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偉升
撰文_ 攝影_張旭
接受《中國慈善家》專訪的那個上午,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主任葛勇臨時更換了采訪地點,因為他接下來需要就近拜訪一位客戶,向其介紹道和孵化器的模式。“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爭取各方支持,其實我的性格比較內向,但是沒辦法。” 道和的主業是孵化綠色創業企業,該業務自2003年啟動至今,已經為數千家初篩企業和100多家深入輔導的企業對接融資超10億元。“2014年畢業的8個企業,其中有3個已經開始融資了。這個數字拿出來跟其他孵化器做對比,也是很漂亮的。”葛勇說。 主導NGO轉型社會企業 但在可圈可點的成績背后,是道和需要不斷依靠資助來維持運轉。輸血式公益帶來的困境不僅在于募資難度大,而且機構的獨立性、自主意志容易受資助方限制,“比如我們想做一個學校的環境教育,但資助方要讓你做10個學校的硬件建設,你要不要這個錢?要了就得受他左右。” 更大的問題在于,項目執行過程中一些合理成本也被約束太緊。比如,有的資助方不愿為人工成本買單。多年前,道和的一個項目官員從北京到青海出差,結果雙方在選擇出行方式上 “僵持”了很久—葛勇認為應該坐飛機,資助方代表堅持乘火車,“他讓我們省錢,把更多的錢花在項目建設上。” 這讓葛勇覺得不可理喻:火車往返需要六天,人的時間難道不是成本嗎?而且一個優秀的項目官員,所產生的價值遠高于支出。“國外的NGO籌款時,人工經費占去三分之一是正常現象,可國內差很遠。” 葛勇也知道,不能完全怨資助方,“大家因為郭美美事件對公益圈的信任度降低了不少。而且國內有一個特別奇怪的規定,公益慈善組織的行政成本不得超過10%。比如我們做一個項目50萬,按這個規定,5萬塊錢我根本連一個人都養不起。” 為了擺脫這些困境,實現自我造血,葛勇正在主導有近20年歷史的道和從一家NGO轉型成為社會企業。“這兩年無論是觀察市場還是反思自我定位,都越發意識到不能再做一家純粹的公益機構。”葛勇說,“我不想一直這樣下去。” 葛勇的太太顏瑩是從業十多年的環境調查記者,常為道和的發展和募資奔走,曾專程前往社會企業發達的英國考察。她告訴《中國慈善家》,英國之所以涌現出大量的社會企業,就是因為很多NGO遇到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后,轉向以企業的形式、商業的手段繼續解決社會問題。 “我們從前年開始謀求轉型,希望可以自我造血,不再跟要飯似的到處要錢。恰巧我們又是做創業企業的孵化,有這樣的人才支持。” 沒有地圖的轉型之路 但是,轉型對于葛勇和道和來說,就像“翻過了一座山,看到的是下一座山”。 2014年,道和創業導師團通過對外咨詢所創造的自主營收占到總收入的30%。但除此之外,他們目前尚未找到其他方式來有效地提高這一比例。 根據葛勇的觀察,僅靠孵化業務實現盈利的孵化器在國內非常少,更多是靠風險投資、政府補貼來支持,或者通過力推企業幾年內上市、被收購等方式套現盈利。“這些孵化器其實是給投資人準備的,他們很多都集中在來錢快的TMT行業(TMT,是電信、媒體和科技—Telecommunication,Media,Technology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作者注),這沒有什么不對,但是我們更關注創業者。環保企業小眾、孵化周期長,愿意像我們一樣長期陪伴的幾乎沒有。”在轉型的過程中,道和曾向一批國內知名的創業孵化器尋求合作但均被婉拒,原因之一便是環保企業需要的扶持周期太長。 所以,葛勇認為,國內創業孵化器的模式并不適用于道和。一個合作方曾興致勃勃地暢談讓企業三年上市的設想,他打斷對方說這不是道和的目標和夢想,他更喜歡腳踏實地的做事方式。“企業經過我們孵化之后獲得融資、收入大增當然是好事,但我們不希望這些立刻發生,希望企業先練內功。” 盡管沒有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但葛勇并不打算改變初衷,他仍在四處尋求影響力投資資金的支持,希望讓資助方看到道和孵化的企業可以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這些企業不一定商業增值特別快,可能沒那么賺錢,可他們真真正正地做了一些好事,比如改善農村。能在經濟成長的同時改善社會和環境,是我們特別看重的。我們承諾你投的錢可以再去做好的事情。” 葛勇最清晰的是轉型社會企業這個大方向,具體路徑卻仍在摸索。“比如對我們輔導的企業,我們除了提供能力建設之外,也可以通過天使投資來占一點股份。如果這個企業做成功了,增值的資金也能繼續支撐我們把孵化器做好,這些都在不斷地思考。” 除了孵化企業,葛勇最想做成的是培育綠色市場,他意識到環保企業過度依賴政府的弊端,“整個產業遇到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機,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更加依賴市場的力量。如果只靠政府,萬一哪天政府不使勁了,企業就沒有生命力。” 與模式相比,轉型更需要轉變人的觀念,這一點在道和也進行得頗為不易。 葛勇最先強調的概念是服務客戶,并且要用商業、市場思維來解決機構的自我造血問題。顏瑩回憶,當時團隊有很多成員并不接受這一觀念,甚至強烈抵觸,“很多年輕人說如果要做商業就走人。他就覺得我是來做公益的,不要跟我說什么社會企業,因為他聽到的是企業這個詞,所以當初溝通費了很多勁。” 人和 2013年,葛勇重組核心團隊,陸續邀請了戴爾、亞馬遜和愛國者的前高管成為合伙人,道和創始人葉維佳出任顧問。 五年前,葉維佳邀請葛勇加入了道和。“葉維佳原來是世界500強亞洲區老總級的人物,很喜歡公益,但對商業完全不排斥。”顏瑩說。 這支導師團隊,被葛勇、顏瑩夫婦視作道和的“寶貝”。 曾經,一個創業者對導師提出的建議完全不買賬,兩人拍著桌子爭吵得不可開交時,創業者才吐露實情,“我還有三個月就要倒閉了,你的建議我用不上。”財務出身的導師幫其梳理財務狀況,發現該企業尚有數百萬元賬款沒有收回。于是,導師為其制定了收賬的計劃和時間表,詳細到每個人在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直至最后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存活下來。 另一個倚重技術的創業者在開發了數百個產品之后,發現企業難以為繼,道和的導師花費了半年時間,幫其樹立了“從客戶的需求出發”這一觀念。現在這個創業者已經在主動幫助客戶做分析,告訴客戶什么是真正需要的,什么是不必花錢的。 道和的創業導師對創業企業的付出和高度專注,讓葛勇深有感觸,“他們真把創業者當朋友,愿意掏心掏肺跟你談怎么把企業做起來。” 葉維佳從20年前就開始無償輔導創業企業,甚至一直到企業上市,在顏瑩看來,這種陪伴創業企業成長、不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道和與眾不同。“有幾個孵化器能做到這樣啊?” 顏瑩認為,道和的創業導師團隊有很多快速獲利的機會,但他們每次都選擇“偏向虎山行”,繼續走孵化這條異常艱難的路。“每次看到某些機會時,他們都會激烈地討論這么做是否違背初衷。”為此,顏瑩開玩笑說,“開飯館都比這事容易掙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