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格臣
走進遜克,沿黑龍江右岸前行,有10個村子如鑲嵌在百里龍江岸邊的紅色瑪瑙,閃耀著奪目的光輝,構筑起一道亮麗的“沿江黨建示范服務帶”。
2011年10月,為了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建設“美麗鄉村”中的領軍地位,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遜克縣委在全縣選取了10個班子凝聚力強、區位優勢明顯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通過加強班子建設來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激發本地經濟活力;著力打造以“十村十型,一村一品”為特色的“沿江黨建示范服務帶”,在規范農業合作社建設、加強民主科學管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進行創新示范,從而形成以先進基層黨組織引領、促進高緯度寒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的“三位一體”黨建工作新格局。
位于奇克鎮山河村村頭的“山河知青會館”,展示著這個“知青引領型”村的與眾不同。
山河村知青資源豐富。2010年9月,利用當年知青重返“第二故鄉”的機會,遜克縣委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向曾在該村生活、戰斗過的知青發出邀請,希望與他們一同探索山河村發展的新路徑,得到眾多知青的積極響應。2011年11月6日,在履行相關手續和程序后,上海知青徐桔桔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她首先對村里的種植和收成情況進行“摸底”。徐桔桔發現,分散的傳統種植方式嚴重影響了村民增產增收的步伐。于是,她在村民大會上提出成立農業種植合作社的想法。習慣靠老方法種地的農民對合作社心里沒底,徐桔桔便挨家挨戶做動員解釋工作。源于對這位老知青的信任,村民們將土地“交”了出來。接下來,徐桔桔會同農業專家選良種、調結構,在山河村展開了一幅現代農業畫卷。2013年,山河村遭受60年未遇的旱情,但因為成立合作社后農民的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合作社實現了每公頃土地純收益6000元、人均增收2000元的新突破。2014年,入社農民每公頃土地的純收益達1.2萬元,“知青引領”的效果越來越明顯。
除了積極利用豐富的知青資源,遜克縣委在挖掘人脈資源上也動了不少腦筋。對于從本縣走出去的能人——企業家、專家和名人等等,縣委通過在示范村屯率先“引智”的方式,發揮能人在管理理念、經營方式、資金運作方面的優勢,形成能人引領的龍頭效應。“引智致富型”示范點團結村便是如此。
地處北緯49度的團結村,擁有大片寒地黑土,農林產品資源豐富。但由于品牌效應和營銷渠道的缺失,這里出產的大豆、雜豆、富硒面粉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2011年9月,遜克縣委邀請從團結村走出去的企業家田玉成回鄉考察,探討如何用現代管理理念、科學管理手段帶領農民增收致富。2012年3月,田玉成注資成立了團結村現代農機合作社和“北緯49度”生態農業公司,實現產銷一體,從而突破了該村農林產品銷路不暢的困境。2014年,團結村入社村民人均分紅萬元以上,“北緯49度”生態農產品也陸續走進北京、上海、天津、武漢等12個大城市。
外力帶動也讓周邊村屯感受到了“能人效應”:在新興村,由知青主導的民俗旅游、木耳養殖方興未艾;在千山村,寒地面粉和綠色野菜也隨同“北緯49度”走出遜克;在新鄉村,農業種植合作社在“能人引領型”示范點工農村的指導下成立……
“菜籃子”,是“班子帶動型”示范點新豐村的獨特標識。人均不到9畝耕地的資源劣勢和距縣城不到7.5公里的區位優勢,讓新豐村黨支部把蔬菜種植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但是,由于經營分散,農戶收益十分有限。因此,整合資源,打造新豐蔬菜的品牌優勢,便成為村黨支部的工作目標。2012年,在村黨支部書記葛春香和村委會主任王艷彬的帶動下,新豐蔬菜種植協會成立,蔬菜種植從分散轉向集中,由14個種植大戶組成的蔬菜種植協會抱著“要賠一起賠”的決心試水市場。由于“協會+大戶”能有效發揮經驗互補、風險共擔、品牌突出、產銷結合四大優勢,加上遜克縣委聘請的專家指導,入會村民當年人均增收3000元。2014年,蔬菜種植協會的農戶戶均收入3萬元,蔬菜供應量占據了遜克縣市場的半壁江山。如今,新豐村已從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體負債56萬元的落后村,一躍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的五星級示范村。
