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希英
一堂新課的導入在每節課中雖然很短,但所起的作用卻很重要,導入效果的好壞是一堂好課的基礎。而在初中物理新課中如果新課導入合理,能引起學生興趣和激情,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同樣會使物理課堂教學走向成功。
在學習物態變化這節課時,我在課前主觀認為內容簡單,學生已經學習了四種物態變化,對升華和凝華的概念及物態變化過程中吸熱和放熱較容易接受,所以用復習前幾節所學的物態變化及吸熱、放熱知識導入新課。走進課堂,第一個環節就是一連串的發問,什么叫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它們在物態變化過程中是吸熱還是放熱?分別列舉一個生活中的事例做答。學生陸續把手舉起來,談不上興奮,也談不上痛苦,像開動起來的機器人,面無表情。學生機械回答了十幾個問題后,結合學生的回答,我將物態變化關系進行了板書,并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大大的問號,接著提出問題,當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做什么?導入新課,學生來閱讀教材,學習新知識。
這節課,學生只單純地由教師“領”著“走”下來,整個課堂大都是問與講,學生答與聽的形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少主動權,沒有從學中尋找到求知的快樂。我感到缺少師生共同雀躍的激情,跟課前想象的是兩個結果。離開教室前,我望著板書上的兩個大問號,陷入了深深的
思考……
導課應該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把學生引入生動的學習環境中,為整堂課做好鋪墊。所以,教師應該在導入新課中設置疑點,激發興趣為第一要務,注重新舊知識銜接,精心設計,生動導入。而以我在課堂中的方法導入,沒有創設出學習的環境,不設疑,所以,學生就不存疑問,更談不上調動學生的興趣,致使整個課堂教學必然走向沉悶呆板的境地。
經過反思,我在另一個班級授課時做了相應調整。我首先出示了兩個功率相同的新舊燈泡各一個,學生眼前一亮叫到:燈泡。提問:這是兩個功率完全相同的燈泡,請同學們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一個是新的,一個是舊的——學生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又問到:“為什么?”學生說:一個有灰,一個是干凈的!我馬上讓學生走近觀察,觸摸,讓學生感受燈泡是否有灰。當他們發現舊燈泡外面并沒有灰時,撓著腦袋自言自語道:“這怎么回事呢?”我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內壁發黃的是舊燈泡,有的說,燈絲有點細的是舊燈泡。我趁熱打鐵地問道:“燈泡的燈絲為什么會變細,內壁為何發黃?”學生馬上就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可想而知,本課教學水到渠成,是兩個燈泡點燃了學生的激情。
經過本節教學,讓我體會到導入新課時,老師要利用生活中的物理,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現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的銜接,設疑、質疑,著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能真正創建高效生動的初中物理課堂。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