改為省立桐梓中學,以原班主任汪學箴為校長,有初中4班、高中3班,學生200余人。興仁中山中學班1941年改為省立興仁中學,以原班主任黃晉珩為校長,有初中3班,高中3班,學生220人。黔西中山中學班1941年改為省立黔西中學,以原班主任羅亮時為校長,有初中4班、高中3班,學生233人。平越中山中學班由教育廳與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合辦,實為交大唐山工學院附屬中學,教員由交大教授、講師兼任,后改為省立平越中學。
大夏大學是貴州人王伯群創辦的,它由廈門大學脫胎而來,1937年由上海遷來,在貴州9年。設有文學、理工、教育、商學、法學5個學院,共22個系,還設有師范、教育兩專修科及大夏附中。擁有一批知名教授,如文學教授謝六逸、李青崖、曹未風、張夢麟,史學教授翦伯贊、周谷城、姚薇元,社會學教授吳澤霖、陳國鈞、政治法律學教授諶志遠、鄧世隆、高承元,經濟學教授金企淵、劉行驊,數理教授夏元瑮、陳景琪,社會教育家馬宗榮等。在貴州期間共畢業1576人,貴州的中學校長、數理化教師、民眾教育館長、縣長、法院院長及工商、金融人才,多出自大夏大學。1946年遷回上海,1951年與光華大學合并為華東師范大學。
浙大西遷歷盡千辛萬苦,一遷浙江建德,二遷江西泰和,三遷廣西宣山,1940年2月遷到遵義、湄潭。行程25000里,人們把它稱為“文化長征”。浙大離開杭州時只有文理、工、農3個學院16個系,隨遷學生460人,在貴州7年,發展為有文、理、工、農、師范、法學、醫學7個學院,1946年遷回時有學生2243人。師資陣容龐大,校長竺可楨是著名科學家,有教授70多名,內有部聘教授18人,著名的如數學家陳建功、蘇步青,化學家盧嘉錫,生物學家貝時璋、談家楨,物理學家王淦昌,農學家盧守耕,電機工程學家王國松,文學家梅光迪,史地學家張其昀等。浙大以“求是”為校訓,在艱苦的條件下取得許多科學成果,創辦了20多種刊物,在微分幾何、三角函數、量子力學、細胞重建、遺傳學、工業自動化等方面有突破性進展,被英國李約瑟博士稱為“東方的劍橋”。在貴州共畢業1857人,師生后來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有51人。
文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的西遷尤為艱難曲折,唐山淪陷時學校正放假,院長在京治病,學校無人負責,師生們只好互相通知,分別在上海、南昌、武漢集中,公推橋梁專家茅以升為民選院長組織搬遷。上海失守,南昌告急,在湘潭復課不久又遷湘鄉、桂林、柳州,步行2000余里,1939年2月又遷到平越,交大設有土木工程、礦冶工程、鐵道管理三系,教授多是一流橋梁、冶金、土木、鐵道管理專家,有學生500多人。在貴州畢業874人,有20余人后來成為中科院士、工程院士、博士導師,還有不少專家在美國、臺灣。抗戰勝利后遷回原地,唐山工學院后來演變為西南交通大學,鐵道管理系發展為鐵道學院。
湘雅醫學院原為中美合辦,與北平協和醫學院、山東齊魯醫學院、上海圣約翰醫學院、成都華西醫學院齊名。1939年遷到貴州,在窄口灘附近的“長沙義園”建校,“湘雅村”由此得名。它以“訓練學生成好醫生、好公民”為宗旨,宣揚公醫制度的優越性和為公眾服務的精神,采取歐美教育方式,與中央醫院密切合作,在貴州畢業256人。抗戰勝利后遷回長沙,校長張孝騫后任協和醫學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學部委員。