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遜克縣委通過在農業技術、惠農政策、農業信貸以及創業基金等方面的支持,大大增強了“黨建服務示范帶”內村干部的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并將創新與創業的落腳點定位在“種得好、賣得好”上。
“產業創新型”示范點干岔子鄉興隆村的實踐就是這六個字的寫照。2012年,高緯度寒地水稻引入遜克縣,水稻北擴給正急于調整種植結構的興隆村帶來一個發展機遇。村黨支部“一班人”率先嘗試種植水稻,并在縣農技中心的協助下取得成功。此后兩年,興隆村不斷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引進高產優質品種,村民每公頃水稻收入可達2萬多元。此外,村“兩委”班子引導村民利用水稻秧苗“出棚”后閑置的大棚種植蔬菜、瓜果、食用菌,發展觀光采摘,使“專職”育秧的大棚“身兼數職”“一棚多用”,產業鏈條在創新中不斷延長。
再如“項目推動型”示范點車陸村,通過黨員干部培育產業項目,牽頭做大做強車陸品牌。三年來,車陸村打造了年產蜂蜜30萬斤的豐產養蜂合作社,叫響了“車陸稻米”有機品牌,建成了日處理能力1000噸的玉米烘干塔……
2014年,這三個示范村分別與黎明村、明星村和小公河村對接,實現村域經濟發展經驗、水稻種植技術、異地加盟合作社等創新成果的共享。
無論是農業合作社建設中的土地流轉還是調整種植結構中的項目選擇,抑或村務的日常管理,村民與黨支部的相互信任是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為了打造富有凝聚力、帶動力和感召力的基層黨組織,遜克縣委為各“品型”示范村黨支部干部安排了業務能力培訓、外出考察學習、干部能力測試等“課程”,取得良好效果。
在“服務管理型”示范點常勝村,村民與村黨支部之間的信任在名為“常勝發布”的微信群中可見一斑。2013年春耕前,“常勝發布”發布第一條消息,公示了農業合作社擬采用的種子、化肥和縣農技中心專家的指導意見等信息,并由村民最終決定采購品牌,實現合作社統一購買種子、化肥,統一整地,統一播種,農戶分散管理、分散收獲銷售的“雙向選擇”。
兩年多的時間里,常勝村黨支部將“常勝發布”打造成針對流動黨員、面向外出打工村民和村務公開的平臺。透明的方式,務實的風格,讓“常勝發布”架起了村民與村黨支部互信的橋梁。如今,常勝村100%的農戶加入到實行“雙向選擇”的農業合作社,常勝種植合作社也被打造成“省部級萬畝旱作農業高產示范園區”。
干部互信也讓“難點村”變成“示范村”。2011年以前,干岔子鄉干岔子村是遜克縣遠近聞名的“難點村”,村集體負債嚴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干群關系緊張……遜克縣委在了解村民意見的基礎上,通過與能力強、口碑好的黨員溝通,指導村民在2011年年底選出了新一屆村“兩委”。村干部們甫一上任,便將“民主管理”作為破解難題的著力點,事事與村民商量,讓民主真正成為該村的特色。三年多的時間里,干岔子村完成了負債清理、供電線路改造、互聯網入戶等事關村集體發展和村民生活的“大事”,并成立了耕地面積達5萬余畝的農業種植合作社,成為全縣之最。而這一個個決策背后,都有村民議事的功勞。2013年,干岔子村成為“民主管理型”示范點,并榮膺“省級文明村”稱號。
在“文明發展型”示范點車陸鄉宏偉村,黨支部之所以敢于上馬烘干塔、建設化肥廠、興建養牛場等高風險產業,使村集體經濟煥發新活力,皆源于群眾的信任;在“科技支撐型”示范點奇克鎮高灘村,村黨支部能夠依托“遜克縣農業科技園區”實現土地連片種植,也是源于群眾的信任。在采訪中,一位村民這樣對記者說:“土地是我們的命,把‘命交給村里,我們放心。”
“示范村的區位和優勢不能復制,但創業熱情、項目發展和科學管理卻可以通過示范效應來實現。”遜克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崔戰友介紹,在“示范帶”各村的帶動下,全縣已經成立農業合作社31個,打造綠色食品品牌6個,創建市級以上文明村39個。2014年年底,以示范村帶動薄弱村的對接活動適時展開,推動著“強基工程”的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