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慧芳
(江蘇省興化市人民醫院輸液室 江蘇 興化 225700)
芻議全程護理模式在輸液患者中的應用
葛慧芳
(江蘇省興化市人民醫院輸液室 江蘇 興化 225700)
目的:觀察臨床中運用全程護理的模式對輸液患者的護理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本院近年來輸液患者1000例,將其平均分為兩組,其中對觀察組患者采用全程護理的模式,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所取得的護理效果。結果:在對觀察組患者采用全程護理模式之后,患者的滿意度為98.2%,事故發生率為9.0%;而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之后,患者的滿意度為80.0%,事故發生率為34.0%。在對兩組患者實施不同的護理模式之后,其取得的護理效果差異較為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中對輸液患者配備專職的護理人員,并實施全程護理的模式,能夠顯著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降低輸液期間事故的發生率。
全程護理;輸液;應用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精神文明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的護理理念也隨之發生變化。作為臨床治療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靜脈輸液患者的數量相對較多。而如何就輸液患者的臨床護理進行優化,是目前護理人員所面臨的現實問題[1]。本院近年來對收治的輸液患者采用全程護理的模式,并配備專職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研究成果,現綜合研究數據,作出如下報道。
隨機選擇本院自2012~2013年期間所收治的1000例輸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540例,女性患者460例。將1000例患者進行平均分組,分別命名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患者500例,包括男性患者270例,女性患者230例。兩組患者在病情、性別以及平均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無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的模式,其中包括藥物的正確配制,以及合理對患者注射部位周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等。對觀察組患者采用的全程護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輸液前的護理措施。本院根據每日輸液患者的人數,合理安排專職的護理人員,對輸液患者進行合理的護理。同時,輸液護理人員并不與其他科室的護理人員相沖突,兩種護理人員相互配合,共同工作。在對患者進行輸液之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的了解,并對患者的血管進行細致的觀察,以達到對患者的血管情況進行詳細了解的目的。此外,護理人員應對患者所使用的藥物清楚掌握。同時,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等對患者的藥物、病情等進行進行詳細的介紹,并對輸液時間進行合理確定。護理人員還應對病房進行合理的布置,定期進行清掃,以保證病房的干凈衛生。此外,護理人員還應定期對病房進行通風,并將溫度以及濕度調整到合理的范圍。
第二,輸液期間的護理措施。在輸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所使用的藥物進行正確的配置,并爭取一次完成靜脈穿刺。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輸液過程進行全程的監護,對患者輸液期間的反應進行實施監測,對其病情的變化進行觀察。同時,護理人員應對輸液器械所處的狀態進行檢查,包括輸液管是否彎曲等。當護理人員發現注射部位發生腫脹時,應立即對針頭所處的位置進行判斷,必要時應將針頭進行拔除,重新穿刺。護理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對注射速度進行合理的確定,以避免過快的速度對患者的心臟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對于使用特殊藥物或者具有過敏威脅的藥物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在患者注射期間在旁觀察,以免發生意外。
第三,輸液后的護理措施。在患者的輸液結束之后,護理人員應對針頭進行正確的拔除,并為患者按壓止血。在輸液之后的一段時間內,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狀態進行全面的觀察。當判斷患者無明顯不適之后,方可允許其離開醫院。
在兩組患者接受不同的護理措施之后,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比較,并對輸液期間所發生的事故進行統計。
在本院的研究過程中,對相關數據運用統計學相關軟件進行相應的分析以及處理,對于所有患者統計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來分析,而計數數據使用X2檢驗來分析。(P<0.05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護理措施之后,其滿意度以及事故發生情況的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以及事故發生統計
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目前臨床中運用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的患者約占全部患者的90%以上[2]。在輸液的過程中,其出現頻率較高的事故為液體外滲、注射傷口感染等。造成事故發生的原因相對較多,其中包括使用藥物的差異、患者病情的種類以及嚴重程度、血管情況、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以及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等。
本院近年來逐步重視患者在輸液期間的護理工作,并抽調護理人員,進行輸液護理工作的專職培訓。要求護理人員在輸液護理當中,應對患者的實際病情、所使用藥物的情況、藥物配制規范等進行詳細的了解,并在患者輸液期間,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工作,對患者病情以及狀態的變化及時掌握。同時,在輸液期間,護理人員應對輸液的速度進行合理的調整,并向患者講解過快的輸液速度所帶來的危害。當患者所使用的藥物較為特殊或者具有過敏危險時,護理人員應全程進行陪護,降低相關事故發發生幾率。在護理人員日常工作當中,應對自身的言行進行正確的約束,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增加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信任程度,從而為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打下基礎。在輸液結束之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輸液部位進行護理,以免發生腫脹。而在輸液等待期間,護理人員應為患者合理安排活動,減少糾紛的發生。
臨床中對輸液患者配備專職的護理人員,并實施全程護理的模式,能夠顯著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降低輸液期間事故的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1]全日紅,王彩萍,張琳,等.以人為本理念在全程護理服務中的實踐[J]. 護理研究(上旬版),2014,(16):12-13.
[2]王勝春,田英,孟憲芹.社區門診輸液患者服務需求的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J]. 中國實用醫藥,2010,(17):17-18.
R472
B
1009-6019(2015)12-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