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啟元
(南京市社會科學院,江蘇南京,210018)
中國近代以來,國家的現代化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任務。在國民政府構建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孫中山及其思想是重要的政治資源。其生前,孫中山為革命奮斗一生,提出了國家建設和發展的宏偉規劃《建國方略》和《建國大綱》;其身后,孫中山創建的國民黨政權則充分利用了孫中山的歷史影響,對其紀念和崇拜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山陵建成后,將病逝于北京、靈柩暫厝于西山碧云寺的孫中山安葬于南京,成為國民政府整合社會、鞏固其統治的一個極好的歷史機遇。
奉安大典是南京國民政府于1929年6月1日舉行的盛況空前的孫中山靈柩安葬南京紫金山的儀式。這一儀式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影響深遠。經過嚴密的組織和安排,動用很多人員,將孫中山的靈柩從北京移至南京紫金山安葬,其儀式并非是局限于北京和南京兩地的國家安葬典禮,而是一場由國家與民間共同參與完成、影響波及各地的全國性儀式。為此,國民政府全力以赴,不僅隆重操辦,而且在孫中山奉安南京之前就提前預熱,策劃和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宣傳紀念活動。本文試以江浙滬地區留存下來的孫中山奉安南京的文物資料為關注視角,來解讀這些紀念活動的意義所在,以及這一活動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總理安葬紀念”宣傳單
1929年初,中山陵的主體工程完工。1月14日,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了《總理奉安委員會章程》,正式組成奉安委員會。上至奉安委員會主席蔣介石,下至南京特別市市長劉紀文,共有28名重要人物充當委員,分成總務、文書、財務、布置、警衛、典禮、招待、交通八個組,后來又增設衛生組,共九個組,參與籌劃奉安大典相關事宜。
奉安委員會的重點工作是奉安宣傳與儀式安排。1月17日,委員戴季陶、孫科、葉楚傖在國民黨中央常委會第191 次會議上提出《總理奉安之紀念與宣傳辦法》,獲得通過,其中包括安葬日紀念辦法、全國舉行總理安葬紀念大會、沿途各地舉行迎櫬紀念大會、南京舉行迎櫬紀念大會、北平(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將北京改為北平)舉行送櫬紀念大會以及組織迎櫬宣傳列車等宣傳計劃。
為廣泛宣傳奉安大典,達到全民皆知的宣傳效果,總理奉安委員會自5月13日開始,先后在上海《民國日報》《申報》刊登奉安公告。北平《民國日報》,天津《大公報》《益世報》《泰晤士報》等表示“愿盡義務不收廣告費”,《世界日報》《北平日報》等“均取最低廉之費,以表示對總理最后之敬意”[1]。各地黨部全力發動當地報紙廣泛報道,奉安大典遂成為全國新聞熱點。
國民政府特別重視對普通民眾的宣傳,強調宣傳品“內容不可復雜,文字須雅俗兼通”[2],宣傳形式簡明、直觀,統一規定宣傳方式為:“一、編發各種宣傳品。二、講演總理革命之偉大精神及史略。三、演放有關總理革命之各種影片。四、奏演哀樂及留聲機之總理演說片。五、張貼各種迎櫬圖畫、照片”[3]。
在眾多的奉安宣傳計劃和形式中,宣傳列車的舉措非常引人注目。特別組織的迎櫬宣傳列車計劃周身漆滿青白色迎櫬宣傳標語、國民革命標語及國民黨黨徽等圖畫,系掛電燈與青白色花球,車首安置總理遺像及黨國旗,車內懸貼總理遺囑、有關總理孫中山的各種畫片、照片、文字等。
為此,國民政府專門開通了迎櫬宣傳列車,規定“車停各站時,任人圍觀”。宣傳列車“車頭懸總理遺像及黨國旗,寓總理領導時代前進之意。故各地民眾到站迎車者,遙望宣傳列車馳至,莫不先對總理遺容得深刻之印象”。列車兩旁均布置圖畫、標語及文字,皆簡明扼要,目的是“俾各地勞苦民眾得有簡要之概念”。有兩條標語極為醒目:“把中華民族從根救起來”、“對世界文化迎頭趕上去”[4]。
宣傳列車以南京、北平兩地為中心,貫穿南北。其中國民政府組織的滬寧、滬杭兩路宣傳列車影響較大,留下了很多資料。此路列車由杭州開往上海、南京,沿途停靠各站,進行奉安相關事宜的廣泛宣傳。5月24日,滬杭宣傳列車抵達杭州后,積極參加各界代表大會,在體育場化裝演講,吸引民眾的關注。上海少年宣講團化裝表演“總理英倫蒙難記”,浙省黨部組織表演歌舞新劇、發表演說,全場民眾達1 萬多人[5]。滬寧、滬杭兩路宣傳列車還在江蘇昆山、蘇州及無錫表演“天下為公”的劇目,各地均有數萬人參加,演出結束后呼口號而散[6]。
