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打聽扎龍高人十分順利,連3歲小孩也伸出指頭說再往前。果然,前面堆得一地彩紙、竹片,一清瘦老翁正在指點一年輕人扎龍,這老翁便是“銅梁龍舞”扎龍工藝三大傳承人中唯一健在的傅全泰了。
盡管已經(jīng)80高壽,談起扎龍,老人依然神采飛揚。“對于龍,我是打心眼里喜愛。”頓了頓,他說,“哪怕有上百條龍,銅梁的龍,我也能一眼認出!”因為銅梁龍嘴張開近90度,口中含寶,面貌威嚴而慈祥,大蠕龍更是鮮艷,華麗的龍身紅黃相間,體長48米,大的長100米以上……行內(nèi)人區(qū)分,應(yīng)該不難。而傅老之所以如此篤定,則有另外的緣由。上世紀90年代,銅梁龍燈“瀕危”,學成歸來的他第一個辦起了扎龍廠——安居紙扎工藝廠,把妻兒都“逼”成了扎龍工人。有了自己的作坊,傅全泰開始琢磨:既然要含寶,那龍嘴就要張大才好看;棉紙龍身容易壞,換尼龍綢試試……今天銅梁龍的外貌,大都是他一點一滴搭建的,果然,想不熟悉都難。他的改造被總結(jié)為“銅梁龍工藝的十大改進”,許多做法至今仍是“秘訣”。
在他看來,扎銅梁龍最關(guān)鍵的是造型和彩畫。“造型不像,整個就不像,彩畫不好就沒有民間味。”他樂于談及自己的“絕招”,“制作要精細,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非常認真,不管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紕漏,做出的龍都會是丑八怪。”如今他已眼花手抖,除了2012年扎了兩條龍賣到加拿大和美國,這兩年都沒再動手了,只是全心監(jiān)督女兒扎龍。

“我要改一下胳膊,他不肯,換種上色法,他不干。”女兒傅登株笑,“可‘霸道’了。”老人堅持純手工扎龍,要絕對繼承傳統(tǒng)藝術(shù)。只是如今工藝廠也只有在特定時間才開工扎龍,所以老人很希望技藝可以傳承下去。前些年,傅老也帶了幾個徒弟,技藝都不錯,可他依舊憂慮。“能真正靜下心來認真?zhèn)鞒性埣妓嚨哪贻p人太少。”
銅梁龍本就隨時代變化而來,再次改變也無不可。如果能盡量多保持一些手工技藝,它才會走得更遠,畢竟,手藝才是競爭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