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廖理純的采訪源自一個媒體朋友的推薦,“很特別的一個人。”朋友說。
2015年4月25日早8點,我坐上了那趟每個周末都駛往張北或渾善達克的藍色大巴。廖理純和他的伙伴們稱它為“航班”—從北京去往這兩個地方,海拔會上升1000多米。
在這個每周一班的航班上,我看到了一個滔滔的廖理純。
他聊起大三時從北京到上海的一次辛苦騎行——人生里“最甜的一段回憶”。他自此永遠記得他的外公說過的一句話,“你現在能干的事,再過十年你就干不了了。”
他聊歷史:關于羅布泊,關于雅利安人,關于殷墟,關于對中庸之道的理解,關于中國人于每次御敵戰爭中所獲得的勝利。
他聊荒漠化的現狀和成因、種樹的必要性和種樹對生態帶來的現實改變。
這些東西,看似無甚關聯,細細想來,卻其實串在一起,闡釋了他建立綠化基地的思考的源頭。奉獻、精神、責任、貴族,這些抽象的詞一再從他嘴里說出,并不讓人感到突兀。
下了“航班”,去到土地,我看到了一個實干的廖理純。
所有事務樁樁件件,均安排妥當;總是走在隊伍的最前頭,步履快而堅定;每一道活兒都干得地道嫻熟。這一切,讓人恍然,他作為一個企業家的成功所在。在那個蒼茫的曠野里,身著白色襯衫的他和他駕駛的那輛來回穿行的藍色大巴如此顯眼,如此孤獨,卻又是如此地給人帶來希望。
飯桌上,閑聊間,我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廖理純—
他想讓志愿者們住得好一點、吃得好一點,但是想讓他們“干得苦一點”。他和志愿者們飲酒、擁抱。他喜歡唱并“命令”大家也唱《鴻雁》《我和草原有個約定》《歌唱祖國》。告別時他會和村民說謝謝并握手。
四年里,每年有大半年時間,他都是如此度過他的周末,他稱之為“度假”,不無怡然。
4月26日晚8點,藍色大巴消失在北京的夜色里。36個小時里,我看到了一個播種者,他用心地、不急不緩地播灑著樹種和精神之種。這些種子,我相信,一年又一年,將結出累累碩果。
《廖理純:撕日歷過日子》 作者:安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