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俊紅

摘 要:為更好地發揮農業科技對農業經濟的支撐作用,筆者對天津農業科技的現狀進行調研。研究發現,“十二五”初期,天津農業科技整體水平有了很大變化,如農業科技推廣成效明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等。未來天津農業科技應在創新能力、科技培訓、服務體系、人才建設等方面有所突破,進而推動天津農業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農業科技;科技培訓;科技服務;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F303.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6.028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supporting rol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ianji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hanged it was overall level in Tianjin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Twelfth"Five-Year-Plan". For example, ris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populariz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ults significantly.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be achieved breakthrough for promoting fas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future in Tianjin, such as innovation a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service system, talen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目前,中國正處在發展現代化農業、進一步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時期,農業正經歷著一場廣泛且深刻的變革,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科技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會更加突出。天津作為四大直轄市之一,農業科技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站在國際、國內的大背景下,當前必須抓住重點、找準方向,才能有所突破,搶占農業科技發展的前列,進而有效推動天津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
1 農業科技取得的成就
1.1 農業科技貢獻率居全國前列
農業科技貢獻率在國際上也被稱為全要素生產率,主要指農業技術進步率在農業總產出增長率中占有的份額,它反映了農業科技進步的水平及潛力。農業科技貢獻率的測算非常有助于分析某一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也有助于研究各個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進而為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天津農村經濟與區劃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測算顯示,天津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2009年已達到60.4%(同期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3.5%),提前一年達到并且超過了天津農業和農村“十一五”規劃中設定的2010年末60%的目標。借助歷史數據統計分析,從“六五”到“十一五”時期,天津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一直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并且平均每年近乎以1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圖1)。尤其是進入“十一五”規劃以來,伴隨著天津市科教興農力度的加大,科技進一步推進了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以及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有效推動了現代農業的良性發展。
2013年,天津市農業綜合機械化作業率達到83%,比2012年提高2個百分點;小麥機播率和機收率均接近100%;玉米耕種機械化率超過90%,機械收割率達到82%,比2012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水稻機插水平達到80.4%,比2012年提高10個百分點,機收水平達到了86.7%,比2012年提高6個百分點。
1.2 農業科技成果豐碩,推廣成效顯著
進入“十二五”以來,天津農業科技成果豐碩,尤其在黃瓜、奶牛、生豬育種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在全國領先的科技成果。僅2013年,天津市就實施了168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項目,其中重點推廣轉化的新品種達30個、新技術30項。有10項科技成果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獎勵,20項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獎。如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育成津研、津優系列等42個黃瓜配套品種,其成果轉化率達到100%。品種有極強的地域和周期適應性,成為國內黃瓜生產的主栽品種。科潤的科研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各類獎項。目前,天津黃瓜種子在全國的占有率已經超過80%,它的“津優”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我國科技特派員制度是2002年經科技部推動開展的,目的是根據農民的需求及科技人員的專長,把科技知識和實踐技能融合為一體,深入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大力推廣科技成果,廣泛普及科技知識,努力發展農村經濟,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天津市于2004年在薊縣進行試點,截至2014年初,天津市農業科技特派員人數達到1 371名,已經建成2個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和3個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十二五”末期,在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完善上將有更多有效的舉措。
1.3 農業信息網絡較發達
天津農技推廣網、津沽農業網、天津農業信息網等專業農業信息服務網站已較為完善,為對應區域及群體提供了較為全面的網絡服務。同時,建成了市-區-鄉-村的多級信息網絡服務體系,并借此為廣大農民提供了遠程教育。另外,農業專家決策系統、市場交易信息系統等提供了較為權威的指導、培訓和較為成熟的交易平臺。面向所有區縣開通的“12316”農業服務熱線,目前全部具備電話語音功能。農業110科技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天津農科院創建的短信服務平臺有效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銜接問題。
2012年濱海新區建成年數字農業信息系統,實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森林資源、林業有害生物和野生動物的遠程監控管理,成為國內首套數字化農業信息綜合系統,對各種農業資源及生產活動的數據和空間實體數據進行管理,實現農業監管的數字化、網絡化和自動化。
2013年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成效突出,建成國內首家省級農業物聯網平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4 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
2012年天津市啟動實施了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截至2013年6月底,天津市已建成高效設施農業4萬hm2。通過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在良種培育引進、特色農業開發、實用技術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共實施了161個項目,重點推廣了航育二號芹菜、津優46號黃瓜等20個新品種。建立了16個集約化育苗示范點,使天津市優質種苗覆蓋率達到15%。培育出沙窩蘿卜、臺頭西瓜、翠屏湖櫻桃、七里海河蟹、岔房子山藥等5個精品農產品。特別是工廠化種植的水培蔬菜技術提供的優質安全的無公害蔬菜,目前已在西青、北辰、武清等區縣逐步推廣栽種。
2 天津農業科技未來發展戰略重點
