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波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通過提案呼吁,對我國現行社保政策進行適度調整。他認為,我國社保繳費率與社保繳費基準過高,已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使得我國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負擔過重,難以承受。
他還詳細合計了一筆社保賬:目前,我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保的繳費比例,企業為29.8%,個人為11%左右,合計近工資的41%,再加上公積金,這個比例超過60%。假設一名員工的稅前工資10000元,在扣除各類社會保險及其所得稅之后,每月能夠拿到手的工資是7454元。企業實際支出了14410元,企業繳納的社保金額約為4410元,個人支付2223元,兩項合計繳納6633元,是稅前工資的66.3%,稅后工資的89%。而企業需要負擔的金額,幾乎是個人到手金額的兩倍。
那么,俞敏洪合計的社保賬到底對不對呢?是否中國的社保繳費之高真的已經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如果是真的,政府層面有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采取了行動措施呢?而對于社保成本,企業主體又可以有哪些作為呢?
社保費率,國外企業負擔幾何
社會保險費率是指單位和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占繳費工資的比例。目前,學理界比較流行的做法是橫向比較,即對比他國的社會保險繳費水平,得出本國社保繳費情況定位并以此為參考。考慮到社保繳費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是主體,我們以這兩項進行國別比較,觀察企業繳費負擔。
以美國為例,類似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聯邦養老保險中,企業和個人繳費分別為6.2%。美國強制實施的是醫療保險,雇主和雇員各繳納1.45%,用于職工的退休健康福利。此外,很多企業為員工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繳費形式多樣。總體而言,美國企業養老和醫療的法定繳費負擔不超過10%。
加拿大養老保險計劃中,企業繳費比例為4.95%,加拿大實行全民免費醫療,企業無需承擔醫療保險費用。但是加拿大的失業保險繳費比例較高,企業繳費比例為1.88%。即便如此,養老保險與失業保險合計不到7%。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對148個國家的統計,以養老保險為例,我國雇主繳費率為20%,有20個國家的雇主繳費率大于等于20%;我國個人繳費率是8%,有38個國家的個人繳費率大于等于8%。因此,從名義繳費率來說,我國養老保險繳費率雖然不是如許多媒體所說“世界最高”,但也是處于中等偏上的區間。
通過世界銀行、經合組織有關資料以及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世界社會保障報告》發現,在173個國家或地區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哥倫比亞、捷克、匈牙利、法國、奧地利、荷蘭、德國、意大利、波蘭、烏克蘭等12個國家的社保名義繳費率高于中國。
如此說來,俞敏洪提案中合計的社保賬“我國的社保費率已經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是站得住腳的。雖然,各國的國情差別很大,社會保險的籌資規模受人口結構、制度模式、覆蓋范圍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比如,許多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項目很少、覆蓋率很低,所以費率也低;有的國家盡管社會保險繳費比例不太高,但通過一般稅收或征收社會保障稅來籌資支付某些社會保障待遇,這沒有計算在社會保險費率標準之內,但是,企業與個人高達40%的繳費比例,確實反映出了我國社保費率過高的不爭事實。
另外,國際通常采用收入中位數設定繳費基準,而我國社保繳費以“上一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基數,該統計量沒有納入民企員工的薪酬,且取用的是均值,這些年來,繳費基準各地每年都是10%以上的剛性增長,倒是超過了大多數企業盈利
增長的速度。這也是俞敏洪提到的“繳費基準設定過高,計算方法不科學”的原由。那么,政府層面是否意識到了社會保障中的這些問題呢?
社會保險,政府層面的減負之舉
2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失業保險費率由失業保險條例規定的3%統一降至2%。此舉每年將減輕企業和員工負擔400多億元,雖然我國社保繳費比率合計超過40%,僅1%的降幅對大多數企業和員工而言,減負作用甚微,但是我們至少看到了在經濟下行、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政府層面決心為企業減壓、降低社保負擔所進行的有益嘗試。欣慰的是,有些地方已經先試先行,走在了前面。
日前,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財政廳、地稅局等多部門聯合出臺新政,對國家下調的1%失業保險費率進行“分配”:對全省企業失業保險費實行減半征收,單位部分繳費率由原來的2%降至1%;給予不裁員和少裁員的企業以穩崗補貼,將補貼標準設定在最高比例“不超過企業及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畢業生創業最高貸款額度可達到10萬元,從事個體經營的,稅務部門批準后,給予三年的稅費減免。還有比如年初天津出臺的企業若干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新政;江蘇省財政廳會同省國稅、地稅局聯合印發《關于公布對小微企業減免部分政府性基金的通知》;四川成都高新技術園區對創新型企業投入巨額財政補貼……
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已意識到社保成本的加大影響了眾多中小微企業的運營發展,他們正在從政策層面降低“法定”攤派。這些政府部門的“減負之舉”,對于企業來說不可不謂“福音佳書”。簡單地心算一下,就知道這一加一減,僅失業保險費這一塊,對于企業就至少能省下一半的成本。社保減負給企業帶來的效益和好處還不能光從省下來的錢數計算,他們把結余下來的錢用于擴大生產、技術革新、產業升級、招才納賢等,產生的效益將更加可觀。
實際上,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就指明了一個方向,即“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擴大參保繳費覆蓋面,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如此說來,做好社保“加減法”——加大政府財政補貼,降低社保費率,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更多的改革紅利正當其時。那么,降低社保費率的突破口在哪里呢?