此外,為了烘托儀式的氣氛,加大宣傳力度,國民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制作和出版發放了大量須知、紀念冊、畫刊等宣傳品,讓民眾充分了解奉安大典的重要性與神圣性。如中國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宣傳部印發了《總理事略》《總理安葬宣傳要點》等資料,無錫五大印書局出版了《總理奉安須知》,中央宣傳部編印了《總理奉安畫刊》并隨《中央日報》奉送,第三十八軍政治訓練部刊物《三民旬刊》出版了《總理奉安專號》,刊登孫中山逝世的圖片、遺墨、著述書目、葬禮實況及各界祭文、挽聯等。據統計,各類紀念刊物共有22種[7]。
孫中山安葬南京之前,各地的國民黨黨部制作了大量的宣傳資料,形式多樣,以印刷體的宣傳資料為主,字體為繁體宋體,版面是豎行排版,文中有簡單的標點符號,提到“總理”兩字時,前面統一空出一格,以示尊重。此后的民國書籍中,凡是提到“總理”兩字,前面均空出一格。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洛陽分校特別黨部編纂,于1935年8月發行的《總理生平事略》等相關書籍,都是如此排版。
在眾多宣傳資料中,以南京、上海和杭州地區的最有代表性,這也是國民黨統治的核心區域。其中以“總理奉安滬寧滬杭兩路宣傳列車委員會”印發的資料保存較好,品相完整,品種最為齊全,每件都在最左邊或是最下面印有“總理奉安滬寧滬杭兩路宣傳列車委員會”的字樣。主要如下:
1、“三民主義”宣傳單,藍色紙張印刷,長18厘米,寬9.8厘米。采用標語的形式,簡明扼要地解釋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一方面從理論的角度進行了通俗易懂的闡釋,三民主義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即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三民主義是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于世界,所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另一方面,為迎合普通民眾的接受和認知程度,把三民主義和發財主義相聯系,并說三民主義很像發財主義,只是因為發財不能包括三民主義,而三民主義可以包括發財。這也是民國時期宣傳孫中山思想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2、圖表形式的“總理的三民主義”宣傳單,黃色紙張印刷,長27.3厘米,寬19.6 厘米。分別從目的和辦法兩個方面用圖表的形式解讀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的目的是打破種族上的不平等階級,實現民有。辦法是對中國則力圖使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對世界則聯合世界上被壓迫的民族共謀解放,全世界的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的目的是打破政治上的不平等階級,實現民治。辦法是給予人民四種政權: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復決權,讓政府實施五種治權: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監察權、考試權。民生主義的目的是打破社會上的不平等階級,實現民享。辦法是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則是規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地價稅法,讓地主自行報價,照價征稅,照價收購,土地之增價歸社會所有。節制資本分為節制私人資本和發展國家資本兩方面。節制私人資本是允許私人企業自由發展,但限制私人資本操縱國民生計。發展國家資本規定有獨占性者由國家經營管理,私人能力不能舉辦者由國家經營管理。
3、孫中山逝世紀念日的宣傳單,藍色紙張印刷,長15.3 厘米,寬5.4 厘米。豎行的排版,上面寫著“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是總理逝世的忌辰!”
