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彥榮
劉丁:歸來不只為“鄉愁”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彥榮
“北漂”15年,回家鄉創業,劉丁只在心里“盤算”,并未真正實踐過。
1992年劉丁考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學習,2000年研究生畢業后,他就一直在北京從事機械和電子產品的設計及制造相關的工作。
打拼十多年,劉丁在中關村擁有了穩定的事業——北京瑞宇飛科技有限公司CEO,這是劉丁“北漂”的重要成果和生活支撐。
2014年,劉丁終于有機會開始實踐自己藏在心底的“盤算”——回貴陽創業。
“畢竟父母都在貴陽,這里始終是家鄉。”作為地道的貴陽人,劉丁的內心深處總有一份專屬貴陽的“鄉愁”——“之前沒有回來創業、工作,是在外學習知識、積累經驗,如今貴陽的創業就業環境好了,是回來的時候了。”
回到家鄉創業前,劉丁還在朋友圈里咨詢貴陽的各種情況。
“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大數據產業、人才政策優勢。”劉丁說,這樣政策和巨大的發展機遇讓我更加迫切地想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自己能做些什么,這個問題劉丁一直在思考。

通過“新三線咖啡吧”這個創業就業孵化平臺,草根創業者的創業成本被最大限度降低。(受訪者供圖)
“貴州有優質的資源,但創業文化不濃,沒有能夠激勵草根創業者的圈子。”在資深“北漂”劉丁眼中,創業圈子、平臺至關重要,這是他在北京打拼十多年的經驗。“在北京水木匯咖啡吧,創業者有什么困難,吼一嗓子就能解決問題。當時我就想,我為什么不為家鄉創造出一個這樣的平臺?”
當某個期待已久的機會到來時,需要一份搶抓機遇的勇氣。“很多事情你不抓住機會去做,等你想做的時候,別人已經搶占先機了。”劉丁認為,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貴州,需要一個平臺,一個把帶著激情和夢想的草根創業者扶一程、拉一把的創業孵化平臺。
在貴陽官方層面,搭建創業孵化平臺的想法被大力支持。
2014年9月,標簽為“創業”的“新三線咖啡吧”如期開業。劉丁的工作、生活開始在“北漂”和“貴漂”之間隨時切換。
如今,劉丁有了一個新的身份——貴陽“新三線咖啡吧”聯合創始人。
把創業孵化平臺從無到有打造出來,劉丁遇到了資金、政策、資源等各方面難題,然而讓劉丁欣慰的是,政府層面對“新三線咖啡吧”的支持力度很大。
在金陽國際人才城西部研發基地,“新三線咖啡吧”擁有兩個樓層共3000平方米的場地,貴陽市科技局給“新三線”提供了3年免租金的優惠政策。“否則光是場地租金,一年就要200萬。”劉丁說,政府在資金、物質、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是“新三線”如期開業的重要催化劑。在咖啡吧的內部裝修、空調、視頻會議系統等的硬件配置方面,貴陽市科技局也積極提供支持和幫助。貴陽高新區、貴陽市發改委更是分別出資50萬元助力咖啡吧的運營。“政府有時會把一些企業家組織到‘新三線’舉行活動,可以為‘新三線’提供更多資源。”
輕柔的音樂,舒適的沙發,整齊的書架,青翠的綠植,配上空調和Wi-Fi,這是一個普通咖啡吧的基本服務配置。在金陽陽關大道28號西部研發基地3號樓2層,來這里的客人可以帶著自己的創意,點上一杯咖啡,在閑聊中尋找中意的合作伙伴,甚至是投資人……
如果把集齊各類優勢的貴陽比作一個創業、創新、創富的實驗試場,那么類似“新三線咖啡吧”的創業孵化平臺就是吸引做實驗的人的“磁鐵”,而劉丁和咖啡吧的聯合創始人們,則相當于實驗場里經驗技術豐富的實驗者。
劉丁說自己從小就喜歡“鼓搗”各種東西,如今家鄉大數據產業方興未艾,政策層面大力支持,創業環境良好,拾起家鄉的橄欖枝,不僅緩解自己的“鄉愁”,還能為家鄉的草根創業者提供平臺、幫助,這就足夠了。
(責任編輯/朱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