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朝新+賈宸琰+李昊陽
◆“過去有一個地方,干部職數超編。書記要配一個干部。組織部部長反對,說沒有職數了,不能配。書記把桌子一拍:‘配,出了問題我負責。”
◆一個八九十人的選拔名單送到呂梁市一名市委常委手中。廉政談話之后,只有31人愿意參加縣委書記選拔,有五六十人主動表示不愿意參加。
◆“我在常委會上就說,選擇你們這批干部,選得對不對、行不行,還不能現在就下結論,歸根結底,要靠時間來檢驗。”
不能等了,一場大規模的選官試驗正在山西省拉開序幕。
在山西省官場近年來的“系統性、塌方式腐敗”之后,大量崗位出現空缺。山西省委組織部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4月17日,山西省仍然空缺實職省管干部311名。
如何選拔優秀干部填補崗位空缺,成為山西省極為緊迫的任務。一方面,由于諸多省部級官員的貪腐案件尚在查辦,哪些官員涉案或另有貪腐行為都未完全明晰;另一方面,山西省形勢緊迫——2015年一季度,不少重要經濟指標在全國墊底。
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和他的同事們正在進行一場打破常規的選官實驗。如何防止“帶病提拔”“提拔后生病”是個難題,如何選出干凈且能干的官員,更是難上加難。
“官商勾結、商人干預干部任免的問題較多。”
“收30萬元,一個常務副縣長被提拔為縣政協主席。收×××(未點名)3萬美金,其被定為縣長人選。”2015年4月27日,《南方周末》記者在山西省一份官方材料中看到上述記載。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郭忠實,曾擔任山西省晉中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14年8月,時任山西省直屬機關工委副書記的郭忠實被“雙開”并移送司法機關。
“經查,郭忠實在擔任晉中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期間,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他人財物且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嚴重違紀,并涉嫌犯罪。”山西省紀委稱。
郭忠實落馬后承認:“在討論干部時,如果給組織部部長送錢,組織部部長不收誰的,就是要‘卡誰。我當時信奉了這些錯誤觀點,所以,有些人不管最后有沒有被提拔,錢我都收了。”
郭忠實的賣官行為只是山西省嚴重的吏治腐敗中的一例。對山西省的腐敗現象,中央曾明確定性——“吏治腐敗是山西省腐敗問題中的突出問題”。
2015年1月25日,山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盛茂林在全省組織部部長會議上反思:“選人用人出現嚴重問題,組織部門難辭其咎。”
盛茂林還列舉了山西省選用官員中存在的七個突出問題,排在第一位的是“說情請托打招呼成風”,“有的千方百計托人說情打招呼,有的明示或者暗示對個別人給予特殊關照,有的僅憑個人影響打招呼用干部。”
“有一個地方,干部職數超編。書記要配一個干部。組織部部長反對,說沒有職數了,不能配。書記把桌子一拍:‘配,出了問題我負責。”山西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張高宏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過去山西省一些“一把手”肆意違反用人規定的現象較為突出。
盛茂林還指出,山西省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拉票賄選盛行,有的收錢賣官或事后收錢甚至索賄賣官;任人唯親、拉拉扯扯、團團伙伙現象嚴重,不少干部把“進圈子”作為政治上立足的標志。有的以地域、親緣、工作和利益關系為紐帶,形成“小圈子”和“小集團”;有的把“自己人”提前安排到后備崗位,給“組織”設局。
“官商勾結、商人干預干部任免的問題較多。一些官員和商人相互勾結,形成了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網,插手干預干部的選拔任用。”盛茂林說。