4、舉行奉安大典日期的宣傳單,藍色紙張印刷,長15.3 厘米,寬5.4 厘米。同樣的豎行排版,寫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是 總理安葬的喪期!”1925年3月12日和1929年6月1日,這兩個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被隆重地告知普通民眾,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民國時期對孫中山格外尊重的一種方式和紀念。
5、圖文并茂的“總理安葬紀念”宣傳單,黃色紙張印刷,長14厘米,寬9.8 厘米。正中上面從右至左寫著“總理安葬紀念”,中間是一幅孫中山晚年的標準像,在國民政府的官方場所中公開懸掛的標準像。圖像的右、左寫著孫中山生前的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圖像的下面印有民國時期的人們所熟知的未加標點的總理遺囑:“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6、宣傳孫中山歷史地位的標語宣傳單,上面的內容是:總理是堅苦卓絕崇高偉大的革命導師!黃色紙張印刷,長15.8 厘米,寬9.8厘米。
7、“為總理奉安告民眾書”,長27.3 厘米,寬26 厘米,黃色紙張印刷。800字左右的長文主要闡述了孫中山的崇高地位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對于中國的重要。文中說:“孫先生以其畢生之精神,盡瘁于國民革命,其奮斗之歷史,已可仰其堅苦卓絕之精神,及其偉大的人格。先生手創之三民主義,乃綜合中外古今文化,順應世界潮流而成為指導革命之最高原則,博大精深三民主義,非特足以指示中國國民革命之理論與行動,亦為全世界求永遠和平必由之途徑。至于五權憲法,尤為孫先生研考世界政治之得失根源,洞察政治問題之癥結,所獨創的最進步最完善之新制,古今中外政治之積弊,且可徹底解決近代民主政治之缺點。”所以呼吁民眾要嚴肅哀敬地舉行隆重的孫中山奉安大典,要繼續孫中山的革命精神。
8、“同胞都要奉行三民主義”宣傳單:黃色紙張印制,長34.5 厘米,寬19.4 厘米。這是根據孫中山生前的演講錄音整理的宣傳資料,1924年5月30日,孫 中 山 應 上 海《中國晚報》之邀請而演講并制作,在廣州由留聲機錄制。共分為四片:第一片中說明我們中國以前是很強盛的,近來落后了,需要奮起急追。第二片繼續之前的內容,闡述中國需要革命的三民主義來救中國。第三片呼吁國人都來仔細研究三民主義,以便立志來救中國。第四片申明革命黨的責任,要排除假革命黨的干擾和破壞,讓國民都知道真革命黨是為國犧牲的,是成仁取義的,是舍命救國的,能讓一般國民跟從真革命黨來革命,中國才有救。這次演講的全文800字左右,后來被收錄在《孫中山全集》第10 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36頁)。

宣傳列車
奉安大典在國民黨的執政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通過全面的社會宣傳,一方面尊崇了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確立了國民黨執政黨的形象和權力體現,從而在客觀上起到了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奉安之前的這些宣傳紀念活動則充分保證了奉安大典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不至于成為孤立的、單獨的歷史事件,從而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官方和民眾共同紀念孫中山的政治活動。
奉安大典的宣傳方針是十分明確的,就是要向全國人民宣傳孫總理遺教,儀式與宣傳活動體現出嚴格的規范性和統一性。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負責制定統一的宣傳大綱、標語與口號,宣傳孫中山一生的事業是“領導中國民族獨立、文化復興、民生發展之國民革命運動”。大綱反復強調三民主義是立國之本,而奉行三民主義的國民黨是領導國民建設中華民國的唯一合法政黨,因此要求國民“擁護本黨、贊助本黨”,將中國建設成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新中華民國”[8]。宣傳部擬定一般性標語、與宣傳畫相配標語、宣傳口號各12 條,內容基本相似。這在滬寧、滬杭和上海國民黨黨部散發的宣傳資料中有鮮明的體現。
