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PM2.5、被溶化的冰川、被核輻射污染的海水……面對這些阻礙人類持續性生存的危險,我們個人可以做些什么?全世界都聽到了2015歲初巴黎的槍聲,也都感受到了團結游行“保衛自由,保衛生命”的心心相印,除了吶喊我們個人還應該做些什么
4月,主題為“跨文化對話研究——理解我們的時代:行動與思想”的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組織者這樣闡述會議主題——
“我們的世界正在面對一個限度,這對我們來說是新的經驗。但是我們尚未看到另一個世界的誕生。我們好像進入了一個不確定的時代,進步和倒退同時發生。這是現代性確立以來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人類到了創建新的軸心時代的歷史時期?應該如何理解我們的時代?”
“面對當今世界的復雜性,我們應當相信改變世界是可能的?還是悲觀地準備應對世界規模的重大危機?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應當以什么樣的方式行動、思想和生活?”
我們為什么要討論這樣一個主題呢?為什么需要“理解我們的時代”呢?或者說,存在著一個代表整體一致和趨勢的所謂“時代的主題”嗎?它和個人的行動與思想又是什么關系呢?這是我的第一問題。
把一定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的總和稱之為“時代”;把人類社會某個發展階段中帶有全球性、戰略性、有關全局的核心問題稱之為“時代主題”,這在“宏大敘事”(guand narratives)的語境中,在德國觀念論哲學體系中,尤其在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學說中,人們是耳熟能詳的。
從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上世紀四十年代寫《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到后現代話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讓-弗朗索瓦·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79年出版《后現代狀況》,提出了“宏大敘事的崩潰”,認為在后現代語境中“宏大敘事”將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細小敘事”(petty narratives)。此后,美國歷史學家羅斯(Dorthy Ross)進一步把宏大敘事的特點歸納為“神性”、“權威性”和“合法性”,往往是和政治意識形態相結合的。20世紀中葉以來,西方主流的哲學界、史學界,包括文學界都開始拋棄宏大敘事。所以,“理解我們的時代”,這樣的話語,在當下的語境中也許已經不是通用話題了。
但是,面對巴黎的槍聲和幾百萬人“我是查理”的呼聲,沒有人懷疑這是我們時代面對的重大問題的折射,它不屬于個別人的糾紛和沖突,這是時代的沖突。我們的時代一方面表現出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呈分子化趨勢的“小時代”特征,一方面又面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危機、文明沖突與融合的根本抉擇,表現出“不是生乃是死”的“大時代”景觀,整體性或曰時代性的壓力或推動力真切地關聯著,甚至制約著每個個人的行動和思想。我們不能不審視時代主題,不能不作出這樣的宏大敘事。因此,我們能不能就從這一具體的事件引入我們對時代問題的思考?并對個人選擇和基于個人行動之集合形成的整體趨勢(時代主題)兩者的關系作出分析?
第二個問題,存在著另一種全球化嗎?在討論當今時代問題時,必然面對所謂全球化問題。生產力的增長和市場交易(特別是跨國貿易)同步在全球擴張,被經濟學家們定義為“全球化”。剖析現代社會的基本結構,可以看到其第二個層面上現代民族國家集合的形成,國家內部的市場經濟將越出邊界,轉化為一種世界性市場經濟,這就是現代社會的結構決定了的“全球化”。1780年的工業革命,正是在生產力的發展不再受本國資源、資本、勞動力限制的背景下發生的。但是,全球化放出來的魔鬼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阻斷了全球化進程。描寫一戰爆發的名著《八月炮火》作者巴巴拉·W·塔奇曼在“自序”中說,“我一直認為時鐘在1914年卡住不動了”。一戰“卡住”了人類的第一次全球化進程,而全球化進程的第二次啟動,是在作者去世兩年后,1991年冷戰結束了,人類在新的層面上繼續全球化。我們要問,歷史的時鐘會再一次被卡住嗎?
當前的全球化,無疑是美國主導的。對于美國裹著二戰后的歷史慣性,或者再加上其霸權秉性所主導的全球化,一切批評、質疑、反思都是有價值的。但是,我們指出這種全球化的種種不足或危害,是企圖回到此前的世界?還是另有所圖?如果我們要對時代的主題作出思考和解讀,我們需要考察另一種可能性,就像做選擇的時候人們需要看到另一個“候選人”!否則,就會像馬克斯·韋伯所說“由于沒有可接受的選擇,人們便出于個人的無力和孤弱而順從?!逼鹪从诎臀靼⑷R格港的世界社會論壇曾經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我們的討論能展望這種可能性嗎?存在著另一種全球化嗎?
第三,今天,我們應該和可以有怎樣的公民個人行動?期待聽到你們各自的行動與思想的路徑經驗和體會,尤其是教訓,如果有的話。我們也許不必給聯合國、給國際機構和各國政府提交建議書,我們需要談談面對沙塵暴、PM2.5、被溶化的冰川、被核輻射污染的海水……面對這些阻礙人類持續性生存的危險,我們個人可以做些什么?全世界都聽到了2015歲初巴黎的槍聲,也都感受到了團結游行“保衛自由,保衛生命”的心心相印,除了吶喊我們個人還應該做些什么?在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中,或者在另一種全球化中,不同社會、不同文化的主體間,是否應該以尊重來平衡自由,以責任來界定權利?
公民社會建設中流行著波蘭思想家米奇尼克的一句名言“當沒有路標的時候,自己做自己的路標”,這在中國哲學中表達為憑借個人的良知。這依然是我們最后的憑借、思想的原點。
(2015年4月19-22日,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等聯合主辦了以"理解我們的時代:行動與思想"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會前,陳越光先生代表中方會議組織者致函與會者,闡述會議討論思路?,F刊出此文,以饗讀者。本刊有刪節。)
陳越光: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高級顧問、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