4月20日,山西省委組織部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數據顯示:“對已查清問題的215名組工干部分別做出免職、辭退、調離崗位、調離組織部門、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等組織處理,還有50人的問題正在進一步核實處理中。”
“選什么樣的人,事關重大。”
4月27日下午,張高宏拿著一張A4大小的紙坐在《南方周末》記者對面。紙上,是山西省空缺省管干部的具體情況。
“截至4月17日,省管干部共空缺311名(不含虛職)。”張高宏解釋,所謂省管干部,是指省內所有正廳、副廳級干部及縣(市、區)委書記,不包括縣(市、區)長。
張高宏說,在山西省空缺的311名實職省管干部中,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而免職造成空缺的只有34個,其他是正常到齡退休所致的空缺。“從查處的情況看,山西省腐敗確實很嚴重,但山西省大部分干部還是好的。”山西省委的一名常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因為遭遇‘塌方式腐敗,山西省委常委會經過改組性重大調整,新換了8個常委。因為大家剛來,對情況還不了解,從2014年8月到2015年3月一直沒有動干部,而全省每個月都有大量的干部退休,所以空缺的崗位越積越多。”張高宏說。
讓山西人感到形勢嚴峻的是,山西省經濟繼續大幅下滑,GDP增速僅為2.5%,在全國各省排名中倒數第二。
由于空缺大量重要的廳處級崗位、經濟下滑嚴重等諸多因素,使得選官在山西省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表示:“在我省發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正在深入查辦案件的情況下,怎么選人、選什么樣的人,事關重大。”他要求各級組織部門把“帶病干部”擋在“門外”,盡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防止干部“帶病提拔”。干部“帶病在崗”的要調整,預防干部“提拔后生病”。
作為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盛茂林則認為:“預防和遏制‘帶病提拔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最突出的問題。”
在分析山西省的人事亂象時,盛茂林曾列出十大原因,其中“民主集中制執行不力”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會前醞釀成了授意、定調,會上討論成了順著主官或當地話語權大的人的意思表態,‘少數服從多數實際成了‘一把手或者少數人說了算。有的搞利益均沾,干部任用成了‘分果果。”
過去吏治腐敗嚴重,大量廳處級官員牽涉進省部級官員貪腐案件中,這些案件尚未辦結,因而,山西省委在選官方面不得不思考如何破題并盡快破題。
“過去,當了縣長不管干不干事,都能當書記。”
縣委書記的選用,成為山西省選擇干部的一個突破口。
張高宏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山西省空缺的15個縣委書記崗位中,至少有8個是因為違紀違法被查而出現的。山西省311個實職省管干部崗位空缺中,34個是因違法違紀被查而導致的。這兩個數據頗能說明縣委書記崗位腐敗高發的現狀。
“一個干部可以勝任廳局副職,但不一定能當好縣委書記。”盛茂林在一次組織部部長會議上說。
王儒林指出:“總結反思用人腐敗的教訓,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規矩,或者有規矩也不按規矩辦。”他主張,選縣委書記要先立規矩。
張高宏介紹,為摸索出有效選用和監督縣委書記的辦法,王儒林先后到6個地市21個縣調研,調研對象下到鄉鎮書記,上至地市書記、市長。
經過大量的調研、座談后,山西省出臺了《關于做好甄別處理一批、調整退出一批、掌握使用一批干部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縣委書記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的意見》和《省管干部動議醞釀議事規則》三個文件,對干部選任工作中的每個環節都做出明確規定,并選擇在腐敗的重災區——呂梁市和省交通廳開展試點。
