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鄧萬里
李榮:礦井里的“安全衛士”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鄧萬里
李榮說,當上煤礦群監員,就是把工友的生命安全扛在了自己身上,一點都不能疏忽,“對班組負責、對工友負責”成為他恪守的諾言。
5月8日凌晨5點,在水城礦業公司老鷹山煤礦區的更衣室里,李榮換上布滿煤塵的工作服,滑至離地面近300米的礦井里,開始一天的工作。
李榮是一名采礦工人兼群監員。進礦12年,他從一名采礦“門外漢”成長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煤炭工業百名優秀青年礦工”,他監管的工區創下12年“零事故”的記錄。
他被工友贊為礦井里的“安全衛士”。
李榮出生在水城縣董地鄉的一個農村家庭,家有六兄妹,他排行老大。初中剛畢業,他就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回家務農。
20歲那年,老鷹山煤礦破例面向周邊鄉鎮招收農民輪換工,父母讓李榮報名進了礦區。三年工期滿后,李榮離開了煤礦,用積攢下來的工錢買了輛三輪車幫別人拉貨。
盡管拉貨也能賺點錢,可李榮還是找不到女朋友。“那個年代,想要取個好媳婦,你得有份‘鐵飯碗’的工作。”李榮說,那時在礦區上班的人挺受歡迎。
因此,2003年,礦區招聘專業技術人員,李榮再次回去應聘。與一批高校畢業生同臺競聘,只有初中文憑的李榮“緊張得掌心冒汗”。
“如果你是一名群監員,你會怎么做?”面試官首先拋出了這個問題。
群監員,是煤礦班組里的“哨兵”。為了保護煤礦工人的生命安全,每個班組都要挑選技術好、責任心強的員工擔任此角色,負責安全監督、糾正違章、處理隱患。當上群監員,意味著將工友們的安全擔在了肩上。
“上崗前先集中培訓,除了技術外,更要增強安全意識,把各種安全風險應急預案演練一遍。上崗后,要每天不定時去各個點進行排查督查。作為群監員,遇到隱患,應該第一個沖上去及時處理。”
面試時的回答,成為李榮恪守的諾言。12年來,他所負責的工區沒有發生一起事故,他也從一名普通的群監員成長為優秀員工,去年還獲得“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和“全國最美礦工”稱號。
工友們問他,獲得這些榮譽、保持“零事故”的紀錄,有什么心得?李榮的感受是:天道酬勤這個道理永不過時。
“發現隱患指出來,罰了工友的錢,工友肯定不高興。可是,不指出來造成事故,就是自己工作的失職。”李榮說群監員容易得罪人,但生命安全大于天,發現了隱患或違章行為必須嚴肅處理,才能避免事故發生,“不能把安全當兒戲”。
李榮把查隱患、抓“三違”視為天職,把挨罵得罪人當作家常便飯,在隱患面前瞪大了雙眼,在違章面前不留半點兒情面。

作為一名群監員,李榮把查隱患、抓違規視為天職,在隱患面前瞪大了雙眼,在違章面前不留半點情面。圖為剛從井下回到地面的李榮,在監測室查看當天的安全隱患記錄。(水城礦業公司供圖)
在運輸巷,一位工友圖省事,沒有進行安全檢查便想乘坐罐車下井。李榮發現后,立即上前制止。
“老李,別較真兒了,不會有事的,我這有急事,完不成任務咋辦?這樣吧,出了事我負責。”工友嬉笑著說。
李榮一臉嚴肅:“不行!多少事故都是‘沒事兒’引發的,違章的事你負得了責嗎?”
