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峰 陳波


經過多年努力,我省職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總體水平已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但執法檢查過程中發現,社會認可度低、辦學資源不足、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是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掣肘,需社會各方合力破解。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計劃,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張德江委員長擔任組長的執法檢查組,自2015年3月起,對全國8個省(區、市)進行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
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托,4月8日至13日,由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夏寶龍任組長,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茅臨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姒健敏任副組長的執法檢查組,赴我省杭州、湖州、麗水等地,對職業教育法在浙江的實施情況進行實地檢查,其他設區的市開展自查。
職業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居全國第一方陣
坐落于南太湖畔的浙江省湖州市藝術與設計學校,是首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13年被教育部確定為第三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學校占地312畝,擁有服裝實訓工廠、美容美發和形象設計工作室等技能訓練場所135個。
2015年4月8日上午10點,當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一行來到服裝實訓工廠時,學生正在認真地進行踩線、熨燙等操作練習。該校負責人告訴執法檢查組,自2001年組建以來,學校已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2萬余人,畢業生就業率每年保持在98%以上,專業對口率達到了83%以上。
湖州市藝術與設計學校僅僅是我省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我省職業教育的規模和實力都有了顯著提升。全省現有職業院校424所,其中高職高專49所,中職學校304所,技工學校71所,在校生達103.29萬人。
2010年至2014年,全省職業教育總投入分別為142.7億元、149.6億元、175.9億元、189.9億元、201.4億元。高職院校校均固定資產、建筑面積及實訓基地面積、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等指標都處于全國前列。
緊貼市場需求,堅持改革提升,突出內涵建設,我省各地職業教育水平和質量正不斷提高,涌現出各具地方特色的職業教育品牌。
在湖州,正深入實踐的中職現代學徒制試點,“企業點贊、學校叫好、家長認同”,相關資料被編入教育部職成司編印的《現代學徒制地方案例匯編》和《現代學徒制新聞案例匯編》。2015年4月,該市還作為唯一地市代表,參加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遴選會議。
在麗水,遂昌職業中專電子商務專業對接生態精品農業,縉云工藝美術學校商品油畫、婚紗攝影、網店美工專業對接文化創意產業等,職教助推產業發展的效益正逐步顯現。
在舟山,全市18所中職(技工)學校整合到7所,設置了船舶修造、航運駕輪、機電制造、港口物流、文化旅游等5大類專業群。目前全市中職學校涉海類專業在校生比例達到87.7%,93%的畢業生直接服務舟山地方經濟,職業教育對舟山群島新區主導產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職業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已位居全國第一方陣。”2015年4月14日下午,省政府鄭繼偉副省長向執法檢查組作“關于貫徹實施職業教育法情況匯報”時如是說。
哪些問題成為發展中的瓶頸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統籌經濟、社會建設,加快轉型發展、創新驅動的重要保障。但執法檢查組和各地人大自查時發現,與經濟社會發展相比,仍有一些問題制約著我省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首先是百姓對職業教育的認同度還不夠高。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在對本行政區域內職業教育法的實施情況進行自查后指出,“現實中,社會上普遍存在重普教、輕職教現象,這從現行的成才觀念、招生制度、學歷層次、待遇享受、政府投入來看,均能得到印證。”
比如,目前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成才觀念和標準的成才路徑仍是“初中—高中—大學”,而職業院校僅僅是普高和本科“落選”后的“備選項目”。杭州市對初二學生家長的調查問卷(536份)顯示,有67.9%的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就讀中職學校。在中考、高考招生時,職業院校的招生批次也往往被排在最后,只能錄取成績較差的學生。
舟山市人大常委會在檢查中也發現,多數學生和家長認為職業教育“低人一等,不愿上;上升通道窄,不想上;性價比不高,不值得上”。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支撐。“感謝校企合作,讓我能進入大型酒店工作,不僅學到一技之長,更能很快適應從學生到學徒到員工的轉變。”4月8日下午在湖州市舉行的執法檢查座談會上,作為浙江信息工程學校2013年中職烹飪學徒制畢業生,潘敏滿懷深情地說。如今的她已經是浙北大酒店餐飲部的業務骨干。
浙江大東吳汽車電機有限公司2013年開始與浙江信息工程學校合作,學校已為公司輸送了40多位技術性人才。公司總經理助理郎靜表示,校企合作讓學生、家長、學校、企業“四方共贏”。
然而,執法檢查發現,當前校企合作并不樂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剃頭挑子一頭熱”:學校熱,企業冷。原因或許在于,職業教育法對企業參與辦學或校企合作中,責任和權利沒有明確,國家有關規定中企業接納學生實習等可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實際上得不到有效執行。
目前,我省一些地方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也比較薄弱。以紹興市為例,該市職業教育教師數量不足,師生比只有1∶19.4,達不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廳規定的師生比1∶16的要求。
在湖州市舉行的座談會上,湖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周家健表示,將“能工巧匠”從企業引進職業院校仍存障礙。“學校招考事業編制教師,一般需要本科以上文憑,而‘能工巧匠’往往學歷低,報名的門檻都夠不上。”
