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霞
一直以來,數學教學總給人一種枯燥、刻板的印象。尤其是小學數學,認數、讀數、數的混合運算等等,在孩子們的眼里,總是“0—9”這幾個數字的組合、變換、計算,而這與他們直觀生動、充滿情趣的生活經歷相去甚遠,很難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一位長輩曾對我說起一件自己親歷的事:當年他在一個非常偏遠的山區教書,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時,他問學生7+8等于幾,學生們有的耷拉著腦袋,有的昂首仰望天花板,被叫起來回答的學生半天也說不出一個數來。這位長輩很困惑,下課后去問那個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7角加8角等于多少?出人意料的是,這學生想都沒想馬上說出了“一塊五”的答案。這個故事,讓我感觸頗多,回想自己的課堂,難道不是也曾遭遇過類似的尷尬嗎?
有次教學《條形統計圖》一課,考慮到學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直接引用了書本的例題:學校鼓號隊要購置鼓號服,按隊員身高的不同訂制大、中、小碼,下面是30名鼓號隊員的身高,請你完成統計表并說說各個碼數各需要訂多少套鼓號服?在學生進行統計的過程中,我雖然一再強調按順序才能做到不遺漏,可還是有幾個學生的統計數據出錯了。我當時想,可能是統計的數目太多,或者是學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判斷吧。現在回想起來,問題應該出在我的身上,是我在給孩子們數據時沒能讓他們經歷一個數據收集的過程。書本上這種信手拈來的數據,或許可以節省我們教學的時間,但結果是為統計而統計、為判斷而判斷,不能讓學生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更別提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了。
有了這次失敗的經歷,后來又上這節課時,我給學生布置了收集同學身高數據及商品價錢的任務。當時學生反應不一,有的說找不到數據,有的說沒辦法測量。我不予理會,還是把難題拋給了學生。為了完成這次任務,有的學生向家長求助,有的和同學一起到學校周邊去收集數據,這簡直就是一次像模像樣的數學實踐活動!同學們都親身經歷了這次數據收集的過程,而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結果:從生活中抽取數學問題,再把問題放到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進而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于是,在課堂上,我與學生聊起了下面這個話題。“同學們收集的數據都很準確,可是服裝廠的廠長說大家身高不同,如果每人一個標準制作校服,難度太大、成本太高。同學們能不能幫忙想出一個好辦法呢?”聽說要他們幫廠長解決問題,學生的勁頭上來了,開始主動與同桌交流。這是一個學生出于需求自發形成的合作場面!學生經過討論,認為可以像制作鼓號服那樣,將身高分段,每一段選用一種模型,這樣制作衣模就比較容易了。想出了辦法,學生就開始行動了:有與同學交流,收集、統計數據的,有將同伴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分段、制作統計圖的,就連平時不怎么發言的學生也參與到了活動中。最后我發現,每個學習小組做出來的統計圖都很完整,沒有出現任何紕漏。
讓數學回歸生活,使數學的價值得以凸顯。看似簡單的數據收集,卻關系到每個學生所要穿的校服是否合適,商家如何制作,買家如何挑選,哪里的商品比較實惠等內容。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識滲透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試卷上的分數,還有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數學應用能力的提升。
(責編 白聰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