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如

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大通鋪”,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為了打好這場攻堅戰,自治區教育廳于5月14日召開全區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大通鋪”攻堅電視電話會議。
會議在南寧設主會場,各縣(市、區)設分會場。教育廳相關業務處室負責人,全區各市教育局局長和基教科科長參加主會場會議;各縣(市、區)教育局局長、分管副局長以及相關股室負責人、學校校長代表參加分會場會議。自治區高校工委書記、教育廳廳長秦斌作工作部署,自治區高校工委副書記秦敬德主持會議。
會上,自治區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編制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5部門聯合印發了《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大通鋪”攻堅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從2015年起,要用6年時間,即到2020年,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實現全區所有義務教育學校班額達到國家標準(小學45人以內、初中50人以內);全面消除寄宿制學校“大通鋪”,實現所有寄宿學生每人1個床位。據介紹,目前,全區共缺學生宿舍388萬平方米,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超標學生達66.5萬人,占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10.6%。為解決這一突出問題,《方案》列出了各年份消除“大班額”“大通鋪”的具體工作目標(詳見文末“時間表”)。
秦斌在講話中強調,各地要按照《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打贏這場攻堅戰。為此,他提出了“加減乘除”4種“戰法”。
“加”即加快標準化建設,有效增“加”教育資源,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統籌用好建設資金,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完善學校布局規劃,要嚴格落實新建城鎮小區配套建設學校的“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政策,嚴格規范撤并學校的程序和行為,堅持先建后撤,保證平穩過渡,避免盲目撤并學校導致“大班額”“大通鋪”。各地要統籌用好“全面改薄”、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進城務工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中央獎補專項等項目資金,集中力量優先解決“大班額”“大通鋪”問題;積極向當地主要領導匯報,爭取前期工作經費,落實項目建設土地、配套資金,切實按照項目進度要求實現開工竣工。
“減”即規范學校管理,切實“減”輕學校壓力,通過全面實現陽光招生,科學均衡編班,嚴把轉學入口關等方式緩解擇校問題。堅持就近入學,禁止跨區域招生,嚴格控制入學年齡,加強寄宿生資格管理,逐步提高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定向招生名額分配到轄區初中的比例;按照“學生均衡編班、教師均衡搭配、先學生編班后配教師”的原則,對起始年級所有學生進行均衡編班;同年級教師均衡搭配,隨機確定教學班級,禁止舉辦重點班、特長班;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義務教育學籍管理實施辦法》,加強學生學籍管理,堅持“一生一籍、籍隨人走”,嚴格執行義務教育階段無正當理由不能轉學的規定,嚴格規范轉學的條件和程序,堅決遏制借轉學變相擇校的行為。
“乘”即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充分發揮“乘”數效應,通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學區制管理改革,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擴大化。要科學劃分學區,促進學區學校管理一體化,構建學區教學研究和評價共同體,逐步實現學區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差異互補。加強區域特色資源庫建設,擴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面,推動城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組織好“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加強校本資源建設,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認真落實新課標,確保國家課程開齊開足;探索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質量評價體系;鼓勵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除”即均衡配置教師,逐步消“除”教師資源差距,通過落實教師編制政策,大力補充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促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和加強教師培訓等方式均衡配置教師資源。要優先落實保障義務教育所需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清理規范教職工編制,千方百計解決教師編制不足問題。通過實施特崗計劃、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和民族雙語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和中小學支教走教計劃,研究制定農村教師的招聘、福利待遇等方面傾斜政策,逐步緩解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因師資不足引發的“大班額”問題。抓緊制定完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政策,進一步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逐步引導城鎮骨干教師和校長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超編學校教師向缺編學校流動。積極推進縣級教師培訓機構改革,深化教師培訓模式改革,采取送教下鄉、送培上門、對口支援等多種培訓方式,為農村教師提供針對性培訓;推動置換脫產研修,將院校集中培訓、優質中小學“影子教師”實踐和師范生(城鎮教師)頂崗實習支教相結合,為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培養骨干教師,逐步提升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教師教學水平,逐步化解因“擇師”“擇校”引發的“大班額”問題。
秦斌指出,消除“大通鋪”“大班額”是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中之重,自治區將陸續出臺、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各地要加強協調、制定方案、改革創新、強化督導,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各縣(市、區)教育局要在2015年7月底前制定本縣(市、區)攻堅實施方案并報市里審核備案,各市教育局要在2015年8月底前制定本市攻堅實施方案并報自治區備案。
在會議的經驗交流環節,南寧市、柳州市、桂林市、北海市、賀州市5市的教育局負責人結合當地實際,就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大通鋪”工作分別作了經驗介紹。南寧、柳州、北海、賀州等市在城區內新建、改擴建了一批學校,增加了學校容量;柳州、北海等市制定了本市“中小學教師隊伍輪崗交流工作方案”,鹿寨縣等14個縣(市、區)制定出臺了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實施方案;柳州試點“集團化辦學”,賀州試點“大校長制”,促進了學區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南寧市規定轉學手續只能在新學期開學后兩周內辦理,要求轉入學校、轉出學校和主管教育局對轉學材料嚴格審查,嚴格履行轉學手續,防止隨意轉學插班;北海市拿出80%的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定向招生指標……以上做法均有效緩解了各地因基礎設施不足、“擇校”、“擇師”等原因導致的“大班額”“大通鋪”,為我區下一步的全面攻堅提供了經驗。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