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關于修改立法法的決定,因明確“稅率法定”,收獲了代表的“點贊”和輿論的激贊。
國家稅收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在本次人代會上,圍繞“稅率”二字的增刪,從國家最高議事殿堂至民間輿論場,代表、專家、社會各界經歷“激戰”。從被刪減到再回歸,“稅率法定”終究“起死回生”,這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動寫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涉及民眾切身利益問題上,民意正在不斷“加碼”,“倒逼”人大積極作為。
客觀而言,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的人大工作,“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有些法律法規的制定,部門利益化問題突出,不能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的愿望。監督工作也常常點到為止,不愿頂真碰硬,尤其是在面對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突發事件時,人大本應有所作為“不負眾望”,結果卻屢屢“不孚眾望”。
人大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人們對人大的角色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對國家權力機關職能作用的發揮有了更高的期待。人大工作不是“二線”,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一線”,甚至是“火線”。人們希冀,在建設法治國家、實現現代社會治理中,人大能發揮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開始通過各種渠道“發聲”,對人大工作品頭論足。這樣的語境下,人大工作如果依舊“老方一帖”,關起門來“自彈自唱”;仍是“慢半拍”,對屬于自身法定職權范圍內的事項缺少擔當,“被動”行權,結果將難逃民意的詰難。
與其坐等倒逼,不如主動出擊。從實踐中,我們欣喜地看到,近些年來,人大工作正從被動應付、“做做樣子”向主動出擊、“做出樣子”轉向。立法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正從理念走入現實;人大監督正在從擺設的“花瓶”,向敢于較真、碰硬的“利器”轉型;代表工作也從“偶露崢嶸”向“常態化履職”轉變。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近日,針對群眾和媒體反映,在“五水共治”中一些摘帽的河道“黑臭反彈”,省人大常委會迅速行動,召開專題視頻會議,在全省部署開展“人大代表監督已治理的河”主題活動。該出手時就出手。省人大對民眾關心的水質問題按下監督“快捷鍵”,正是主動回應民意,敢于有效作為的生動案例,必將引起各地人大、人大代表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
新常態孕育新機遇。人代會的結束,意味著今年人大立法、監督、代表等各項工作開啟了“引擎”。人們期待,各級人大自覺適應新轉變、迎接新常態、應對新情況,通過各種“自我加壓”的方式,“倒逼”出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倒逼”出人大擔當、碰硬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