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遠+陳靜
“大數據”只是個簡稱,說全一點應是“大數據挖掘”,就是對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大數據主要是進行預測,告訴你未來將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
一、通過大數據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讓我們因材施教
大數據的到來,能從技術層面讓體驗者的感受得以量化與顯現。學生在一個課堂中的需求與態度,經由大數據的處理變得可視,這也提供了教研活動以更為鮮活的素材——傾聽學生成為可能,教師有了了解學生的途徑與方法,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改變教學行為成為可能。
“2015文化大數據與教育創新研討會”上,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各類學校的教育在大數據時代將回歸教育的本質——因材施教,即教育者通過信息技術向學習者提供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服務,而不是對學習者的片面灌輸。
二、大數據讓我們對學生能科學地評價
大數據概念可讓教學評價的方式不是經驗式,而是可以通過大量數據的“歸納”,找出教學活動的規律。比如,新一代的在線學習平臺,具有行為記錄和學習誘導的功能。通過記錄學習者鼠標的點擊,可以研究學習者的活動軌跡,發現不同的人對不同知識點有何不同反應等。通過大數據分析可發現學生思想、心態的變化情況,從而發現優點、規避缺點。
三、大數據為教育革新提供科學依據
對于具體的課堂教學來說,數據應該是能說明教學效果的,比如學生識字的準確率,回答問題的次數、時長與正確率,師生互動的頻率與時長,這些具體的數據經過專門的收集、分類、整理、統計、分析就成為大數據。有了科學大數據我們就能對癥下藥。
四、我們怎么理解大數據
1.大數據不是大手筆,不是硬件高端。現在很多學校鼓吹教育與大數據相結合,比如番禺區推出iPad進課堂這種教學模式,iPad進課堂作秀的成分大于學習的成分,iPad學習不能啟發學生深度思考,不利于學生發展。
2.大數據是把所有人的數據集中起來,把分析結果為個人所用。而小數據的思路則相反,是把個人的分析數據集中起來為個人所用。過去一直被教育學家念念不忘的“掌握性學習”,終于在小數據的思路和科技基礎的進步下逐漸被廣泛采用。不僅如此,未來的教師將面對的,很可能是一對一的小數據輔助的互動教育。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不久就能實現讓大數據挖掘幫助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從而確定課堂教學的起點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思考者和終身學習者。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