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凝異
外地人眼中,歌樂山是革命圣地。但在重慶人的心里,歌樂山的“吃住行”,都是它的代名詞:吃,林中樂辣子雞,在直徑近半米的盤子里,油亮亮的紅辣椒堆積成山,人們一邊抱怨雞肉太少卻又一邊享受著找尋它們的樂趣;“住”,山里有家全城人皆知的精神病院,若有人調侃你往歌樂山去,就意味著你有“病”;行,這里有一條號稱“魔鬼之路”的盤山公路,彎道多且急,坡度約40度,沒被開發成賽車道,實屬浪費。
或許正是因為這3個太過鮮明的標簽,歌樂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反而被掩蓋了,這個因“大禹治水功成召賓歌樂于此”而得名的山水之地,曾留下郭沫若、冰心、老舍、臧克家、蔣介石、林森、馮玉祥等人的墨跡,尤其是抗戰時期的重慶,歌樂山更是文化集中地。如今,這山里隱著一群人,以手藝為歌,自得其樂。

漆之樂 匠之心
橘子本名陳巨濤,38歲,湖南人,因為妻子是重慶人,便落腳沙坪壩區。聽說橘子已經好些年,直到半年前,才知道他在做大漆,還是知名漆藝大師何豪亮的弟子。
橘子的大漆工作室在一片農家樓房里,一樓是工作室和陰房,二樓是4位師傅的住房。正在勾畫金漆的兩位師傅是青海人,都十分年輕。他們正在創作的6個柜子,以黑紅大漆為底,金漆描繪山石庭院,畫面中的小童全是大漆貼金箔的工藝。其中4個紅漆柜的正面有101個小童,頂面有49個,兩側各48個,每一個小童需要畫8遍才能完成,費時費工,相當辛苦。這幾個柜子,給客戶的價格是10萬元,而橘子承諾的交付時間是:“大約一年吧。”
“為何不找科班出身的人?上手更快。”
“以前來過兩個做兼職的,靜不下心,學院派的也很少真正接觸過大漆。我們的師傅,是打算花時間培養成匠人的。”角落里,有3個大桶,橘子邊說邊掀開密封大漆的硫酸紙,提醒我們千萬別報著僥幸心理嘗試去觸摸,以免過敏。這些漆,都是他們從太行山割的生漆制煉而來。制漆的工具,是何豪亮大師發明的太極制漆盤,要讓一盤生漆脫水到含水量只有5%左右,才是一盤好用的漆。這個過程,漆盤要不間斷地旋轉攪拌3~4天,大家輪班值守,根據漆的狀態隨時調整轉速和脫水時間。

生漆能制成3種漆:透明漆、黑漆和快干漆。有顏色的漆,都是透明漆加礦物或植物顏料調成,盡管稱作透明漆,實際上它并非100%透明,而是半透明的棕褐色。在緊靠陰房的一面柜架上,整齊排列著許多塑料罐和瓷碗,五顏六色,都是橘子用大漆調制的干漆粉和色漆,而干漆粉能在畫面上做出富有層次的肌理感。
割漆、制漆、上漆……傳統工藝的步驟一個也不會少,因為對于漆藝,橘子從不會節約成本和精力。他說:“我覺得生命的本質就是用來浪費的,何不把時間浪費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那就會更尊重自己的這份事業。”
制陶人的桃花源
從橘子的工作室出發已是下午兩點,太陽正濃。前往重慶主城算是唯一的一座柴窯。目的地在小路的左下方,看到一棟鑲嵌細長玻璃的紅磚瓦房就到了,院子中央有一棵黃桷樹,從竹林旁的水泥小道下去,是柴房和茶室。窯,在茶室與工作間相交的角落里。
這個地方是四川美術學院的陶藝老師堯波打造的,兩年前她找到這個廢棄了六七年的農舍,以一年2000元的價格租下,希望以柴窯為基礎建立一個空間平臺,把火的精神帶回當下中國的同時,彌補校園教育的不足,她還希望能創造一種更有活力的生活方式。
開荒、設計結構、鋪路、修房、采購防火磚、整理竹林、收集附近的木柴……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努力,一個充滿鄉村設計感的地方落成,堯波為其取名“空間”,參與者有10多人,除了學生,還有民間藝人和國外的陶作者。他們把自己定位為學習者,實驗者。“古老的柴窯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它的創作不同于電窯或氣窯那種標準模式,柴窯能給人帶來未知的驚喜。”張劍偉介紹說。他是這里的老大哥,長期住在山上,從種花草到燒窯,打理空間的一切。
這座柴窯由臺灣的老師設計,全部采用歌樂山上出產的高溫耐火磚砌成,一匹磚的價格是10多元,修好這座窯花了近10萬元。而柴火,大多來自家具廠廢棄的木柴,還有在歌樂山田間地頭里收集的柴料。燒窯一次,要3天3夜,十幾個人輪流值班,裝窯、劈柴、投柴、控溫、開窯……每一步都是親自操作,以期尋找到歌樂山當地的特征,而出自這里的作品,就叫“歌樂燒”。

2013年5月18日午夜1點點火,第一窯,芝麻點居多,歌樂山本地泥土溫度偏低;
2013年5月23日中午11點點火,第二窯,溫度定為1200℃;
……
2014年12月31日下午4點58分點火,第六窯,跨年燒。
時隔半年,歌樂燒開出了第七窯……在這個充滿詩意的陶藝空間里,與自然對話。
歌樂山中趣
沿著從橘子的工作室到歌樂燒的那條主馬路走,還能發現許多有趣的地兒,竹軒便是其一,這是一家古董店。白瓷磚的兩層小樓看上去有些年份了,它們掩映在大株的綠植下,頗有幾分殘韻。店主小意是歌樂山土著,這房子是他的家,以前就睡著側房的一張古董床上,但現在他不住這里了。小意收古董已有七八年時間,近幾年市場不景氣,以前與他一起收古董的兄弟開起了出租車,而小意現在主要做金絲楠陰沉木的雕刻、買賣,“平時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情形也少有了。
在離歌樂山楓香園度假屋不遠的根雕作坊,前院搭的木架上爬滿了葡萄藤。店主是位四五十歲的福建人,作品多以大型寫意的樹根為主,參展是他最大的銷售渠道。聽說在精神病院附近也有一個做大漆的工作室,主人叫文森,是一位做音樂的外國人在自行研究漆藝;在山上,還有個龍洞私家園林,算是最早期的農家樂,主人以園、院、崞方式設計建造,石刻、木雕、盆景無數,一步一景,別有趣味。
待在歌樂山的手藝人還有很多很多,但相互間知之甚少。即使都住在這座山里,他們對所提到的其他手藝人最多的回答是“不知道”、“聽說過”。或許正是這種介于刻意與不刻意的“隱”,這群人才得以在此扎根,呈現給大家歌樂山的另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