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范 松
戰時貴州科技發展的歷史機遇
文丨范 松
抗戰時期貴州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令人矚目,但這種飛速式的發展也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由多種復雜的因素促成的。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近代科技逐漸傳入貴州,但貴州近代科技的實質性發展,卻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從全面抗戰開始到戰爭結束,貴州在鼓動大批熱血青年奔赴前線、接納內遷教育院校、國防工礦企業、繁榮后方經濟、確保戰時交通運輸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而在大批內遷院校和國防企業定居貴州的這段時間里,貴州的科技事業在外來科技力量的促進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貴州農業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抗戰時期十分顯眼。貴州因為地形地貌復雜,農業一直是以個體農戶自給自足的因地制宜耕種為主,在傳統小農經濟下,各地的耕作方法五花八門,有犁耕的、有鋤耕的,不少地區還有刀耕火種的。
抗戰期間,貴州的農業在科技發展的基礎上,有了顯著的改觀。在糧食作物生產方面,水稻一直是貴州人的主要食糧,在全省農村種植十分廣泛,歷來占全省耕地面積比例之首,達50%以上。但因“稻種混雜不純,品質較他省為劣”,單位面積產量在黃河以南各水稻省中名列最后。1938年,隨著貴州省農業改進所成立,科研人員將改良與推廣優良水稻品種,科學補充稻田肥力,試驗研究新水稻良種作為重點研究項目,歷經數年,先后培育出“黔農2號粉稻”、“黔農28號釉稻”及“黔農5號黑糯稻”等稻種,這些稻種的推廣運用,不僅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增加了水稻的耐旱性、抗倒伏性,還在稻谷加工時減少了碎米比例,深受稻農歡迎。由于水稻、小麥、玉米等十多個優良糧食作物品種的培育成功,抗戰時期的貴州糧食產量,總體上提升了15%~30%。
此外,在農具改良、水利興修、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方面,通過科研人員的努力和示范,先進農具得以制造和使用,科學的水利興修方法得到推廣,病蟲害防治水平得到提高。這一切,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經濟作物方面,蠶桑、園藝、獸醫、家畜良種繁殖、畜產品加工和農業經濟等的研究、教學、推廣都取得了明顯成績。加上美國“大金葉”烤煙種的引進成功,不到3年,貴州就一舉成為全國三大烤煙產區之一。
抗戰時期貴州科學技術的進步,最明顯的是機械制造業的形成和技術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抗戰以前,貴州全省只有5家稱得上機械制造的工廠,抗戰時期一下猛增至300多家。其中,兵工企業的發展變化最大。辛亥革命后,地方軍閥為了爭奪政權,曾經在貴州辦過兵工廠,但技術較為落后。1922年周西成在習水辦的兵工廠生產的步槍,被人們稱為“通耳槍”,因為裝一次子彈打一響,又得再裝子彈,所以又叫“單子槍”。
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將第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兵工廠相繼遷到貴州,第五十三兵工廠也在貴陽建立分廠。這些兵工廠的設備、科技水平都是貴州前所未有的,各廠為建廠與開展生產在貴州招收了大批工人,這些本土工人通過廠里的生產活動,掌握了相應的科學技術,為貴州軍工科技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礎。此外,1941年兵工部在貴州大定(今大方縣)羊場壩創建了航空發動機廠,該廠的設計規模為年產1050匹馬力的航空發動機300臺,技術人員曾多次到美國實習,并獲得了G105型活塞式發動機和民恩—100型渦輪發動機的制造許可證。

左圖為抗戰期間遷至平越(今福泉市)的國立交通大學舊址。大批工礦企業、高等院校的內遷,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到了長期閉塞落后的貴州,推進了貴州科學技術的進步。
在民用機械制造方面,作為大后方的貴州,發揮戰時交通運輸樞紐作用是十分重要。這一時期,貴州機械制造領域的科技進步突出表現在汽車改裝、修理和配件的研究與生產,由于戰爭的需要,當時貴州汽車修理業迅速發展,技術水平飛速提高,不但能自制汽車零部件,成批生產50多種汽車配件,還舉辦過汽車配件展覽會。當時的馬王廟汽車修理廠,利用“木炭增量給汽機”技術,將燒汽油的汽車改裝成木炭車的成功,極大緩解了戰時燃油供應的困難。