貴陽醫學院實際上也是“文化西遷”中建立的。華北危急,北平協和醫學院、山東齊魯醫學院許多師生被迫離開學校,向南方轉移,教育部考慮到戰時急需醫務人員,應另建一所醫學院讓這些師生發揮作用,繼續醫學教育。1937年12月,委派協和醫學院李宗恩教授、中央衛生實驗院院長朱章庚、婦嬰專家楊崇瑞組成“武昌醫學院籌備委員會”。籌備期間,武漢危急,教育部決定將醫學院遷到貴州,改為國立貴陽醫學院,并將擬撥武昌醫學院的經費按七折撥給貴陽醫學院。1938年元月在漢口、重慶、長沙、西安等地招收流亡學生266人,3月1日正式成立貴陽醫學院,李宗恩為院長。
國立中正醫學院1937年創辦,以原湘雅醫學院院長王子玕為院長。不久遷江西永新、云南昆明,1940年遷貴州鎮寧,1941年奉命遷回永新。私立之江大學原設杭州,有工學院、商學院、文學院,1943年工學院遷貴筑縣花溪,改稱之江大學貴州分校,有土木、建筑、機械、化工4系,學生百余人,1944年遷重慶。國立廣西大學1944年遷榕江,有法商、理工、農學3個學院,學生480人,抗戰勝利后遷回廣西。國立桂林師范學院1944年遷榕江、平越,1946年遷回廣西桂林。
國立貴陽師范學院1941年成立,將大夏大學教育學院及師范、教育兩專科并入,設有教育、國文、英語、數學4系及史地、理化2專修科,院長王克仁在重慶等地招聘教授,又聘大夏大學教授夏元瑮、謝六逸、曹未風等任教,學校初見規模。國立貴州大學1942年成立,以貴州農工學院為基礎,設有工學院、農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和法商學院,教師大部分是在重慶、昆明等地招聘,還有抗戰回貴州的專家丁道衡、羅登義、張永立、葛天回、任泰、楊葆昌等。
在國難當頭時期,眾多的高等學校在貴州保存下來,艱難地發展壯大,造就許多文化精英,是貴州對抗日戰爭做出的寶貴貢獻。抗戰期間,貴州驟然來了這么多大學,黔人可以就地報考名牌大學。
抗日戰爭期間,貴州處在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地帶,陸海空三軍軍事院校遷到貴州。陸軍大學、陸軍步兵學校、軍訓部軍官外語補習班遷遵義,防空學校、軍政部戰時衛生人員訓練班遷貴陽,陸軍炮兵學校遷都勻,陸軍軍醫學校、陸軍獸醫學校遷安順,中華民國海軍學校遷桐梓,陸軍通訊兵學校遷麻江,陸軍輜重兵學校遷龍里,陸軍軍官學校第四分校遷獨山,軍令部中央陸地測量學校遷鎮寧,保存了我國各軍、兵種院校,對培養、補充軍官,提高戰斗能力做出貢獻。
陸軍大學是培養高級將領的最高學府,因海軍和空軍沒有大學,陸海空三軍的高級軍官都在這所大學深造。校長由蔣介石兼任,實際工作由教育長主持,歷屆教育長都是中將軍銜。淞滬會戰后,由南京遷長沙,1938年遷遵義,設有正期班、特別班、參謀班和將官班。正期班招收中央軍校畢業在部隊服務兩年以上軍官,學習期3年,培養有軍事素養、有指揮能力的校級軍官。特別班專招收黃埔軍校及各省講武學堂畢業并擔任過團、師、軍級指揮官或幕僚長軍官,提高軍事理論及實戰能力,學制2年。參謀班培養高級幕僚長,學習和研究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及師、軍、集團軍戰略戰術,學制3年。將官班學員由各部隊保送,都是少將以上軍官,深造1年。1946年奉命遷到重慶山洞。
軍官學校四分校原設廣州,1939年輾轉遷到獨山,招收初中以上學生,培養基層軍官,設有步兵、工兵、炮兵、通訊兵、輜重兵等科,后委托有關專科學校代培專業人才。步兵學校1939年由南京遷遵義,學員隊輪訓現役下級軍官,教導隊培訓軍士,分輕兵器、機關槍、迫擊炮等班,一度設校官班和將官研究班。炮兵學校1939年由南京遷都勻,設有高科班、普通班、尉官總隊、學生隊、下級干部訓練班。通訊兵學校1938年由南京遷麻江,培養軍隊通訊人才,學習有線電、無線電通訊技術,特種通訊隊訓練軍犬和軍鴿。輜重兵學校1938年由南京遷龍里,軍官隊、干部訓練班輪訓尉級軍官,軍士隊培訓汽車駕駛、修理人員。