2.1 大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當前,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處于世界科研前沿的領域還較少,飼料添加劑、綠色農業投入品、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研發略顯不足。在這種背景下,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開創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著眼于發展趨勢,大力提升其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安全、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再有就是充分發揮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引領作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在當今形勢下,只有具備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能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才能在農業發展領域有自主權,最終提升農業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2.2 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科學素質
2013年,天津農村勞動力中,每百個勞動力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為11.5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61.75人,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9.03人。雖然文化程度同比有所提高,但是伴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農民流向城市及非農產業,農業勞動者的素質呈現出一種層次性的下降態勢。故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農民的農業技術培訓,從整體上提高當代農民的綜合科學素質。大量實踐證明,要加快農業科技發展的步伐,必須依賴于廣大農民科技素質的提升。故此,未來天津在這方面必須進一步提高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的培訓深度和廣度,努力提高廣大農民對先進科技成果的應用能力。
2.3 加強農業科研基地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作為科研工作的平臺,農業科研基地的建設必須予以重視。天津在現有農業科研基地的基礎上,需要注重新興和交叉學科領域的科研基地建設。尤其在黃瓜育種和種豬繁殖等優勢方面增加一些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及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時加快資源共享平臺、基層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和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建設。
天津農業科技人才仍然短缺。2013年,天津農業技術人員為3 124人,農村平均一萬人擁有的科技人員數僅為2人,這種水平不僅落后于發達國家,甚至達不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水平。科研人才的數量不足,必將阻礙農業科技整體水平的提升;而高級農業科技人才的不足將導致尖端農業技術研究難有突破;基層科技人員隊伍的薄弱,則導致農業技術推廣應用能力有限。因此,必須做好農業領域人才引進及培養工作,加強農村實用科技人才的培養,繼續深入實施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工程。
2.4 進一步增加政府財政投入
目前,發達國家農業科研投資強度(農業科研經費占同期農業GDP的平均水平)已達到3.29%,甚至發展中國家的這一指標也達到了1.04%,而我國的農業科研投資強度處于不足1%的水平。2011年天津的整體科研投資強度才達到2.63%,針對農業領域的極有限,因此投入不足問題十分嚴重,進而嚴重制約農業科技的有效發展。2006—2020年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到2020年,整個社會的研究開發投入將占到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2.5%以上。天津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需要注意2點:其一,進一步確認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體地位;其二,必須堅持農業科技的投入強度一定要高于全社會科技投入的強度,農業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必須要高于天津財政科技投入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
2.5 加強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完善程度將直接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針對天津的具體情況,需要強化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實施力度,進一步實施星火計劃,推進星火產業帶和技術密集區發展。第二,進一步大范圍推動農業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鼓勵并引導科技特派員引領農民創辦或協辦科技型企業及合作組織。在實施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的基礎上,建立以農業科技龍頭企業為中心,以農民專業組織為依托,把科技特派員作為橋梁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第三,深入推進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農技推廣和農業專家大院的現代科技服務模式,從而形成社會化、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2.6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美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為70%左右,表現為科研、教育和推廣的良好結合,其經驗之一就是運用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形式推行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模式。就天津的情況而言,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來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不能缺少有力的法律、法規來規范農技創新、推廣和培訓等各環節。第一,在國家層面應盡快制定《農業投入法》,依法推行政府主導、社會多方力量參與的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和監管機制;第二,根據《科技進步法》,針對天津具體情況制訂與農業科技相關的地方配套法規,通過法規來界定相關部門及人員的職責,強化農業科技活動的全程管理;第三,參照《農業技術推廣法》來制訂天津地方農業技術推廣規范,針對當前農技推廣機構的管理體制不順、法律責任不明和職能定位不清等問題制訂相應法規。
參考文獻:
[1] 天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3天津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2] 陳麗娜,孫國興,劉會想.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支撐天津都市現代農業發展[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2):35-37.
[3] 毛科軍,李小剛,官宏義,等.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建設 提升天津農業信息化水平[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9):1-5.
[4] 陸建中.新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和重大命題分析[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16(6):1-6.
[5] 張巧利,楊霞.科技支撐天津市設施農業發展的路徑探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1):82-84.
[6] 張云君.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跟上時代步伐[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6):51-53.
[7] 白和盛,蘇建坤,楊建春.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與培育[J].2013,19(9):74-77.
[8] 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J].農村工作通訊,2015(1):9.
[9] 陳萌山.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提升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J].農業經濟問題,2014(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