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壇
4月25日14時11分,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 益云(公益互聯網)社會創新中心迅速制作并發布了“尼泊爾8.1級地震數據地圖”,開始了繼雅安、魯甸地震之后的新一輪“信息救災”。截至4月29日,該地圖共標注了超過100個震區數據,其中包括物資、醫療、交通、帳篷、水源、志愿者、危險等多方面信息,并且都有統一格式,標明了標注時間、信息來源、信息內容、是否經過核實等。 “為什么我們做救災地圖呢?因為救災的時候有很多信息是混亂的。”益云(公益互聯網)社會創新中心創始人萬濤舉了一個例子:2013年雅安地震發生后,有微博消息稱,某校數名學生被困,急需救援。結果是,這批受困學生當天中午就被解救了,但是,到了第三天,他們的求助信息仍在網絡上被一再轉發。 “這是因為信息不對稱。”萬濤說。他給自己起網名為“黑客老鷹”,2009年,他把一手創立的中國“黑客”虛擬社區更名為“鷹眼安全文化網”,開始了向公益的轉型之路。“鷹眼”敏銳,一下就看到了問題所在:災情發生時,海量信息碎片化涌現,難辨真假,導致救災盲動,效率低下。 針對這一問題,轉型后的“老鷹”謀求建設性的解決辦法。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當天,他和團隊成員中午時分便開發出一個名為“信號彈”的手機應用程序,幫助遇上險情的使用者把短信、緊急聯系人電話、所在地點經緯度、當前需求等信息發送出去,呈現在后臺的地圖上,以便救援人員采取行動。 當天下午,在“信號彈”的基礎上,益云推出了第一張救災地圖。2014年,在魯甸地震中, 益云救災地圖升級為2.0版,在標注救災信息之外,還可直接生成救災簡報。目前,益云團隊正在加緊開發帶有“任務模式”的3.0版地圖,目的是在可視化數據的基礎上,推動線下的救援行動和協作。 “黑客是用技術方法,直接把你給黑了,說你有漏洞,你得補。”直到現在,在很多人的想象里,“黑客”仍脫離不開“攻擊”和“破壞”的本性。“我不是來扒皮的。”萬濤笑著說,隨即話鋒一轉,“其實就是想為黑客正名。” 江湖之上,關于這位媒體筆下的“中國黑客教父”,流言仍在四處飄蕩:“有人說我到這里來洗白了。” 2010年,在北京上地一間50平方米的小辦公室,萬濤及其團隊將“鷹眼安全文化網”更名為“益云”,正式進入公益車道,用IT技術跨界支持和推動公益發展和社會創新。 “整個社會都在互聯網+,公益組織雖然也走互聯網了,但是好像只是把它當做一個工具。”之前,萬濤曾幫許多公益組織做過免費網站,但這帶給他的成就感微乎其微。“做了網站又如何呢?你的網站有流量嗎?有人看嗎?雖然說是服務社會,但是沒有回報給我呀!” 萬濤要的回報是什么?“這是一個數據時代,要挖掘和激發社會數據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公益界淡薄的數據意識讓他非常頭疼。“公益往往只在圈子里傳播,圈子里各方面嘻嘻哈哈,其實往往都是講故事多,很多都是天天在刷存在。”他甚至懷疑,很多公益組織并非真正追求社會問題的解決,而只是為了追求自我的安慰與滿足。 隨著互聯網用戶的成長和社會互聯網化的深入,萬濤認為,“已經到一個分水嶺的時候了”,光靠情懷和講故事已經不足以帶動公益界的發展,必須通過經得起檢驗的數據,把社會問題專業地客觀呈現出來,并且“拿數據去行動”,“就像商業公司一樣”,這樣才能讓社會公眾認真地對待、參與和“復用”,而不是看熱鬧和盲動。 益云明確定位于產品開發,而非內容提供或行動支持。除了開發一些通用的應用程序,諸如志愿者管理、投票表決、財務披露等,它目前主要在更新基礎數據收集工具。如今,最初開發的救災地圖已經升級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名為“益圖”,任何人、任何組織都可以在上面發布數據或制作個性化的地圖。萬濤稱之為“聚公益云,匯善數據”。 如今,益云的官網上已創建地圖超過200張,創建者既有壹基金、自然之友等公益組織,也有普通的個人,內容涵蓋自然災害、環境問題、教育、兒童安全、醫療、社會工作等各個方面,每一張地圖都有數據量和瀏覽量的記錄。 這些地圖的質量良莠不齊,有些數據豐富、持續更新,有些卻數據寥寥、沒有更新,甚至始終是零數據狀態。對此,萬濤說“不關心”,他和他的團隊目前要做的是創造和完善工具,讓公眾創建地圖、發布數據的體驗越來越好。 這只是益云發展戰略的前端。從今年開始,在產品迭代的基礎上,萬濤計劃帶領益云做一些介入性的嘗試。其中,與自然之友聯合開展的“為愛熄煙”室內控煙調查活動已經拉開序幕。 數據是益云的一條腿,傳播是另一條。無論是數據的收集、分析還是可視化呈現,目標都是激活行動以真正解決社會問題。因此,除了開發數據收集工具,益云還拓展互聯網傳播渠道。 2012年,益云打造了公益廣告聯盟“益播”,當年12月,又率先發起“404公益”,動員站長們把網站閑置的404頁用于傳播公益信息。2014年,加入“404公益”的網站超過22萬個,此外,益云還開拓了普通網站廣告位2000多個。截至目前,益云公益廣告的總展現已超過10億次。 “將來是誰的質量高,我就推誰。就像大家都發新浪微博,都發微信,新浪微博肯定說你是大V,你有影響力,那我就會去推你。邏輯是一樣的。”萬濤說。 經歷過印尼排華、中美撞機等事件中跨國網絡攻擊的高潮,陷入過網絡社區商業化過程中的迷茫,擔任過跨國公司的網絡安全技術指導,如今轉型做公益,一路走來,萬濤已日漸坦然。 他的“黑客”精神沒變,只不過是找到了一處全新的安放之處。“因為單純的IT還是蠻悶的嘛,我希望接觸社會領域。”輕描淡寫之間,是他在公益里體會到的價值。“公益起碼跟我的路子是對的,也是要促進大家對社會問題的重視,最終是有智慧、有錢、有能力的人去解決,這樣大家一起修正,因為社會在前進,解決了老問題還有新問題。” 他的“從不韜光養晦”也沒變。雖然時常提醒自己“不得罪人”,但是,就像有人譏諷他到公益界“洗白”一樣,他告訴《中國慈善家》:“有人已經覺得我們發展過快,過于搶眼球。” 在萬濤心中,比起利益驅動的商業領域,公益市場有很大潛力,“公益行業應該更專業”。但是,進來之后,他看到了價值,卻沒看到專業,尤其是在數據意識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