舟山市人大常委會在執法檢查報告中也指出,“師資隊伍建設難”,3個矛盾比較突出:職業教育對優秀師資力量的迫切需求和骨干教師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之間的矛盾;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相對落后、教師編制固定與專業創設、師資配備與時俱進、動態調整之間的矛盾;職教院校社會培訓規模不斷擴大、教師教學任務不斷加重與現行績效考核工資政策之間的矛盾。
雖然職業教育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用于舉辦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財政性經費應當逐步增長。”但由于沒有明確經費的具體來源,導致我省各地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方面參差不齊。
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在執法檢查中就發現,職業教育投入除市本級外,縣(市、區)沒有達到國家提出的“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準和地方教育附加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國家規定企業要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足額提取教育經費,用于企業職工特別是一線工人的技能培訓,但由于種種原因,這條規定未能得到有效執行。
此外,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也有待增強。執法檢查中發現,一些地方職業院校布局與專業設置不盡合理,學院辦學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業轉型升級不相匹配,導致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
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可行路徑
“當前我省經濟發展已進入提質增效的重要時期,全面提升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把‘人口紅利’變為‘人才紅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是根本出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正當其時,迫在眉睫。”4月9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執法檢查組組長夏寶龍在麗水舉行的座談會上旗幟鮮明地指出。
加強職業教育,首先在轉變觀念。在4月14日舉行的全省貫徹實施職業教育法情況匯報會上,舟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鐘達建議,要轉變觀念,克服短視,像抓基礎教育一樣抓職業教育。
“要謀求浙江經濟在新常態下的新發展,就要轉變以往職業教育培養簡單勞動力、解決就業問題這種低層次的短視,要站在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的高度重新審視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把員工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素質提升作為企業提高生產力和創造力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重視、來落實。”鐘達說。
麗水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國安建議,要優化專業設置。“要改變區域內專業小而散的現狀,強化整合。學校應根據自身性質、特點和發展方向,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避免不良競爭。”
支持職業教育的多元投入漸成共識。職業教育法和國家有關規定都要求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但現行的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和職業教育高投入的辦學特點,使得社會資本對于舉辦職業教育望而卻步。同時,在推進與中西部地區合作辦學過程中,“一刀切”的免學費政策也使東部地區地方政府的公共財政背上不少負擔。
為此,嘉興市人大常委會在檢查報告中建議,“應按區域及經濟發展情況,調整相關政策,實行差別化要求,因地制宜地實行免學費政策,減輕職校負擔,為社會資本參與興辦職業教育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湖州市人大常委會在報告中也提出,要發揮好行業企業的主體作用,真正落實民辦與公辦職業院校的同等法律地位,吸引更多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促進政府辦學、企業辦學和社會辦學共同發展。
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在執法檢查報告中指出,加大職業教育法的執法力度,是推動職業教育法順利實施的有力保障。要改變目前無證上崗和缺乏就業準入標準的狀況,嚴肅查處各類用人單位在執行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方面的違法行為,特別是對從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殊工種的勞動者,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現行的職業教育法已施行近20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教育出現了新的變化和態勢,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
在向省人大常委會提交的檢查報告中,杭州市人大常委會等呼吁,要按照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盡快啟動職業教育法的修訂工作。
要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的基本法律制度:明確職業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法律適用范圍;科學界定政府、企業、學校和其他社會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事權邊界;減少倡導性規定,增加強制性規定;明確職業教育法的執法主體;增設法律責任,增強法律的剛性;明確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變職業教育多頭辦學的現狀,由教育部門牽頭抓總。
要加強職業教育法的配套制度建設,推動職業教育法的順利實施:地方層面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按照“省統籌、市優化、縣集中”的思路推進職業教育資源整合;企業層面完善校企合作的扶持政策,通過補貼、減稅、獎勵等政策來激發企業興辦和支持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學校層面主動對接市場,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擴大職業教育的服務對象,努力實現職業教育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