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倩
(四川師范大學 法學院,成都 610068)
我國現(xiàn)行宅基地置換模式下存在問題研究
吳 倩
(四川師范大學 法學院,成都 610068)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深,城市建設用地亟需和農村集體土地浪費現(xiàn)象嚴重,這種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導致矛盾日益激烈,促進了我國又一次土地改革,“宅基地置換”這一全新制度構想應運而生。筆者以現(xiàn)行的宅基地置換試點地區(qū):天津、廣東、成都、重慶4地出現(xiàn)的問題為出發(fā)點,以期為宅基地置換制度的不斷完善略盡綿力。
宅基地置換;現(xiàn)有模式;權利保障
1.1宅基地制度存在的問題
1.1.1一戶多宅和超標占地
我國對集體土地的監(jiān)管并不嚴格,現(xiàn)實生活中農村居民大多散居,并沒有合理的統(tǒng)一規(guī)劃區(qū),加之繼承行為及祖宅不賣等風俗習慣,許多村民都占有不止一處宅基地。以四川省的規(guī)定為例:20~ 30m2的人均宅基地占有面積,其中每戶人口3人以下的算3人,5人以上的算5人。可現(xiàn)實的四川省農村宅基地問題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在問卷調查的四川省15個省轄市、2個縣級市的20個村中,超過一半的村莊中人均宅基地面積超標嚴重,甚至達到了150m2╱人以上。
1.1.2“空心村”現(xiàn)象
工業(yè)化作為城市化的動力,不斷推進國家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快速發(fā)展,然而我國的現(xiàn)實狀況卻是,農村失去土地的大量勞動力促使城市化速度遠超工業(yè)化速度。2014年1月20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數(shù)據(jù),截至2013年末,我國城鎮(zhèn)常住人口73 1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 929萬人,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53.73%。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表示,這標志著我國從此進入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階段,越來越多的農民將留在城市發(fā)展、定居。然而農民的身份并未因其住所的改變而發(fā)生改變,他們仍然享有宅基地使用權,這就導致相當一部分宅基地閑置。
1.2宅基地置換的概念
城市的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村的土地歸集體所有,村民對宅基地享有使用權。宅基地置換是指在政府的統(tǒng)一安排下,將宅基地使用權及上面的附著物(建筑物、附屬設施等),按事先協(xié)商并制定好的標準,換取城鎮(zhèn)公寓住房。政府或集體把騰換出來的宅基地進行更加合理的開發(fā)利用,通常通過流轉之后直接國有化,進行房地產開發(fā),此外還會鼓勵村集體大力發(fā)展第二、第三產業(yè)。這一置換方法不僅解決了城市土地緊缺的現(xiàn)狀,還為農民住房提供了保障。
1.3宅基地置換的意義
“宅基地置換”解決的問題:一是土地利用效率極大提高,閑置的土地資源不再浪費;二是農民可依靠手中的初始權滿足其在城市的住房需求。城市的生活成本對農民來說過高,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在城市中買房,農民工僅靠自己的力量難以解決住房問題。在當前制度的約束下,只有依靠農民手中的初始權才能滿足農民工在城市的住房需求。
2.1天津“以宅基地換房”模式
具體做法是:由天津市政府牽頭,東麗區(qū)政府負責具體操作,專門成立一個用于宅基地置換的單位“天津濱麗公司”,主要負責征收、融資、新住宅建設工作。農民以宅基地(包括村莊用地)換取城鎮(zhèn)住宅,遷入小城鎮(zhèn)居住,換房完成以后,多出的公寓住房或建設用地,可以作為將來的置換指標,或直接進入市場按照商品房的價格出售,以此來沖抵前期的建筑費用。
2.2廣東三水區(qū)“建設用地異地增減掛鉤試點”模式
三水區(qū)政府選擇1~2個條件成熟的村開展試點工作,首先,劃定單家獨戶式村民住宅禁建區(qū),將無人居住舊村復耕或村民上樓節(jié)約出來的村建設用地指標,異地交換給三水新城、西南中心城區(qū)等建設條件較好的地區(qū),以推動城鎮(zhèn)化進程。作為改革排頭兵的廣東省在解決土地資源稀缺的問題上,做出了表率作用。
2.3成都“雙放棄”模式
有以下幾個核心要點。一是“雙放棄”的主體必須是人均年收入高于8 000元,且其中6 000元以上的收入要來自非農業(yè)農民。二是參加此種模式的農戶能夠獲得以下待遇:(1)房屋補償;(2)農戶可以參與城市養(yǎng)老保險,并享受所在區(qū)的財政補貼等一系列社會保障;(3)農戶可以以優(yōu)惠價格買安置房。
2.4地票模式
