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毓麟
鎮遠和平村:日俘走上反戰路
文丨劉毓麟

1938年至1944年間,鎮遠和平村為改造日本戰俘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后收容近600名日本俘虜。
2015年,鎮遠和平村入選“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和平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國民政府軍政部設立的教育、改造日本戰俘的第二俘虜收容所的別稱,1938年2月創辦于湖南常德鹽關,主要關押中國南方戰場上俘獲的日軍俘虜。隨著戰局變化,先遷至湖南辰溪,1938年12月至1944年8月,遷貴州鎮遠。1944年8月至1946年3月遷重慶巴縣直至日俘返回日本。
和平村是軍政部直屬團職軍事機構,其收容所編制為500人(1944年5月鎮遠和平村造冊日俘人數為396人)。原是國民政府貴州省第二模范監獄,占地面積6422平方米,東西寬77米,南北長83.4米,院墻高8米,正門臨街,由前院和后院組成,有辦公樓、衛兵室、禮堂、崗樓等建筑。
1939年12月25日,在郭沫若、馮乃超(先后任中共第三廳及中共文工會特支書記)指導下,日共旅華反戰作家鹿地亙與和平村日俘20余人在廣西桂林成立“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會西南支部”。1940年7月20日,在郭、馮指導下,鹿地亙又與和平村日俘10多人在重慶成立“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會總部”。1941年8月,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軍政部長何應欽下令解散總部及支部,并將總部和支部的50余名盟員押往和平村。
50余名盟員來到和平村后,成立了“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會和平村訓練班”,接受鹿地亙及中共黨員的教育與指導,系統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的著作,負責搜集研究日軍侵華有關情報,編印反戰刊物,團結幫助所內的其他日本戰俘認識日軍侵華的非正義性,并從事反戰工作研究,提供反戰宣傳資料,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訓練班在鎮遠的三年多時間中,主要開展了以下三方面的活動:一是創辦日文刊物《呼聲》《新日本》,創辦日文反戰壁報《人民有號角》《人民潮》《人民的戰鼓》月刊,揭露日軍侵華罪行,呼吁日俘認清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逐步走上反戰之路。二是協助(收容)所方教育改造日俘,消除“圣戰”余毒,促其醒悟自新,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教育。三是多次在日俘中組織工作隊到抗戰前線喊話,對日軍進行反戰宣傳。
1942年6月,經中共黨組織派遣,文化工作委員會第三組組員、原駐反戰同盟總部聯絡員康天順到鎮遠和平村任中校主任管理員,先后協助代理所長孫必亨、所長莫錦龍搞好管理。他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倡導的“優待俘虜”方針,具體落實優待俘虜政策,關心俘虜生活,注意衛生,搞好治療,改善生活條件,進行體育鍛煉,進行反戰文藝創作,組織盟員學習《論持久戰》《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時黨八股》等,提高其思想認識,擴大同盟隊伍,搜集整理日軍情報。
中共鎮遠支部在成立(1938年12月)后的幾年間在和平村也開展了大量的宣傳工作,支部書記田伯萍、宋大鳴通過成立的“鎮遠音樂研究會”、“鎮遠歌詠隊”等公開合法的群眾團體,組織進步師生和愛國青年利用聯歡會、紀念會和民間傳統節日等形式到和平村教日俘學唱中國歌曲,演出抗日戲劇,對日俘進行反對侵略戰爭的教育和感化教育,促其反思自新,認清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使其覺醒,部分日俘最后走上了反戰之路。
1944年8月,和平村遷往重慶。自1938年至1944年間,鎮遠和平村為改造日本戰俘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平村通過政策宣傳、教育感化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上的關心,使日俘認識到中國軍民是真心優待俘虜的,把部分覺悟過來的日本戰俘組建成國際性反侵略團體,組成反戰統一戰線。在和平村中先后收容近600名日本俘虜,其中有反戰革命同盟成員150人左右。
(作者單位: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徐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