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渝川

近日,江蘇各地針對“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積極“亮劍”,一批庸懶散拖的干部受到誡勉談話、責令辭職、降職、免職等嚴厲問責。新華網也曾發文指出,今年一些地方干部隊伍存在典型的“四大不為”:“拖”字當頭、“轉”嫁權責、“踢”來踢去、“不”干最好。本該推進的項目延誤,本該完成的計劃擱淺,本該達到的標準降低。
“為官不為”之風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長期存在,與部分官員對待工作習以為常的懈怠松散態度密不可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辦好領導交辦的事,應對輿論關注的事,只求無過,至于其他的,不急、不緩、不上心——這是一些干部的“為官哲學”,認為可以避免犯錯,在提任時以不犯錯或犯錯最少脫穎而出。
習慣于拖延、推諉,還可歸結到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會議上警告指出的“本領恐慌”。產業轉型升級,涉及大量新的產業、項目審核;去年以來國家又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措施,執行這些措施,既意味著需要吃準政策,有較好的把握能力。如果不具備新型產業、貿易、技術、金融、互聯網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無法確切地理解國家政策,又不肯花費時間來“補課”,當然會對政策把握感到心中無數,就會通過拖延和推諉來規避責任風險。
4月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嚴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運轉流程繁冗、拖沓,使得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政策被“幾個處長”卡住。究其原因,這與一些官員“掌權”心態、“用權”觀念根深蒂固、放權和服務意識薄弱有關。如此心態下,一些官員會對簡政放權改革表現出較強的抵觸心理,表現出來也就是,不管上級、媒體、民眾怎么說,一些官員依然故我,怕出事,少惹事,中庸處之,缺乏應有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為官不為”現象有別于過去某些地方和部門突出的“吃拿卡要”,但其危害性不容忽視,臉好看,門好進,但就是不辦事。這不僅讓企業和民眾付出更高的辦事成本,而且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使得新一屆政府反腐敗建設和簡政放權改革并行的成效大打折扣。
可以想見,要整治“為官不為”現象,必須要加大懲處力度,更需要通過建章立制和持續不懈的排查治理,清除滋生懈怠松散風氣、掌權用權傲慢心態的土壤。進一步講,就是要優化現有的干部考核方式和機制,鼓勵干部在法律框架內勇于擔當,敢于創新,積極作為,在干部考核中應將不犯錯、犯錯少但干事少的干部淘汰出局,從選人用人導向上激勵干部銳意進取。只有外部法律制度的約束和內部干部任用導向的激勵雙管齊下,才能切實鏟除“為官不為”的土壤,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氛圍和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