輕工業方面,化工行業隨著內地工廠的遷入數量猛增,到抗戰勝利的1945年,全省化學企業驟增至61家工廠,加上小型私人企業,總共達127戶,從業人數多達3000余人。工廠數增加的同時化學科技有了明顯的進步。典型的如配合運輸需要,研究出運用酸、堿、鹽制造技術研制成功用植物油代替汽、柴油,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戰時汽車燃油匱乏的問題。其他輕工領域也在技術上有了顯著的發展。用波蘭特法生產出名為“金剛牌”的水泥;卷煙生產由手工轉為機械;印刷企業由單純的黑鉛字排印發展到能印五彩畫像甚至印鈔等,都顯示出貴州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電信事業、地質科學、醫藥衛生在抗戰時期的發展,也是貴州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方面。抗戰以前貴州雖已有郵政電信,但也是擺脫了人挑馬馱后的一些初級郵電。抗戰期間,由于戰事的需要,重慶至貴陽的電話改為德制單路載波電話。以后又改為三路、四路載波電話,無線電臺也猛增至10座,短波收訊與發訊機也增加到各44部。這對崇山峻嶺,交通極度阻滯的貴州來說,相當于拉近了與外界交往的距離。
地質方面,雖然1935年成立了貴州地質調查所,但地質礦產科研的興盛,同樣是在貴州成為大后方,國內地質機構、高等院校及大批學者遷入貴州以后。這一時期由知名地質學家丁道衡在貴州大學創辦的地質系,是地質領域的重要成果。此外,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李四光等在黔東地區對古冰川及冰磧層的考察,貴州學者樂森璕等首倡創建的貴州省礦產探測團,以及該團的研究成果,都是抗戰時期貴州科技發展的證明。
貴州的醫藥衛生在抗戰期間有了大踏步的進步,隨著戰爭的進程,作為大后方的貴州醫療衛生任務日益繁重,為了支持前方的抗戰,解決大量難民涌入后的醫療衛生問題,1937年以后,貴州陸續建立了許多醫療機構,如貴州國醫館、貴州衛生處、國立貴陽醫學院、貴州衛生實驗所和相應的藥品研究及制造單位。加上國際援華醫療隊、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及其他醫療機構的遷入,貴州的醫療衛生水平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僅出版的各類醫藥衛生刊物,在當時就有10余種,足見當時醫療理論科研和疾病防治活動的活躍。
抗戰時期貴州科學技術的發展,原因是多源的。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山地高原內陸省,各民族在這個多彩多姿的民族大家庭里,共同創造了貴州獨特的文化。貴州文化能夠廣納百川,以寬闊的胸襟為內遷教育單位與工礦企業提供良好的服務,有效吸納先進的文化與科技;又能在國家面臨危難時刻,發揮民族文化中堅韌不拔的抗爭精神,以身在后方,心系前線的精神服務抗戰事業。這正是抗戰時期先進科學技術能在貴州落地生根的重要原因。
大批高等院校、工礦企業的內遷,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到了長期閉塞落后的貴州,迅速推進了貴州科學技術的進步,并為貴州以后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僅高等院校這一塊,抗戰期間遷入貴州的就有國立浙江大學、中國海軍學校等10余所。至于礦企業方面,僅1938年至1939年遷移到貴州的工廠即達101家,兩年中工廠增加10多倍,資金增加50多倍,加上一批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入黔,極大地促進了貴州近代工業的發展、工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隨著抗戰局勢的發展,貴州建立了一批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構,如貴州農業改進所、貴州科學館等,對貴州科技事業的活躍與發展都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一批本土籍的科學家、教授于抗戰期間從海外、國內其他省區返回故鄉,他們將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轉化為科技研究的動力,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其中有1937年從美國回國的羅登義教授、蜚聲中外的黔籍地礦學家樂森璕等。羅登義通過170種水果蔬菜的營養成分分析,發現貴州刺梨每百克果肉中,維生素C含量高達2054-2729mg,比四川產的廣柑高50倍,比綦江紅桔高100倍,比梨子或蘋果高500倍,由此,土生土長于貴州,原先不為人看重的路邊野果一舉名聲大噪,甚至有了“登義果”的別名。
(作者單位: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責任編輯/徐海星)

右圖為1941年兵工部在貴州大定(今大方縣)羊場壩創建的航空發動機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