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新常態“元年”的中國經濟增速以7.4%的近年低點收官。《政府工作報告》將2015年增長預期設定為7%左右,GDP增速將進一步放緩。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引發各界關注。
新常態下,如何既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又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行穩致遠?代表們展開了熱烈討論。
加快推進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春節期間,一個馬桶蓋引發了全民熱議,也戳中了中國制造業的痛點。國人為何千萬里追逐海外市場?
“首先是買好東西難。現在不是不敢消費,而是想消費,卻苦于買不到合適的產品。其次是買好東西貴。隨著要素資源的緊缺,各類成本都在不斷上升,這導致了產品貴。”在3月6日浙江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華之毅時尚集團總裁張華明如此解釋。
在他看來,國人的海外消費熱,在給“中國制造”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增強了發展民族品牌的信心,因為這至少說明國內依然有著龐大的內需市場。
張華明說,加速“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對企業而言,在于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提供貼近人心的服務。他建議,要引導企業由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品牌延伸,促進制造業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
“升級的關鍵,是與時尚建立關聯,與文化藝術建立關聯,考慮與文化藝術和當地人文的關系,與優質生活的關系。做產業,最終是為了創造美好生活。”張華明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在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慶后看來,“中國制造”轉型升級,要瞄準歐洲發達國家吸引人才技術。“目前歐洲很多國家經濟不景氣,大量中小企業急需市場與資金,而這些企業中有不少都掌握著先進技術,亦有不少高端專業人才。”因此,他建議政府要組織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與歐洲發達國家的企業加強聯系。
“可以去收購一些真正有產品、有技術的中小企業,把這些技術與人才引進來。引進的技術應當是國內沒有的、在國外亦比較成熟的,引進的人才應該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端人才。”宗慶后說,通過人才與技術的引進,提高我國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提升國內相關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美譽度。
近年來,江南閥門有限公司經過積極轉型,制造了我國首臺套“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汽輪發電機組再熱閥組”,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然而,國內核電行業卻因為“國內沒業績,怕承擔使用失敗責任”,2014年竟沒有一家國內公司采用。
“創造首臺套難,推廣首臺套更難。為加快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亟需國家在首臺套方面提供更多支持政策。”全國人大代表、江南控股集團總工程師黃作興呼吁。
黃作興建議,經認定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企業,國家應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地方也要配套,且提高支持額度;首臺套產品凡經國家權威部門鑒定,應制訂首臺套試行免責制度,在試用的3個年限內,國家承擔失敗風險。
打造“互聯網+”新引擎
浙江是率先將發展信息經濟作為一大戰略提出的省份。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這讓浙江代表團的代表備受鼓舞。
“傳統制造業相當于自行車,如果進行信息化改造,就能升級成汽車,行駛的道路、動力完全不一樣,前進的速度也天差地別。”全國人大代表、華峰集團董事局主席尤小平認為。
“優勢擋不過趨勢,誰不擁抱互聯網大數據時代,誰就會有風險。”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物產集團董事長王挺革認為,信息經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也改變了很多企業的生產模式。
“過去是把產品的生產加工放在第一位,但在大數據時代,應該把大數據加工放在首位。這些數據,就是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通過數據分析,來改變制造的質量與數量、設計與生產等等,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群體,滿足市場需求。這是信息經濟對于經濟轉型升級的一種改變。”王挺革說。
“在未來,企業將會無‘數不生、無網不勝。”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康恩貝集團董事長胡季強認為,政府應該鼓勵企業制訂全面信息化和互聯網化規劃,切實加大這方面的投入。“要將企業信息化、互聯網化的軟硬件投入作為企業科技經費投入,允許加計扣除;允許各類互聯網化傳統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符合條件的享受所得稅率優惠,優先支持互聯網化傳統企業融資。”
“互聯網對于傳統企業來說,是把雙刃劍,有好處,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我們要正視它。”全國人大代表、森馬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光和表示。
他舉例說,2014年,森馬一新款襯衫在網上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一天賣出7萬件,這在實體店是很難想象的。“雖然森馬目前線上的銷售額比例很小,但是互聯網交易的潛力非常大。”
邱光和坦言,在發展電商業務的過程中,他們也遭遇了不少問題。“目前我們在網上正規授權的網店只有10家,但是,未經授權的賣家,有4000多家。2014年的‘雙十一,正規渠道的銷售是1.99億元,但是網上平臺披露的銷售總額是3個億。這多出的1個億,是別人對我們品牌的侵權、假冒和仿制。”
邱光和建議,要盡快制定和完善針對電商平臺的法律法規,在線上商品和服務的授權準入、流通交易、售后監管、安全保障等方面制定更加具體、更加精確、更有懲罰性的措施。
邱光和說,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監督力度,通過加大對網絡平臺管理不作為的處罰力度,督促網絡平臺自我完善、自我優化。要加大對網絡制假、售假行為的打擊力度,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技術方式,實施動態打假、跟蹤打假,確保市場主體不敢假、不愿假、不能假。
以政府權力減法換市場活力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