在3月22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公開表示:必須劃撥部分國有資產補充社保缺口,只有這樣才有條件把社保費率降下來。一方面,國有資產進入社保基金后,能帶來巨大保值增值潛力,不僅能使社保基金免遭縮水之虞,更能使中小企業經營負擔降下來,有利實體經濟走出困境重現活力;另一方面,可讓民眾真正分享國企改革與發展紅利,并能推動中國社保基金制度完善,豐富社保基金內涵。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亦介紹,今后,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費率將適時下調。雖然社會保障的整體統籌由于歷史的、地域的等原因與現狀,并不是由某一區域、某一部門能單獨決定與擔負的,但是我們有理由對未來社保成本在法定層面下降的可能性保持足夠多的期待。我們更希望,政府盡快推出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頂層設計,構筑“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地把企業與個人的社保負擔降下來。反思自身,面對國家法定的、剛性的社保成本,企業是否只能順勢而為或被動承受,自身確實無法作為呢?
社保風險,企業違法成本知多少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主體。盈利的重要一面即要想方設法降低成本,那么是否意味著企業為了盈利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既然是經濟行為,在知道什么可以做的同時,我們或許更應該明了什么不可以做的風險與成本。
一直以來,企業對社會保險費的繳納都是采取一種“能躲則躲,能少則少”的態度,原因有二:一是,這些錢花出去以后“只有出,沒有進”,并不能獲得直接的經濟收益,這對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來說,是很不愿意看到的;二是,這些錢大部分進入了社會統籌,員工也覺得看不到多少實在的利益,終究不如現金那么具有誘惑力。
于是,很多用人單位想出了種種怪招,逃避繳納社會保險的法定義務。不管這些方法如何取巧,除非法律明確規定不需要用人單位繳納社會保險費,否則都是違法,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那么,沒有依法繳納又會有怎樣的法律風險呢?在現階段,不依法繳納社會保險有如下三方面法律風險:
1.勞動者可以隨時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并且向用人單位主張經濟補償金。人才的流失,尤其是部分核心崗位員工的突然離職,會給企業造成很嚴重的影響。
2.補繳社會保險費,并承擔滯納金。或許,社會保險
費本身并不會有多少成本支出,但是加上滯納金,就將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曾經有四川的一家企業,有5年沒有為一名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后來該員工要求補繳時,滯納金比需要繳納的社會保險費還要高。
3.嚴格的經濟處罰。根據《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相關規定,對于未依法為員工辦理并繳納社會保險的企業,情節嚴重的將處以經濟處罰。另外,一般情況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會對這家單位進行嚴格的審查監督,并且有可能出現連續的年審,這對用人單位來講是非常麻煩的。
既然企業不依法繳納社保的風險成本如此高昂,我們又該如何遠離社保糾紛、減負前行呢?
降低違法成本,就是減負
現今,國家政府層面正在通過各種舉措給企業以最大的“減負”,如果,用人單位再能把社保成本的風險限制在可控范圍內,降低違法成本,如此“負負得正”,我們才可以輕裝上陣。那么,以下五方面用人單位就一定要注意了:
首先,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消除管理誤區。單位必須要了解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明確自己社保繳納的法律責任與風險后果,消除諸如單位不為員工辦理社保、協商不為員工社保或者以其他方式替代繳納員工社保等情況的出現,如此才能將單位的社保管理維持在合規的法律框架之內,將產生社保糾紛的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
其次,熟悉地方特殊規定,適應自身情況。鑒于我國現在的社會發展現狀以及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的差異,不同地區的社保繳納范圍和繳納基數往往會有地區差異,而用人單位作為一個社團法人,尤其是公司法人情形下,單位的注冊地、經營地的不同以及員工的戶籍差異,都會影響用人單位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的實際成本與法律風險。因此,了解地方性的法律政策規定,不但能有效地將法律框架更加細致具體可操作化,還能根據實際情況,降低用人單位在社會保險繳納上的支出。這一點,需要用人單位多多咨詢勞動監管部門或者社會保障部門,了解地方性的實踐操作規定與流程等。
再次,更新實時立法信息,規避法律風險。《勞動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不僅僅是簡單的民事立法,而是關乎勞動者、用人單位和社會三方利益的社會層面立法,因此,國家機關、地方政府都會根據不同的社會、經濟、民生的突出問題而不斷完善和更新相關細則或司法解釋。作為社會保險繳納的重要主體之一,用人單位也必須與時俱進更新有關法律信息,了解更新的立法動態,這不僅有助于控制法律風險,更有利于用人單位自身社保管理制度的形成。
而后,根據現有法律規定,自我審查,盡快規范。根據以上的有關分析,企業都可以用來自檢一番,諸多現象諸多偏頗操作,有沒有曾經出現過或者現在仍在持續中。要是能“對得上號入得了座”,那么企業就要注意了。
最后,依法操作,拒絕法律“擦邊球”。所謂“擦邊球”,說白了就是當有關部門管理不嚴時,單位逍遙自在;當有關部門嚴格管理時,單位或將面臨滅頂之災。面對《社會保險法》,不少用人單位一定會想通過各種方法,降低社會保險的繳費基數,而這些做法,又往往是一些“擦邊球”的方式。在這里,需要提醒大家,控制社保繳費基數的合法方法唯一的對策是,依法將勞動報酬進行細化,并根據國家法律規定,將部分項目納入到“不計入工資總額的統計項目”中,進而降低工資總額,控制社保繳費基數。其他方法,都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一旦審計出來,用人單位將面臨嚴厲的行政處罰,得不償失。因此建議用人單位,依法控制社保成本,不打法律“擦邊球”,才是控制社保成本的最優解。
正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的表述:“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第一不缺動力,第二也不缺機會。關鍵是要通過改革,系統降低中國經濟運行的制度成本。”我們希望,對于社保成本,國家做好加減法,企業做好加減法,從而實現經濟的良好運行,惠國惠民惠自身。 ? ?責編/劉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