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在“新常態”下,傳統商業中有競爭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依然是我們的優勢,但很多產業也面臨產能過剩的狀況,這種情況下怎么繼續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輿論有不同的判斷和爭論。
一種說法是我們現在既然產能過剩,就應該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從過去投資拉動轉為以消費拉動為主。這個提法值得討論,但我個人持不同意見。
消費當然非常重要,也是經濟發展的目標。但如果想用消費來拉動經濟,它的前提是收入必須要增長。如果收入沒有不斷增長,那么用消費來拉動經濟,開始的時候可能用自己的積蓄維持一段時間,過一段時間繼續要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就開始要借債。借債越來越多,到了還本付息的時候,如果沒有收入增長來支撐,個人會破產,國家會出現金融經濟危機。實際上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都是那些消費過快的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怎么來拉動經濟增長?消費增長的前提是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是由于勞動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支撐的,勞動生產率靠的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技術要創新、產業要升級,都是要投資的。
我們現在有很多產業死掉了,還有不少產業產能過剩。這種情況下怎樣投資,才能讓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從世界銀行回來以后,我一直在提倡新結構經濟學。我想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國家當前這個發展階段,投資應放在哪里?
五類產業的升級
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我把中國這樣中等偏上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分成五種類型。
第一種是跟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差距的產業。2014年中國人均GDP7600美元,美國55000美元,德國46000美元,日本38000美元,韓國20000美元。
我們跟發達國家還有這么大的差距,就代表我們的技術水平、產業附加值水平,跟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們還處于追趕的時間段。對這類型的產業,我們怎樣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基本上分為三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跨國并購。既然跟發達國家有技術差距,有產業附加值的差距。那么我們能得到發達國家同一個產業當中企業的技術或者是產品,就可以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比如三一重工到德國并購一些企業,還有吉利汽車到瑞典。這是投資推動產業升級的一種方式。
還有就是到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現在發達國家經濟普遍不太好,如果到那里設立研發中心,當地的政府是很歡迎的,而且在當地很容易雇用到擁有技術的工程技術人員,還有企業的人員來研發。
再者是招商引資。這些國家的產業技術水平很高,附加值比我們高。中國現在每年出口貿易四萬多億美元,進口兩萬多億美元,去掉了原材料、石油等大宗商品,還有兩萬億美元都是附加值比我們高、技術比我們高的產品。
如果把這些產品招商引資到國內生產,那就變成了我們的產品。外國企業到中國來生產,馬上可以進入到全世界擴張最快的市場。工資成本會降低,進入中國市場,而且可以使用中國生產基地,實現雙贏。
第二種產業類型是當前已經比較前沿的產業領域。應該說中國有些產業的技術水平已經屬于世界最前沿,或者是跟世界前沿的差距非常小了。比如家電產業,技術已經在全世界比較好。這些產業,還想維持國際領先地位,就必須自己研發新技術、新產品。
但首先必須要有基礎科研的投入,需要國家支持,發達國家這么做,發展中國家也必須這樣做。還要不斷開拓國際市場,把你的產品賣出去。更好地開發當地市場,在當地設立一些生產基地,甚至設計一些文化融合措施。
第三類,我稱之為退出型產業。基本上包含兩種:一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現在隨著比較優勢的提升,應該要退出了;二是產能過剩的產業,這時候就要退出。
但絕大部分加工型的企業,應該轉到國外成本比較低的地方去。最近我常常講,對中國的加工業最好的轉移方式應該要到非洲。我們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當我們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上面出現了比較優勢,可以考慮轉移出去。非洲有50億人口,大量的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抱團,地方政府幫忙,到非洲一些地方是可行的。
其次,可以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投資。比如到巴基斯坦實施的460億美元投資計劃,包括鋼筋、水泥、電解鋁等等,可以把國內產品銷售到那些地方去。
第四類是彎道超車的產業,這類產業是以人力資本的投資為主,研發周期短。金融投資需求相對多,比如互聯網、手機移動通訊等。這種人力資本為主,研發周期比較短的產品,實際上就是彎道超車。這方面產品轉型升級,國內還有不少的優勢,我們人多,工程技術也多,這是第一個比較優勢。另外,我們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市場足夠大。而且,硬件制造能力很強。
第五類就是戰略產業,這跟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有差異,戰略性產業研發周期長。比如國防安全,飛機制造等都屬于研發周期特別長,十年、二十年才研發一個產品。對這類產業需要國家保護補貼,各個地方政府可以圍繞這些戰略型產業的發展給他配套。
擺脫中等收入陷阱
新常態下我們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也有不少產能過剩,但是轉型升級的機會很多,這些轉型升級都能提高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我們的優勢。
到國外收購,彎道超車,不管哪一種投資,都需要金融的支持。如果金融家能夠用手中的資金,沿著我上述講的五類型產業支持升級,那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目標應該可以實現。
我相信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2010年是4000億美元,翻一番是8000億美元,現在已經比2010年的時候上升了4%,如果再升7%—8%,2020年我們的人均GDP應該可以達到12615美元。按照國際指標,我們就變成了高收入國家。也就是說完成從低收入進入到中等收入的轉變,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而且到2020年,如果我們達到12600多美元,按照匯率計算,我們也將是全世界最大經濟體,最大經濟體會給我們金融發展提供最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