2009年12月,農村土地交易所在山城重慶成立,與此同時,一種全新的土地交易模式——“地票”誕生。所謂“地票”是指“包括農村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用地,農村公共設施和農村公益事業(yè)用地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經過復墾并經土地管理部門嚴格驗收后產生的指標?!边@種模式將土地的交易票據(jù)化,把空間上不可轉移的、固化的土地資源轉化為可流動的資產。先造地后用地是地票交易的核心,它突破了城鄉(xiāng)土地市場的隔離,利用市場化機制,確保城市建設用地增加的同時,農村集體土地面積不會減少。
3.1強制拆遷
宅基地置換的主體包括政府、村集體、個體農民,因此,三方主體的協(xié)商一致是整個置換項目順利開展的前提,尤其要以個體農民完全真實的自愿同意為大前提。然而現(xiàn)實情況下,政府處于相對強勢的地位,對農民意愿的尊重程度值得深思。雖然整體的置換項目對村集體和農民個體是有利的,但也不排除個別農民因為某些原因不愿意置換。畢竟整個置換過程是以政府為主導方,難免會因“眾口難調”而侵害到個別人的利益,從而將現(xiàn)實中原本應建立在自愿基礎上的宅基地置換異化為農民的“被上樓”。
3.2產權瑕疵
置換之后的土地性質,通常有兩種歸屬。第一,凡是在政府規(guī)劃區(qū)內的土地,統(tǒng)一變?yōu)槌鞘型恋兀瑲w國家所有;第二,仍然為農村集體土地,歸集體所有。這兩種做法,各試點區(qū)并沒有統(tǒng)一采用,但可以看到的是,無論基于哪種立足點采用了其中一種,都會出現(xiàn)問題。若采用第一種,土地最后的歸屬是收歸國有,那么就又會被詬病為變相征地,損害農民利益。若采用第二種模式,那么國家嚴厲打擊的小產權房又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p>
3.3非法流轉
法律規(guī)定的不完善,導致我國對集體土地的流轉方式、條件、范圍、期限等無法可依,大量農村土地非法流轉,嚴重擾亂土地市場秩序。例如京滬地區(qū)的郊區(qū),由于其依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成為小產權房非法買賣的高危地區(qū),嚴重影響房地產交易市場的秩序與安全?,F(xiàn)實情況下,非法流轉的受益主體往往是“誰流轉、誰受益”,嚴重侵害了農民集體的利益。
4.1明確權屬
宅基地置換模式中,有兩個權利首先要明確。第一個是農民對于宅基地的使用權,第二個是農民對建在宅基地上的房屋及其他建筑物設施的所有權。其中,農民對宅基地只有使用權,而不具備所有權;對于房屋則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另外要做好對農民房屋及其附著物等的價值評估,構建完整的宅基地產權體系,使農民的宅基地財產權具有獨立性、排他性和完整性。
4.2完善流轉制度
4.2.1流轉形式多樣化
近兩年較為普遍的形式是房屋聯(lián)建。農民和房產公司達成合意,共同聯(lián)合建房,并向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申請,經集體經濟組織同意后,按規(guī)定在宅基地上建房。所建成房屋,農民按事前協(xié)議按份享有所有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房產公司享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和部分房屋所有權,其中建設用地的使用年限參照國有建設用地出讓年限。另一種是有償放棄,政府或村集體購買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農民自愿同意的,可以到城市中以優(yōu)惠的價格購買定向安置房。
4.2.2流轉范圍可擴大
宅基地大量閑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律限制其流轉,宅基地只可以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流轉,這使得可流轉的對象少之又少。因此關于流轉范圍,筆者認為宅基地流轉不僅可以在同一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流轉,還可以在不同農村集體組織、村鎮(zhèn)之間流轉,甚至可以突破農村、城市的限制,逐步實現(xiàn)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土地市場。
4.3完善立法
4.3.1在相關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宅基地置換制度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從根本上明確宅基地置換的方式、限制和禁止的情況,這一土地改革措施才能落到實處,減少城市化進程的阻力,推動我國特殊國情下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良性互動與發(fā)展。
4.3.2完善我國政府的公示制度
因為有眾多主體參與宅基地置換,所以作為其中一員的農民,并不能充分了解整個過程的內容,加上政府的“強勢”地位,農民的利益往往會受到侵害。因此,為落實對農民利益的保護,整個宅基地置換項目中的費用明細都應公示、公告,各主體之間相互監(jiān)督,保證利益分配合理。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82
D923.2;D922.3
A
1673-0194(2015)12-0243-02
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