一些干部選拔的慣例被打破。張高宏介紹,過去地方官場有些慣例,“沒當過副書記或常務副縣長就不能當縣長,當了縣長就一定當書記”。
山西省選用縣委書記的新規定是:要把縣長作為縣委書記的重要來源,也要防止形成當了縣長就自然會接任縣委書記的慣例;要注意從縣人大、政協正職中,從具有鄉鎮黨政正職經歷、特別優秀的縣黨政班子成員中,從省市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管企業及中央駐晉單位符合條件的干部中選拔縣委書記,以解決縣委書記來源渠道單一、成長路徑趨同的問題。
在呂梁市,多年的慣例被打破。2月25日,呂梁市公示了6名縣委書記候選人名單,其中只有一人是縣長,另外5人分別是呂梁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縣委政法委書記、縣委副書記(2人)、縣紀委書記。
4月20日,呂梁市公示的10名縣(市、區)長的候選考察人員名單中,有非常委的副縣長4人、組織部部長3人、宣傳部部長2人、紀委書記1人,沒有一人是常務副縣長或者縣委副書記。
新任柳林縣委書記郝繼平的仕途正是因為這種打破常規的做法而得以改變。1998年,34歲的郝繼平當上縣委常委,2001年起擔任縣委副書記。2011年,當了10年縣委副書記的他被調任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很多人還以為郝繼平“得罪了上級”或者“犯了錯誤”。
郝繼平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一個崗位最多只能干兩屆,也就是十年,所以2011年他本希望去人大或者政協任職,但當時人大、政協已經換屆完畢,沒有位置,只好改任政法委書記。今年3月,他成為柳林縣委書記。在新的選官規則下,一批像郝繼平這樣過去不可能出任”一把手”的官員有了機會。
部分官員主動放棄,或許因為經不起廉政審查。
郝繼平仕途上的柳暗花明,并非僅僅是打破官場慣例而實現的,能不能經得住廉潔審查才是關鍵。如何避免“帶病提拔”,也是山西省此輪選官的一個重點。
據盛茂林介紹,山西省“帶病提拔”問題突出,“近兩年被查處的省管干部中相當一部分屬于邊腐邊升、邊升邊腐,‘帶病提拔。”
在一次會議上,省委書記王儒林對省紀委書記黃曉薇和組織部部長盛茂林說,“曉薇啊,茂林啊,說句實在話,如果真發生‘帶病提拔,特別是提拔后生病,我們就要負責任。負什么責任?主體責任,監督責任!”
對入選官員進行嚴格審查,成為山西省上上下下的共識。和郝繼平一起進入備選范圍的最初有151名年齡、學歷、履歷符合條件的縣處級官員。
呂梁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樊立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經過組織部初審,淘汰了幾十人。最后,一個八九十人的名單送到了呂梁市一名市委常委手中。這名市委常委按照名單,一一進行了廉政談話。
這名市委常委在廉政談話時只問了兩個問題:一、你是否經得起嚴格的廉政審查?二、你愿不愿意參加縣委書記的選拔?有31人明確表示愿意參加縣委書記的選拔。
“有的直接說不愿意參加,不說原因;有的說自己身體不好,縣委書記擔子太重,怕身體吃不消;有的說自己剛當縣處級干部才一年多,怕干不好、駕馭不了;有的說自己能力不行,干不了。”這名常委分析認為,部分官員的主動放棄是因為經不起廉政審查。
不愿意被提拔的現象,在山西省官場并非只有呂梁一地。該省一名官員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在其他一些縣市,也有近一半符合基本條件的官員主動退出選拔。
“有病”卻抱有僥幸心理的縣級官員確有人在。呂梁市紀委書記張穩科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31人名單中,有數人因涉及已落馬的省部級官員貪腐案,曾被中紀委專案組調查或找去問話。經過省市紀委核查,這批人最終被刷下來,“因為有些還在位,要等到上面的案子處理完再做出處理決定。”
