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6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電影,適者生存 盡管中國電影的投資不斷增加,票房收入也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但中國不少二三十歲的電影人依然表示,如今在中國拍電影,資金和制度都是難題。“拉到資金非常難,”32歲的導演相國強如是說,“眼下,年輕導演不得不在拍高品質電影和拍賺錢電影二者間找到平衡。電影市場的現狀就是適者生存。”
不少年輕導演和產業觀察家表示,由于商業電影是票房進賬的主力軍,如果新生代導演想要拍攝一部不那么商業化的電影,即使電影預算很低,也要東拼西湊地獲得資金。36歲的導演李霄峰表示,由于找不到電影公司或者工作室投資,很多新生代導演向家人和朋友借錢拍電影。
在這種形勢下,新生代導演要么迫于壓力構思商業電影,要么就拿著非常有限的資金拍藝術電影。然后,他們又面臨一個難題:如何發行。現居北京的法籍電影制片人伊莎貝爾·格拉尚認為,相對于資金,獲得上映機會對這些導演來說更難。
發行渠道受阻的一部分原因來自影院老板,因為他們也面臨收回成本的壓力,所以排片更多的電影多是針對18至30歲人群的商業電影。“我認為只有影院增加放映電影的多樣性,孩子、中年人甚至退休老年人也光顧電影院時,年輕導演才有更多機會。”格拉尚總結道。
至少在現在,年輕導演處于拍攝商業電影的重壓之下,“商業電影導演”幾乎成為下一代電影導演的“定義標簽”。格拉尚說:“現在整個中國非常商業化,這也導致第六代之后的導演只能是商業電影導演。”“在我看來,中國電影止步于第六代導演。”相國強說,“前方留給我們的只剩下一個巨大的娛樂時代。”▲
(作者艾米·秦[音],聶晶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