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商亞軍 楊東 何利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醫院放射影像科 重慶 402560)
磁共振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探討
周勇 商亞軍 楊東通訊作者何利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醫院放射影像科 重慶 402560)
目的:分析磁共振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價值,為膝關節損傷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35例膝關節損傷患者,實施MRⅠ檢測,分析MRⅠ在膝關節損傷中的臨床價值。結果:后經臨床檢查證實,MRⅠ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檢出率為95.56%(129/135)。其中,診斷肌腱斷裂患者36例,韌帶損傷患者59例,半月板損傷患者34例,6例患者出現漏診。結論:磁共振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其檢出結果與手術符合率高,應該在臨床做進一步推廣。
磁共振;膝關節;損傷
膝關節是人體中容易出現損傷的關節。在傳統檢測中,主要采用X射線、CT等檢測方法,雖然可有效診斷骨折與骨折類型,但無法有效檢出半月板、軟骨、韌帶等部位的損傷情況。與傳統檢測方法相比,磁共振(MRⅠ)具有多方位、視野大等優點,能夠清晰分辨患者軟組織情況,現已被廣泛應用在關節創傷性疾病檢測工作中。為進一步分析MRⅠ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臨床價值,本文以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35例膝關節損傷患者為觀察對象,對MRⅠ診斷效果做進一步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35例膝關節損傷患者,其中男102例,女33例,年齡14-54歲,平均年齡(37.6±1.7)歲。其中交通傷患者19例,墜傷患者11例,重物擠壓患者34例,踩踏傷患者7例,工傷患者64例。上述患者中,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135例(100%),膝關節腫脹95例(70.37%),跛行74例(54.81%),"交鎖"癥狀21例(15.56%)。所有患者均經過手術治療或臨床檢查證實為膝關節損傷。入選患者依從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簽署相關協議,自愿接受治療并參與本研究。
所有患者均采用GEsingnall.5T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及膝關節表面線圈進行檢查。選擇常規斜矢狀面 STⅠR、T1W1、T2W1,常規冠狀面STⅠR、T1W1,常規橫斷面 T1W1[1]。
在本次研究中,經檢查發現骨質改變患者36例,韌帶損傷患者59例,半月板損傷患者34例,統計相關資料,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患者基本資料統計
在本次研究中,MRⅠ檢出129例膝關節損傷患者,占總比例的95.56%,出現6例漏診現象,統計相關資料,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MRⅠ檢出效果統計
資料指出,膝關節是人體中最為復雜的關節,膝關節損傷主要出現在體育運動與日常工作中[2]。常見的損傷形式主要為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肌腱斷裂等,患者受傷后多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等,關節無法正常伸直。在傳統膝關節損傷診斷中,主要采用X線、CT等方法,雖能有效診斷骨折與骨折類型,但無法有效檢出半月板、軟骨、韌帶等部位的損傷情況,醫生難以根據診斷結果及時制定治療方法。與傳統診斷方法相比,MRⅠ能清晰顯示患者損傷膝關節的破裂、變形情況,對檢查關節積液。由于MRⅠ檢測效果好,因此成為現階段臨床治療中的常見診斷方法。
我院在對膝關節損傷患者進行MRⅠ診斷中,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診斷方法,收到良好效果。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膝關節韌帶損傷診斷由于患者膝關節韌帶未損傷時,在MRⅠ序列上表現為低信號。因此,在損傷診斷過程中,可根據韌帶損傷程度,將損傷劃分為部分損傷與完全損傷。其中部分損傷主要表現為韌帶信號持續增高(或信號已處于較高水平),T1W1序列發現信號改變,但纖維束依然連續[3]。完全損傷主要表現為T2W1序列斷端間隙充滿高信號,韌帶出現明顯的走向、變形等。
(2)半月板與關節腔積液診斷在MRⅠ診斷中,半月板損傷多表現為MRⅠ顯示半月板區域出現不規則高信號。本文將半月板損傷劃分為Ⅰ、Ⅱ、Ⅲ三個等級,其中,Ⅰ等級:半月板輕度損傷,表現為區域出現球狀信號,未達關節面;Ⅱ等級:半月板區域出現水平高信號,可達半月板與關節囊連接處;Ⅲ等級:半月板區域信號明顯升高,累及關節面,即半月板撕裂。在本次研究中,共診斷34例半月板損傷患者,以Ⅱ、Ⅲ等級居多,占總例數的88.24%(30/34)。
(3)膝關節骨質改變診斷大量資料指出,常規的X線平片與CT無法顯示患者骨小梁細微斷裂,但MRⅠ對骨骼變化較為敏感,能對骨骼損傷、骨髓出血等情況進行早期觀察,并確定病變位置[4]。骨挫傷MRⅠ多表現為干骺端及骨髓內地圖樣、網絡狀異常信號等,在T1WⅠ序列中表現為低信號,且骨質邊界多不清,內部可清晰發現分散的小片狀高信號影;在T2WⅠ序列中,呈等或略高信號。STⅠR可抑制骨髓內脂肪高信號,清晰顯示較輕微的出血及水腫,表現為高信號。
我院自應用上述MRⅠ診斷方法以來,在膝關節臨床診斷中收到良好效果。由表2可知,在本次研究中,MRⅠ的檢出率為95.56%,其檢出率略低于權威文獻[5],考慮其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所選例數較少。因此,為獲得更準確效果,可進一步提高患者例數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MRⅠ可有效診斷膝關節損傷,具有診斷效果好、診斷效率高等優點,應該在臨床中做進一步推廣。
[1]王磊.磁共振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臨床研究),2014,12(21):242 -243.
[2]邵麗希,劉巖.磁共振成像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3):2003 -2005.
[3]馬素鳳,王繼光,姜鐵權,等.國產低場0.4T磁共振成像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總裝備部醫學學報,2012,14(03):125-127.
[4]于培鋒,劉立華,王大偉.磁共振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輻射衛生,2013,22(03):383 -384.
[5]劉茂林,徐新超.低場MRⅠ對膝關節損傷診斷價值的評價[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5):2210-2211.
R445.2
B
1009-6019(2015)12-0059-02
王娜琴,女,漢族,1985年11月生,江蘇宜興人,大學專科學歷,技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泌尿系統方面的研究,所在科室:放射科,工作單位:南京明基醫院,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