郝繼平介紹,在進入31人名單后,考察組還登門對其配偶進行了家訪。他當時不知道,除家訪外,呂梁市委組織部、紀委、房產局和工商局還對其房產、家屬子女經商辦企業情況進行了大范圍調查。如此一番篩選后,31個人選最后只剩下12人。
此后,又經過呂梁市委擴大會、市委常委會和山西省委組織部、山西省委常委會數輪差額投票(比如最終選拔4人,候選人必須多于4人,按得票數任用前4名),候選人范圍逐步從9人縮減到6人,最終確定了郝繼平等4人。任命前,山西省再次公示4人并對舉報線索逐一核查。
樊立華介紹,此輪選拔與過去有諸多不同,比如全程差額投票、全程記名推薦、全程廉政審查等,“誰被推薦了都知道,全程差額。推薦人署名,如果被推薦的人出了問題,將對推薦人進行追責”。諸多的不一樣,就是為了防止“帶病提拔”。
2015年3月23日,郝繼平、馬文革、楊吉平等16名從呂梁市和山西省交通廳兩個試點單位選出來的省管干部被正式任命。僅從151人名單算起,呂梁此次考察選拔縣委書記就耗時兩個多月。在樊立華的經驗中,過去選拔縣委書記一般半個月就完成了,而這次是強調時間服從質量。
“這是新的省委第一次調整、提拔干部,在全省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導向性作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一起跑官要官的,還沒有發現任何人說情打招呼,可以說基本實現了選人用人風清氣正。”王儒林在與16人任前集體談話時說。
“給我們點兒時間,究竟怎么樣,走幾步就知道了。”
呂梁市委書記高衛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山西省現在這個特殊情況下,廉潔成了選用干部的第一標準,第二標準是才能。
山西省一名副處級官員曾提醒《南方周末》記者:“不知你注意沒有,這批選用的干部大多是‘清水衙門的人,沒權、也沒機會腐敗。這些人肯定廉潔,但能不能勝任就不好說了。”
山西省高層已考慮到了這一點。張高宏透露,山西省在給呂梁市和省交通廳配干部時,既強調要防止“帶病提拔”,也強調要選優配強,不能選一批廉潔的庸官。
馬文革等5名新任呂梁市委常委的官員成為一個觀察樣本。現任呂梁市委常委、孝義市委書記的馬文革,此前是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不管干部,不管經濟。作為副廳級官員,他只有兩年副縣長的掛職經歷,其他時間均在媒體或省委機關工作。
經過嚴格的廉政審查后,對馬文革等人的最終考查是由兩名省委常委完成的。馬文革回憶,2月15日,省委副書記樓陽生和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盛茂林對他及另外4名擬派到呂梁市任市委常委的干部進行了面試。
“陽生和茂林同志對這些干部的政治素養、駕馭全局、決策謀劃、處理難題和應對復雜局面等各方面的能力進行了考察了解。”王儒林在一次大會上說,5人的表現得到了樓陽生和盛茂林的認可。
山西省交通廳作為腐敗的重災區,也是選官試點單位。在處長崗位上干了15年的楊吉平本已做好退休的準備,試點中,已經56歲的他被提拔為實職副廳級干部。與他類似的,還有在處長崗位上干了15年沒動的曹居月。
“我們兩個都在一個位置上干了15年處長,這在全國都罕見,而且都不屬于權力崗位。”楊吉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山西省交通廳廳長李正印在《南方周末》記者面前對楊吉平、曹居月的評價頗高:這兩人在處長中能力靠前,一個是法規處處長,懂法;一個是運管處處長,業務熟。二人分別被提拔為執法局局長和運管局局長,人崗很匹配。
“能力強,為什么15年沒被提拔?”《南方周末》記者問李正印。李正印解釋稱:“處級崗位多、廳級崗位少,一些優秀的處長升不上去。另外,這兩個人比較本分。”
李正印舉例解釋該廳(前兩任廳長落馬)過去的環境:“我上任后,桌子上沒有《山西日報》。我問他們,他們說過去《山西日報》刊登過交通系統的負面新聞,前任廳長段建國一聲令下,不讓訂了。”
李正印和副廳長唐晉都認為,楊吉平和曹居月很優秀。已履新一個月的郝繼平針對外界“廉吏不能”的擔心,回應說:“給我們點兒時間,究竟怎么樣,走幾步就知道了。”
“我在常委會上就說,選擇你們這批干部,選得對不對、行不行,還不能現在就下結論,歸根結底,要靠時間來檢驗。”王儒林在一次會議上說。
(轉自《南方周末》,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