兩人爭吵起來,但李榮還是沒讓這位工友違規下井。
每次上下班,李榮都要查看施工現場的安全環境和員工的操作行為,發現員工操作不規范,他當即予以制止并嚴肅批評,甚至給予處罰。
“工友有時候著急下班,做法就有些不規范。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和他們好好說哪里危險,這樣干容易出錯。大家也知道是為他們好,都能接受。不過該罰還得罰,因為處罰他的同時還能警示其他人。”李榮說。
在工友劉軍眼中,李榮很愛“嘮叨”,他常對工友們說:“我們來礦上班,上有父母,下有妻兒,親人們時刻牽掛著我們,家庭幸福系于我們的一舉一動,下井干活就得講安全,沒有安全掙再多錢也沒用。”
時間一長,工友們贈其外號“媽媽嘴”。但就是這張“媽媽嘴”,讓工區保持“零事故”的紀錄。
可是,發現安全隱患時,李榮總是沖鋒在前。
2012年10月的一天,在下班途中,李榮發現頂板破碎發生漏頂,垮落下來的煤矸石足有數十噸。依照慣例,他只需將情況匯報工區就可下班了,但他卻組織弟兄們開始處理緊急情況。
李榮先扛著鐵鍬爬到了漏頂最高處,確認安全后,才讓工友們上前。本班的所有員工毫無怨言,跟著他一干就是六個多小時。等排除一切安全隱患后,他們才拖著疲憊的身軀下班升井。
這時已是凌晨四點。李榮換下工裝,胡亂抹了把臉,取出剛發的工資小心地放進上衣口袋里,朝家中趕去——他早就答應了妻子,下班就回家收玉米。回到家,獨自收完玉米的妻子早已熟睡。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榮的工作有很強的重復性,可他從未厭倦。
每次下井前,李榮都要組織大家開一個班前會,簽訂聯保責任書。班前會是礦工每次下井前必做的,主要是通過安全知識問答、每日一題等形式讓大家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簽訂聯保責任書是讓大家有聯保意識。
根據要求,員工在保證自身無“三違”的基礎上,還必須與工作地點相近的兩名員工簽訂互保聯保單,做到相互叮囑、相互保護、相互檢查、相互監督。如果班中發現“違章”人員,除對個人進行處罰外,還要對同班的聯保人員一并處罰。
開完會,大家便去更衣室換上工作服。灰色的衣褲,一雙膠靴,一個安全帽,一副礦燈和自救器,就是全部行頭。
“每個自救器都能產生氧氣,一旦井下出現緊急情況,可打開自救器,把口具含在嘴里,等待救援。”盡管對方經過了多次培訓,李榮還是不厭其煩地指導新來的工友如何使用自救器。
在入井口,李榮會交待注意事項:所有可能產生靜電和電火花的物品,均不得帶到井下。工友們露出會心一笑,這句話,聽李榮說了千百遍。
經過幾道安檢,大家便來到下井的“罐籠”,類似一個簡易的電梯。乘著“罐籠”下行300多米到工作區域。
李榮向記者簡單描述了井下的場景:下井后,旁邊放著一部電話,下面掛著一個小牌子,寫著礦上所有的內部通信電話。電話旁邊有一個操作臺,臺上有一個防爆按鈕,還有個寫著負責人姓名的牌子。在礦上,每個按鈕、每個螺絲都責任到人,安全事項不容有任何疏忽。
第一個拐角處有一個明亮的區域,墻面上貼著白色的瓷磚,兩邊各放了一排椅子,這是礦工休息的地方。每一個拐角處,都安置有反光防爆、防火和防水的指示牌。
“井下會不會缺氧?或者很濕冷?”記者好奇地問。
“有抽風機,氧氣很充足,井下有三條生命線,即通信、通風和通水,平均溫度在19攝氏度,通水達到了飲用的標準,可以直接飲用。”李榮說。
采訪結束從礦區出來,已是下午六點,李榮給妻子打了個電話,說晚上不回家吃飯。他在礦區門口吃了碗素粉,便趕往會議室,晚上還要給幾十名礦工做培訓。
今年初,李榮被選為公司技術培訓員。這位“技術型農民工”走進課堂,把自己12年積攢的安全經驗傳授給新員工。
“我的工作看上去并不光鮮,但我對目前的狀態很滿足,這是我一步一步奮斗過來的,奮斗著的人生才精彩。”李榮說。
對話李榮:
記 者:第一次聯系時,你拒絕了采訪。后來,我們聯系了礦區領導,經多次勸說,你才勉強答應,這是為什么?
李 榮:我覺得自己太過普通和平凡,在礦區,跟我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我們都是對工作盡心盡力而已。而且,我嘴笨,也不知道說些什么。
記 者:作為一名煤礦工人、一名群監員,在艱苦的環境下恪盡職守,什么樣的信念支撐著你?
李 榮:我就是想著要對整個班組負責任。井下工作有一定的危險性,每位工友身上都帶著家人的牽掛,我絕對不能疏忽。哪怕他們嫌我煩、嫌我嘮叨,我也要做好安全監督、堅守責任底線。
(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