國民黨試圖通過奉安大典在全國發起聲勢浩大的黨化宣傳和教育運動,向廣大民眾強勢灌輸該黨的意識形態。標語與口號是典型的政治話語,簡潔明了,便于記憶,體現了國民黨的權威意識。由于國民黨掌控了新聞媒體,可以調動一切國家資源,經過生動形象的傳媒語言,向民眾傳達必要的信息,使得奉安大典成為民眾皆知的國家大典,達到了國民政府的宣傳目標。
奉安大典之前,國民黨官方在江浙滬地區的宣傳形式豐富多樣,宣傳品的制作也突出不同的層面,有傳單式的,有布告式的,有標語式的,有的宣傳單可以做書簽,如“總理是堅苦卓絕崇高偉大的革命導師”,從不同方面體現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和其三民主義思想的重要。此外,國民黨還動用鐵路資源,在重要地區組織宣傳列車,精心策劃和操作宣傳列車的沿線造勢。“由游戲之中將革命之意義刺入民眾之腦際”,采取演講集會、話劇等形式,充分擴大孫中山奉安南京的歷史影響,取得了預期的宣傳效果。
經過前期眾多宣傳活動的開展,奉安大典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確立了孫中山在民眾心中至高無上的領袖地位。從奉安之前的宣傳資料可以看出,國民政府對于奉安大典的籌備和宣傳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并且在全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國民黨的大力引導和廣泛宣傳,在全民族的民眾中形成了一定的共識:孫中山是為國為民的民族偉人,是國民黨的精神領袖,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符號。可以說,奉安大典在近代中國的民族意識重塑的過程中具有特別的意義,突出和強化了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在近代軍閥割據的動亂形勢下,在內憂外患、一盤散沙的危機之下,通過大力突出孫中山的正面積極形象,極大地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為隨后到來的抗日戰爭提前準備了民眾基礎。
奉安大典之后,中國面臨著日本侵華的嚴重危機,1931年爆發了日本侵略東北的“九一八”事變,1932年爆發了日本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在民族危亡之際,國民黨希望凝聚民心,整合國家資源,將孫中山提升為全民族與國家的象征。1935年,蔣介石將孫中山精神提升為“中華民國之國魂”。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在艱苦的八年抗戰中,為適應抗戰環境,國民黨建構并利用了孫中山的民族領袖形象。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發布渝字第319 號訓令,通令全國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此舉有助于爭取社會各界及各黨派的支持和合作,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對推動全民族的抗戰具有積極的正面意義,并最終取得了全民族抗戰的徹底勝利。
[1]《迎櫬專員辦事處日記》,南京市檔案館、中山陵園管理處編:《中山陵檔案史料選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2頁。
[2]《沿途各地迎櫬紀念大會宣傳計劃》,《中山陵檔案史料選編》,第325頁。
[3]《總理奉安之紀念與宣傳》,《中山陵檔案史料選編》,第324-328頁。
[4]《沿途各地迎櫬紀念大會宣傳計劃》,《中山陵檔案史料選編》,第356、352-353、357頁。
[5]《兩路宣傳列車在杭工作》,上海《民國日報》1929年5月27日;《滬方各界敬謹參加大典》,上海《民國日報》1929年5月30日。
[6]《滬寧滬杭兩路宣傳列車在蘇錫之宣傳》,上海《民國日報》1929年6月1日。
[7]陳蘊茜:《國家典禮、民間儀式與社會記憶:全國奉安紀念與孫中山符號的建構》,《南京社科科學》2009年第8期。
[8]《總理安葬宣傳大綱》,《中央周報》第50期,1929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