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公司的“社會責任”
公司雖然要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公司追求盈利應當是合法經營,取之有道的。規定公司社會責任之后,更有助于規范公司的經營行為。

王利明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系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能夠很好地形容公司逐利的特點,但是在現代社會,公司的功能不僅僅是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從兩大法系公司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二者都要求公司不僅要以營利為目的,還要充分考慮勞工的利益、消費者的利益、環境的保護等等,這就是所謂的公司的社會責任。公司的社會責任理論最初起源于美國20世紀30年代,一般認為,該理論最早是美國學者謝爾頓提出的。在我國《公司法》修改過程中,關于是否應當增加公司的社會責任的內容,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在公司法中規定公司的社會責任必要性不大,因為法律只能要求公司行為合法,而不能要求公司在法律義務之外再承擔其他義務,不能把道德上的義務塞進公司法。讓公司承擔道德義務,這會給公司強加過重的負擔。還有人認為,公司就是一個盈利性組織,它的主要責任是使股東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公司不可能再去承擔其他的義務與責任。公司股東利益最大化就會使公司進一步發展,就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只要股東利益得到最大化,公司就是盡到了它的“社會責任”。
從比較法來看,各國公司法普遍地強化了公司的社會責任。一般而言,學者所言的公司社會責任主要包含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公司應當注重保護生態環境,不能將其經營成本外部化,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而謀取利益。二是公司應當從事公平經營。例如,公司應當誠實守信,重視合同義務,在銷售和促銷中遵守道德規范,應當注重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等。三是公司應當尊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得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四是公司應當遵守法律和商業道德,不得從事商業賄賂等腐敗行為。五是公司應當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尊重勞動者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六是公司應當尊重員工的人格尊嚴。因為公司行為不僅僅是為了謀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還關系到勞工、社會環境、債權人的利益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對公司提出了更高的社會責任要求。公司確實要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但是也應當考慮相關者的利益。
《公司法》第5條專門規定了公司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并且將此作為一項《公司法》的原則規定下來,具有重要意義。我認為,僅要求公司遵守法定義務是不夠的,因為現實生活中大量的事例一再證明,僅要求公司遵守法定義務,并不能有效督促公司盡到社會責任。
之所以要明確公司的社會責任,第一個原因,規定公司的社會責任,有利于加強公司的道德責任。由于法律不可能窮盡公司的各種義務和責任,也不可能在《公司法》中詳盡地規定公司的所有義務,而且公司在不同的經營時期,它負有的義務也是動態變化的,所以僅僅依靠法定義務來約束公司顯然是不夠的,應該通過一些抽象性的、原則性的規定來整體上規范公司的行為。 第二個原因,規定公司社會責任有利于我們構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公司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會發揮相當大的作用。公司雖然不是自然人,但公司是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它們不僅要涉及到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也涉及到勞資問題、社區問題、稅收問題、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及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勞動法、稅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合同法等法律來解決。如果公司能夠適當地履行公司的社會責任,這些問題將能夠更好地解決。公司實際上都是通過個人來管理經營的,如果給公司附加一定的社會責任,實際上也是在約束個人的行為。我們要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就會督促公司經營者去關注環境問題和勞資問題等,這樣也會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第三個原因,規定公司社會責任有利于降低社會成本,公司在從事經營活動中,有可能會造成一定的社會成本,這些成本也可能有可能出現“外部化”的現象。有一些損害可能是對特定人的損害,比如造成污染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跨國公司賠償,但是造成環境污染之后,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卻是由全社會共同承擔的。所以,為了防止出現外部化的成本,公司必須要盡到社會責任,否則就有可能給社會造成不利的后果。第四個原因,強調公司社會責任,就是要保護社會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公司經營中,會涉及到社會利益相關者,比如說勞動者、消費者、債權人等等。
當然,強調公司的社會責任不是否認公司的盈利性。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體,必然要追求盈利。公司要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公司追求盈利應當是合法經營,取之有道的。規定公司社會責任之后,更有助于規范公司的經營行為。俗話說,“商賈重利”,“在商言商”,但重利不可忘義,公司的社會責任實際上就是借助于法律規則進一步強化了公司的商業道德。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