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周刊網站6月11日文章,原題:美國為何應與中國展開太空合作 我支持美國與北京就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的事宜啟動對話。然而,這不僅要求白宮發揮領導作用,還需要美國兩黨都在國會支持廢除禁止美國航天局與中國開展合作的公法。這完全是“趨勢”使然。與中國合作意味著科學收益并為從事載人太空飛行的各方增加安全系數。而且遠不止這些。
國際空間站是用于科學公共事業和改善我們人類探索技能的試驗臺。正如其他國家所做的那樣,中國也能從使用國際空間站中受益。而美國將走上“陽關大道”:不僅提供合作,還幫助將地球軌道變為更繁忙的商業場所,將月球打造成多國活動的“聚集地”,并利用全球資金和人才向火星進發。
或許,1975年美國的“阿波羅”號和蘇聯的“聯盟”號太空飛船對接的歷史時刻有助于對美中合作產生重要影響。這將有利于中國成為航天國際社會中負責任且受尊敬的成員。
確切地說,歐洲航天局已與中國繪就合作計劃的藍圖。去年12月,前者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簽署框架協議。目前,雙方已設立涵蓋太空實驗及利用、航天員選拔、訓練及飛行和太空基礎設施的工作組。
讓我們再考慮一些關鍵事實。中國正準備在2016年左右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并有望在2022年左右完全建成一座更大的多艙室空間站。中國本身也在朝著打造向其他國家開放的太空前哨闊步邁進。
美國是時候關注并重新審視我們的太空目標和目的。讓我們重新致力于實現最有意義的目標。歷史本身并不創造歷史。但不幸的是,歷史并非僅源于所作所為,還源于無所作為。▲
(作者巴茲·奧爾德林曾是美國航天局的宇航員,崔曉冬譯)
環球時報201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