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2013年5月初,新耀公司承包了某大樓雨棚改造工程,并將該工程轉包給了張某施工。同年6月,張某和新耀公司簽訂了一份內部目標責任合同,約定大樓雨棚改造工程由張某負責,張某在施工過程中發生的一切安全事故,由張某承擔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
張某作為實際施工人完成了大樓雨棚改造工程。但在施工過程中,張某雇用的工人齊某因工作不慎,從工地腳手架上掉下來,經醫院搶救無效后死亡。事發后,新耀公司就死者齊某的賠償事宜多次和張某聯系,并告知相關處理情況,但張某一直躲避。之后,新耀公司全部支付了齊某治療期間的醫藥費,并與其家屬就死亡賠償事宜達成了協議,支付了70余萬元賠償款。
新耀公司認為,齊某是張某雇用的工人,張某對事故發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并且雙方已經有協議約定,因此,張某應當共同承擔齊某的醫藥費和死亡賠償金。為此,新耀公司起訴至法院,向張某追償已經支付的賠償款和醫藥費。一審法院經審理后,支持了新耀公司的訴訟請求,判決張某支付新耀公司40萬元。
建筑施工領域的轉包分包現象比較普遍,工人發生傷亡后往往涉及工傷賠償、侵權損害等法律關系,其中又關系到勞資關系、勞務派遣等領域,導致責任的認定和最終賠償款的承擔比較復雜,更易在工人發生工傷后出現“扯皮”和糾紛。
從工傷法律關系角度,本案實際施工人張某施工的工程是由新耀公司轉包的,張某作為自然人無用工主體資格,對于張某招用的且在施工過程中因工傷亡的齊某,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應該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即新耀公司承擔工傷保險責任。這在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中是明確的,也沒有爭議。
但是,在承包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之后,是否有權利向實際施工人追償?由于之前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明確的規定,各地在認識和實踐中并不統一。有的法院依據《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是依據實際施工人和轉包人簽訂的合同(該合同按照法律規定無效的,但有的法院認為有關責任承擔和糾紛處理的條款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仍然有效),判決實際施工人應當承擔責任。也有的法院以沒有法律依據為由,駁回轉包人向實際施工人追償的訴訟請求。應該說,這種司法實踐中的不統一,給當事人造成了困惑,也不利于勞資雙方合法權益的保護。
為此,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8月公布了《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對這一問題作了明確回應。其第3條規定,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后,有權向相關組織、單位和個人追償。
由此,對用工單位承擔工傷賠償責任后行使追償權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有利于堵住非法用工者逃避法律責任的漏洞。根據上述司法解釋規定,本案新耀公司作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在承擔賠償責任向死者家屬進行賠償之后,依法有權向張某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