中國海軍始于“洋務運動”,北洋水師覆滅后,民國年間重建海軍,抗戰初期艦艇損失慘重,從清末一直延續下來的唯有原設福建馬尾的中華民國海軍學校,1938年遷桐梓。校址在桐梓金家樓,門前懸掛“雪甲午恥”匾額。設有航海班、輪機班和造艦班,教官多是留學生,在桐梓8年共培養海軍軍官293人。抗戰勝利后組建的海軍中,“桐梓海校”師生不少。1949年,“重慶號”率先起義,接著是“長治號”、海防第二艦隊、第五巡防艇隊、第一機動巡防艇隊、長江江防艦隊起義,對人民海軍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重慶號”艦長鄧兆祥原為海校教育主任,1955年授海軍少將,1981年升任海軍副司令。中科院院士王綬琯、大連水產學院院長文干、中國航海學會會長李景森、上海海運學院院長陳嘉震等,都是海軍學校畢業生。
空軍尚屬初創,1927年在杭州籌建航空學校,1932年附設高射炮訓練班,1933年獨立為防空學校,與航空學校同隸屬于航空委員會。抗戰期間,日本憑著空軍優勢,對城市、部隊狂轟濫炸,造成巨大威脅,建立防空部隊迫在眉睫。1939年防空學校遷貴陽,教育長黃鎮球中將兼任全國防空總監,設有高射炮教育總隊、通訊訓練隊、駕駛訓練大隊、照測總隊,培養大批防空官兵,使高射炮部隊大為擴充,在重慶、昆明、湘西、廣西建立防空指揮部,在各站區建立防空觀測站和防空情報通訊網。
軍醫學校由南京遷廣州、桂林、柳州,1939年遷到安順。這是一所包括高等、中等各層次的軍醫學校,設有研究部、大學部、專科部、職業部,并附設一個軍醫預備團。研究部設有生物、藥品制造、血清疫苗、營養等研究所,出版各種學術刊物,招收醫科大學畢業生及戰地醫院院長深造,培養高級軍醫和研究生。大學部設有醫科、藥科、牙科專業,下設若干系,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3至4年,科、系主任及教官都是留學生,采用德、日、英、美教材,實為大學本科。專科部培訓現役軍醫及中級醫護人員,職業部培訓護理、藥劑、牙藝、檢驗、放射、理療專業技術,軍醫預備團輪訓在職軍醫和高級護理人員。教學、科研、師資、設備堪稱一流。1946年遷回南京,與軍政部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合并為國防醫學院。
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1939年遷貴陽圖云關,由紅十字救護隊總隊隊長林可勝兼任所長,教官由救護總隊醫師兼任。訓練所在陜西褒城、江西上饒、四川黔江、湖北老河口、湖南東安、云南昆明設立分所,抗戰期間培養了醫護人員2萬余人。與軍醫學院合并為國防醫學院,林可勝任院長。
獸醫學校1939年遷安順,培養部隊獸醫人員,高級研究班培養獸醫師資和研究人員,研究成果斐然,不少學生保送出國留學。陸地測量學校1939年遷鎮寧,大專班分為地形測量、三角測量、航空測量、制圖4個專業。軍官外語補習班1938年遷遵義,分初級班和高級班,培養部隊翻譯人員,學員都是中央軍官學校畢業生。
(作者系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 責任編輯/任廷會)

中國海軍學校在貴州桐梓辦學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