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爭艷
【摘 要】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和物理化學家波蘭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知識理論, 主要是他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緘默知識,另一種就是顯性知識。他認為,緘默知識是很重要的,顯性知識的理解、應用和增長都依附于緘默知識上,緘默知識不僅僅只存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學科,它還逐漸滲透到教育科學里。隨著新課改的步伐,高中課程進入新的時期,但是在高中語文課程改革里,利用緘默知識理論教學的教育模式關注度還是比較少,這樣導致學生學得迅速,忘得也迅速,自然而然也就得不到高分。在認知規律里高中語文教學不是能只重視與顯性認識,這是與其不相符的。因此, 有必要引入緘默知識理論來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效率,改變教學中出現的不良現象。本文就教學中的具體例子來闡述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與緘默知識理論有效結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緘默知識理論;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1.前言
1958年,英國著名的思想家波蘭尼提出了“緘默知識”概念,隨后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都有詳細的闡述這一觀念,特別強調了緘默知識對于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意義。波蘭尼認為,緘默知識理論它是支配著人整個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們認識活動的向導,并且為人們的認識活動里出現的問題提供解釋依據以及信念,顯性知識也都依賴于緘默知識,根植于緘默知識的。舉個例子,人們在彈鋼琴的時候,是需要指法、技巧的,但是人們只知道這些指法、技巧,卻不去練習,使其潛移默化成為自己的緘默知識,那么他就永遠不能很好地熟練地彈奏一首旋律。科學家也是如此。他要是能夠研究科學,發現科學現象,就必須要把那些顯性知識根據實際情況轉換成緘默知識。漸漸地,人們就開始用緘默知識理論來研究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本文就通過分析如何利用緘默知識與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更好的結合起來。
2.特點
在波蘭尼提出的理念中,緘默知識是指不能用知識來表達出來的有關于自己自身行為的某種知識,也叫做非言述知識。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很多緘默知識,舉個例子,我們在很多陌生人中以自己就能分辨出我們熟識的朋友的面貌,但是我們卻闡述不出為何會辨別出,這就是緘默知識。比如像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道理是可以闡述的,但是不與我們日常行動中的道理完全一樣。緘默知識就是在顯性知識之外存在的一種只可意會的知識,但是卻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行為。
緘默知識的特點有三個。第一是它不能通過文字或者是語言來表達出來。這是緘默知識最本質的特點。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里,到處充斥著緘默知識,比如,在教學中學習到《憶江南》這篇古詩文時,江南的美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怎樣的美能讓作者“沉醉不知歸路”,那么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人們就會運用在生活里積累的情感從各方面去理解,有的學生認為這是作者深陷于江南秀麗風光的感悟,有的學生則認為作者是把江南與家鄉對比,卻不忍回憶家鄉的悲痛思鄉之情。這就是緘默認識對學生們把握的顯性認識的影響。第二是緘默認識沒有正規的形式傳播。擁有緘默知識的人以及使用它的人都難以把它表述清楚,但并不是說它不能傳播,只是它傳播的方式較為特殊。第三是緘默知識是無法批判的。因為緘默知識是通過別的標準確定,而不像顯性知識是人們經過反復推敲得來的。
3.運用
3.1閱讀要與緘默契合
在語文教育里閱讀的本質屬性就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交談,情感訴說。一首詩也有一首詩的表達,而不同的人閱歷不同,那么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舉個例子,在教授韋莊的《菩薩蠻》這首詞時,教師讓學生們根據“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這句詞結合全文來分析作者當時想要表達的情感,然而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的學生認為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江南美麗的風景圖,詞人對此流連忘返,陶醉其中,希望能永久的居住在江南。有的學生也會認為,正值戰亂時期的韋莊,怕回到家鄉看到的還是慘無人煙的戰亂景象而借此抒發自己內心悲痛的情感。同一首詞,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這就是因為緘默知識在學生腦海里不同認知的反應。
想要使閱讀主題獲得最佳的理解效果時,這就需要將緘默知識全方位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緘默知識的發揮,那么閱讀就是一件愉悅的事情。
3.2作文要以緘默為基
作文是語文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學語文最重要的內容,但是學生們在學習作文總徘徊在死胡同,出現內容形式單一,材料運用不得當以及千篇一律毫無創新,缺乏自身情感。
在2007年語文高考作文題就有這么一個學生寫到“聞到了,邊城人民質樸的情懷;聽到了,大佬、二佬含情脈脈的情絲;看到了,翠翠等坐在岸邊那望眼欲穿、靈動的雙眸。”考生用靈動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來借用邊城里的愛情表達自己的感情。相反的是有的考生對于感情寫得較為籠統,紋理不清晰,讓人讀起來毫無生氣。
這就說明,作文是需要情感去注入的,而感情的積累就是緘默認識在腦海里起作用的結果。
4.結語
由于緘默在中國的認知較晚,在教育教學方面引用的范圍不是很廣,大部分教師對其很陌生,接觸相關的資料也是很少的。但是,教師們要重視積極緘默認識對教育的重要性,它不僅能促使人外顯出頭腦中的錯誤認知加以改正與指導,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還可以讓消極的緘默認識得以彰顯并抑制,這樣才會使得學生們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錢加清,周春波.語感問題尋繹:內隱認知和緘默知識理論的視角[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8):66-69
[2]周徐兵.緘默知識和語文知識結構優化[J].現代教育科學.2011.(02):26-29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明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