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峰等
糧食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近年來,農業大省河南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也實現“十一連快”,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河南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解決。如何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穩糧增收,是河南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本文通過分析10年來河南糧食生產能力的發展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結合省情實際,從整體功能出發,提出了相應對策措施。
現狀:穩步增長,成績喜人
一是糧食總產穩中趨升。2004年來,伴隨著中央一號文件對“三農”工作的重視,河南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糧食生產連獲豐收,連續邁上900億斤、1000億斤、1100億斤大關,2004至2014年實現了“十一連增”,連續10年創新高。2014年,河南克服嚴重干旱等不利因素影響,糧食總產量達1154.46億斤,增產11.72億斤。
二是糧食單產增幅明顯。2004年來,河南通過加快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推廣,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采取綜合措施開展糧食高產示范基地建設,涌現出了一大批高產典型,如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噸糧縣,小麥單產超過500公斤、玉米和水稻單產超過600公斤的縣,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超高產典型不斷涌現。
三是主糧結構相對穩定。數據顯示,河南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糧食作物產量占總產量比重由2004年的91.29%上升到2014年的96.52%,說明2004年來河南糧食增產主要源于小麥、玉米和水稻產量的增加,而紅薯、豆類、谷子等秋雜糧則相應減少。10年來,河南糧食的增產主要是靠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作物的增產實現的,其中玉米增幅最大。
四是種植面積逐步回升。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糧食種植面積總體上呈增加趨勢。尤其是2006年來,河南逐步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小麥、玉米種植面積平穩增加,糧食播種面積由2006年的945.6萬公頃上升到2013年的1008.1萬公頃,年均增幅0.83%。
問題:不容忽視,亟待解決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褂匀粸暮δ芰Σ粡?,糧食生產條件亟待進一步改善。盡管國家和河南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對農業生產給予補貼,但河南區域發展差異較大,部分縣(市)水利設施配套仍很不完善,農民澆地用電難、機井供不應求、排澇渠道單一等難題普遍存在。
二是種糧收益仍然較低。在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產業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農民種糧積極性難以持續調動。盡管2004年來國家不斷加大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力度,種糧收入增長較多,但農資價格也快速跟進,農業生產成本隨之增加,很大程度上“吃掉”了惠農政策給予農民的補貼?!案弋a窮縣”問題仍然突出,缺乏支持糧食生產的有效動力。
三是科技潛力亟待深入挖掘。調研顯示,當前河南糧食科技應用還以農業良種和農業機械技術的普及應用為主,推廣多年的配方施肥技術實際普及應用率,而秸稈還田、高產栽培等在很多地方并沒有成為生產中的主導技術。此外,針對目前河南小麥、玉米連續耕種所導致的土地有機質含量減少、地力下降等問題,亟待示范和推廣一批集成應用的技術體系,科技增糧的潛力遠未得到有效發揮。
四是農業勞動力數量和素質不相適應。河南人均耕地僅為1.12畝,致使土地產出率受到很大限制。加之傳統的農業種植生產周期長、收益慢,而務工經濟收入效益大、見效快,全省每年有1000多萬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或工廠就業。許多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老弱婦幼,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能力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
對策:“軟”“硬”并重,挖潛提效
一要夯實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要加強對土地開發利用的管理,嚴格控制征地規模,堅決遏止亂征濫占耕地現象,堅決查處違反規定亂批亂占濫用耕地案件;加強對土地變化的監測,加快農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確定科學合理的征地補償辦法,強化對征用耕地的經濟制約,遏制地方政府征占土地。
圍繞解決防洪防澇、干旱缺水問題,以節水灌溉、機井建設和灌區配套工程為重點,全面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增加“沃土工程”的實施規模和范圍,提高耕地有機質含量和肥料利用率。引導農民運用綜合農藝、生物和工程措施提高耕地質量,在保證農作物養分需要的基礎上,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改善土壤質量。
下大力氣挖掘中低產生態區的增產潛力,重點加強豫西南丘陵緩崗低產田的改造和利用,在這些平緩崗地上,先行試用免耕、秸稈覆蓋的保護性耕作,推行合理配方施肥等技術。
堅持走規模種植道路,著力建設一批具有區域優勢、抗災能力強、生產基礎好的高產穩產糧食生產基地,通過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土地適度規模流轉。
二要增強糧食生產的科技支撐。發展現代農業,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靠繼續消耗農業水土資源已基本沒有余地,靠繼續增加化肥農藥使用也難以為繼,必須盡快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必須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通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土地生產率,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進而提高糧食總產,只有這樣,新時期的農業才能獲得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加速推動“科技創新工程”實施,大力提升農業科技引領能力。瞄準制約河南現代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的重大瓶頸性技術難題,加速推動“農業科技科技創新工程”實施,進一步增強科技成果的持續供給能力。本著“以糧為體、以研為本”的工作思路,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核心,加強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糧食持續增產關鍵技術研究;以生態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加強高效農業關鍵技術研究;以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強農業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以產業化、集約化、機械化為方向,加快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走一條適合河南省情的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和效益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為河南糧食生產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突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組織實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工程”,大力開展以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為特色的主要農作物高產創建。選擇一批適用性強的新品種、新技術,加強示范,強化技術集成應用,深入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實現大面積均衡增產。
統籌整合全省農業科技資源,加快推進河南農業科研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主動融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走聯合合作、共同發展之路,打造一體化、緊密型農業科研集團軍,持續提升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能力,更好地服務河南現代農業發展。
三要提高糧食生產主體的種田技能。通過對農村各類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土地流轉大戶、科技示范戶的現代化科學技術培訓和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方法教育,發揮他們在糧食增產技術推廣應用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增強現代農業科技的普及應用,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效率。
大力扶持以種糧為主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加大農業補貼力度的同時,確保新增涉農補貼資金,特別是關鍵生產環節補貼和技術應用推廣服務補貼資金優先用于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真正發揮補貼資金對糧食生產的激勵作用。
創新科技服務支撐,打破鄉鎮行政區域界限,把現有的970個農技區域服務站建在糧食主產區的田間地頭、建在農民身邊,實現縣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延伸、范圍擴大、功能拓展、方式轉變,做到始終把農技送到農民門上,使廣大農民掌握科學種田的技能,有效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四要強化糧食生產的政策保障。廓清中央與地方財政在農業投入上的事權和財權關系,建立責權明確的分級支出投入體制?,F有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土地復墾基金等要進一步集中使用,向農業主產區傾斜。要硬化預算約束,確保財政支農投資規模和比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明了規范。
完善對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建立“能增能減、能進能出”的動態調整獎勵制度,將財政支持與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商品量和調出量掛鉤。加大對種糧者直接補貼力度,進一步擴大補貼范圍和標準,使種糧收益達到社會平均利潤水平,更好發揮糧食補貼政策效應。
強化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支持,繼續完善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在備耕、種植、管理和銷售等環節實施農業保險,加強對化肥等農資價格的監督檢查,嚴厲打擊哄抬農資價格的行為。
本論文課題資助項目:河南省財政廳產糧大省獎勵資金支持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立項號:豫財貿〔2013〕156號)
作者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