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銳
(新聯誼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濟南 250012)
煤炭生產企業專項審計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王 銳
(新聯誼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濟南 250012)
煤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伴隨著煤炭行業“黃金十年”的結束,煤炭企業的估值在降低,交易也在增加。筆者從兩方面分析煤炭企業產權變動的專項審計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應對方法。
煤炭企業;專項審計;問題;方法
煤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與國民經濟的景氣程度有很強的相關性。我國是一個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目前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70%以上,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煤炭產業仍將是我國能源的支柱產業。
經歷了煤炭行業“黃金十年”的發展之后,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加大,高耗能產業受到限制,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煤炭消費需求不旺。隨著煤炭資源的整合,主要產煤大省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的礦井產能將逐漸釋放,國內煤炭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目前,國內煤炭價格已接近一些大型煤炭企業的生產成本,處于低谷時期。同時,伴隨著煤礦估值的降低,各煤炭主產區的交易也逐漸增多。筆者具有注冊會計師、資產評估師和礦業權評估師3個執業資格,參加過山西和內蒙古多地的煤礦產權變動的審計和評估業務,結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兩點在煤礦產權變動的專項審計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采礦權是煤炭生產企業合法存續的基礎,山西和內蒙古等地存在較多的民營礦山,財務基礎很差,有時為應付審計,臨時虛構帳套和憑證。審計人員必須在對國家和當地政策了熟于心的基礎上才能發現紕漏并讓對方服氣。采礦權價值確定涉及的參數主要包括:資源儲量、可采儲量、生產能力、礦山服務年限和評估計算年限、產品方案、采選技術指標、后續地質勘查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更新改造資金、流動資金、銷售收入、總成本費用、經營成本、銷售稅金及附加、企業所得稅、采礦權權益系數和折現率等。其中資源儲量作為礦業權價值評估中的出發點,直接影響采礦權價值的大小。用通俗的話來說,礦業權的資源儲量越大,該礦業權的價值就越大。但是各省實務操作中又有不同,比如山西省按照全部保有儲量為基礎收取價款、內蒙古按照可采儲量為基礎收取價款。國土資源部為確保國有資源收益不流失,明確規定探礦權、采礦權評估必須以礦產資源儲量報告或與評估有關的其他地質報告為依據。礦產資源儲量報告中的礦產資源儲量必須符合國家礦產資源儲量評審認定有關辦法的規定要求。資源儲量必須得到國土部門的評審認定,是審計核查的關鍵點。審計中,應以國土部門評審認定的儲量為依據,核查評估單位采用的數據是否符合其規定,如未采用國土部門評審認定的數據,則認定評估方法違規,選定資源儲量數據小于評審認定的數據,會造成少評估采礦權價款,最終造成國有資源收益流失的問題。此外,還要關注是否存在濫用假設,除儲量之外,影響價值的另外兩個重要因素就是售價和折現率。與儲量不同,這兩個因素要借助于職業判斷,合理的假設是可以的,但必須要甄別濫用假設。
煤礦井下實物資產具有隱蔽性強、專業性強、不易進行實物監盤、歷史因素多等特點,給評估煤礦的井下實物資產造成很多障礙。評估人員往往無法去現場進行實物監盤(按照煤礦安全操作規程,未經培訓的人不能下井),更無法確定實物資產種類、數量、狀態等。在實際評估過程中,只能依據對方提供的財務資料、生產資料和工程管理資料進行評估。因此,在國有小煤礦改制轉讓給民營資本,或民營資本所有的小煤礦轉讓給國有大型煤礦企業的過程中,某些不法分子就會利用這一漏洞,少評或多評井下資產,達到廉價獲取國有資產或高價將資產賣給國家的目的。
審計人員要利用好一把標尺,即完成噸煤生產量的固定資產投入數,在每一個地方,這個數都是基本透明的,是一把非常好用的標尺。另外,還要結合轉讓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當民營企業將其所有煤礦轉讓給國有大型煤礦企業時,應重點關注井下資產多計情況,通過函證、延伸設備、材料供應商、井下工程建設方等途徑,獲取設備供應清單、施工合同、竣工結算單、發票、銀行對賬單等資料,對比實際評估中采用的相應數據,查找線索逐一核實,確認多計井下資產等問題;當國有煤礦轉讓給民營企業時,應重點關注井下資產少計情況,通過獲取可研報告、函證、延伸設備、材料供應商、井下工程建設方等途徑,獲取設備供應清單、施工合同、竣工結算單、發票、銀行對賬單等資料,和實際評估中采用的相應數據進行對比,查找線索逐一核實,確認少計井下資產等問題;最復雜的是國有煤礦轉讓給民營企業后,隨即又將其轉讓給另一家國有煤礦企業的情況,應重點關注的是國有煤礦轉讓給民營企業過程中少計資產、民營企業將其獲得的煤礦再次轉讓給國有企業過程中多計資產的情況,主要工作是對比兩次轉讓的評估報告,對比同一煤礦、同一時間的井下資產數量、種類、狀態、評估方法等內容的不同點,依照對比發現的線索,逐一落實。
井下實物資產和采礦權是煤礦的兩大核心資產,掌握好這兩者,就能充分反映煤礦的實際價值。因此,對兩者審計方法、審計方式等內容的研究,還應繼續深入。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國有資產安全,確保國有大型企業在收購過程中不受損失。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07
F239
A
1673-0194(2015)12-0012-01
201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