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文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的一座古城。1402年,來自蘇門答臘的拜里米蘇拉王子以馬六甲城為首都,建立了強大的馬六甲王朝。中國古書上把它譯作“滿刺加”,其領土包括了大半個馬來西亞半島,柔佛海峽以南的淡馬溪(新加坡)也在其內。該王朝經歷了八代蘇丹的統治,到1511年被東擴的葡萄牙入攻占,后來又相繼飽受荷、英、日等殖民統治的蹂躪。
如今的馬六甲市位于馬來半島南部的西海岸,它面對馬六甲海峽,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咽喉處,是來往船只的必經之地。明初,我國就和“滿刺加”保持著友好關系,永樂帝曾派大臣尹慶造訪該國,受到了高規格的禮遇。
舉世聞名的鄭和下西洋,每次都必訪馬六甲。國王隆重迎接中國的友好使者,大力支持鄭和遠航,不僅提供物資援助,還允許明朝建立官廠(倉庫),存放貨物。那官廠規模宏大無比,實際上起到了轉運站的作用。鄭和船隊每次到達“滿剌加”,不僅要在此地休整隊伍,補給物資,還常常把船隊分劃成若干個支隊,分頭去附近國家訪問、貿易。去各國的船只完成任務之后,還要回到馬六甲聚齊,等候5月中旬西南信風的光臨,集中返回祖國。
鄭和下西洋的二十多年間,馬六甲王朝曾經有三個國王和26批次使臣先后訪問了中國。明朝每次都饋贈重禮,以貴賓款待之。公元1460年,永樂大帝還將漢麗寶公主嫁給馬六甲第六代蘇丹曼蘇爾沙。馬六甲古城至今還保存著漢麗寶公主井和與三寶太監鄭和密切相關的三寶山、三寶井和三寶廟等古跡。
清晨,我們的旅游大巴開到了馬六甲老城中心,三寶山(亦稱中國山)的腳下。這座山目測不過幾十米,平緩的兩個山丘沿著坡逶迤而下,綿延到路邊。早在1409年,鄭和第一次遠航時,曾在山上扎過大營;曼蘇爾沙蘇丹也曾在山上建過富麗堂皇的宮殿,供漢麗寶公主和她的五百多名侍從居住。1641年荷蘭人攻下馬六甲之后,將這座山改成了基地。山上山下的宮殿、營寨經過了幾百年歷史的滌蕩,早已蹤跡全無。近代,一位叫李偉慶的中國船商買下了這座山,并劃定26畝地作為墓園。如今,這里大約有12500座中國人的墳墓,最古的可以追溯到明代,于是此處成了埋葬中國人最多的海外陵園。
三寶廟是座道教廟宇,面積不大,有三重院落。外院空空,只是在大門口上懸著“寶山亭”三個大字。進第二道門,前邊有一座三開間的殿堂。三間分而不隔,供奉著三位民間大仙。此廟不收門票,平日香火不斷,燒香祈福的自然多為華人。
這座院落的精彩部分在二道門兩側的角落。左邊角里面有一眼大井,直徑二米有余,井蓋被緊緊封死,它就是著名的漢麗寶公主井。這井是曼蘇爾沙于1459年為迎娶中國公主開鑿的。傳說喝了這口井水的人,無論遠行千里萬里,最終總會回到家鄉。1677年荷蘭人曾懷疑有人往井中投毒,封死了這口井。但如今它的靈氣猶在,當地人有什么疑難,都會來到井邊許愿。就這樣,“公主井”變成了馬六甲人的許愿池。
院內右邊角的旮旯里,露天戳著一尊僅有1.5米左右的黑色石雕像,基座約高60厘米,石像高不及1米,其顏面端莊,寬袍、大帶、廣袖,身著披肩,手按寶刀——此公便是涉滄溟十萬余里,為朝廷造訪了三十多個國家的三寶太監鄭和。
仔細察看石雕的基座,發現竟是一個技法平平的當代作品。經過詢問才得知,三寶廟中原來確有一座鄭和雕像,后來被人盜走。這里擺著的是個充數的替代品。
導游告訴我,廟的后院還有一口不大的井,是當年鄭和率人開鑿的。我只身走進了略顯荒涼的第三道院,見一口再普通不過的水井孤零零地立在院中,井上扣著一個圓錐形的井蓋。傳說此井泉水頗旺,常年冒著氣泡,由于井上加了鎖也就無緣近觀了。作為當今馬六甲唯一可信的鄭和時代的遺存,這口不顯眼卻大名鼎鼎的三寶井居然凄涼地躺在遠離游人視線的角落里,如果不遇上愛刨根問底的人,它的廬山真面就難為人所知了。
離開三寶山,我們登上大巴朝馬六甲港駛去。海風習習,波浪滔滔,望著繁忙的港口,我的思緒又飛向了明朝永樂年間。單說鄭和第一次出海,船隊共27800人,攜1500噸大船62艘,這是何等龐大的遠洋之師啊!此時的西洋人還認為大海是個“無底洞”,正在望洋興嘆呢!
又過了81年,意大利的哥倫布才發現了美洲大陸;再往后推37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圓了繞行地球一周的夢。哥倫布船隊只有3只不過100噸的船和90名水手。麥哲倫船隊有60噸到130噸的船5只,載水手256人。等他的船歸航,僅剩下一條船和18名水手。其余的人,包括麥哲倫,個個葬身魚腹。從科技水平、造船技術和航海業績看,中國無疑是600年前世界上最發達的海洋大國。
鄭和下西洋當然是為永樂大帝的政治理想服務的。朱棣所追求的是把天下各國統統納入天朝的禮制體系中,使“威德遐被,四方賓服”。為了促進這崇高理想的實現,大明對海外諸夷采取了少取多予,“厚往薄來”的政策。船隊每到一個國家,都要贈送大量的財寶、絲綢、瓷器……從不掠奪別國的財富,從不侵占別國的領土,顯示了中華大國的泱泱風范。再看后來興起的西方列強,他們憑著堅船利炮,到處燒殺搶掠,坑蒙拐騙,瘋狂地推行殖民主義,瓜分了地球上所有可以劫掠的土地。“鄭之隊”與他們相比:一個文明,另一個野蠻;一個是友善使者,另一個則是江洋大盜,兩者涇渭分明、清濁立見。
令人扼腕的是永樂的“開放”政策沒有持續多久,便被一紙“禁海令”絞殺,開始長期的閉關鎖國,到了清末甚至淪落成西方列強競相宰割的魚肉。歷史翻過了600多年,如今,站立在全世界面前的是一個制造業世界第二、出口總額世界第一的強大中國。而馬六甲于今日之中國,依舊是通往世界經濟生命線上的咽喉,國外大量的石油、原材料,中國大批大批的制成品仍然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運進運出。
近幾年來,印度洋海面并不平靜,有海盜的肆意和猖獗,也有大國炫耀武力的喧囂,使得每一個懷有憂患意識的國人無不注視著海峽以外的風云變幻,潮起潮落。
“好想去馬六甲看看。”不少中國游客之所以這么想,一半是出于懷古之幽思,另一半是出于對時局的關注。
寫到這里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花絮。2002年,有位叫孟席斯的英國退役軍官,他經過苦心孤詣的研究,寫出了一本名為《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的書。在這本書中,他向世人宣布,是中國人鄭和率先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偉業。“鄭之隊”到了南美洲、大洋洲,而且穿越了加勒比海。
記得有一位澳洲女導游也曾介紹說,鄭和登上澳大利亞海岸要比庫克船長早好幾百年。她的信息可能是來自孟席斯的那本書。但是國際上有許多權威專家并不認同孟氏的觀點,因此,中國人是不是發現了澳洲,還需要我們心平氣和地等上若干年,直到這場學術之爭有了眉目,再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