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金鵬,孫 岳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0)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屬于國有特大型央企的中三油,則更應該注重信息化在企業運營過程中產生的作用。渤海油田作為中國海油的主力油田,經過近50年的勘探開發,已經具備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成為全面推動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重要支點。2010年,渤海油田成功上產3 000萬t,成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是中國海油向遠、向深、向外發展的基礎保障。近年來,在國家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走高的形勢下,渤海油田克服重重困難,迎接各種挑戰,連續保持3 000萬t級產量規模,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貢獻。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作為渤海油田的主管單位,通過不斷提升對深化信息化工作的認識,積極推動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加快信息化和業務深度融合的進程,幾年來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績和亮點。公司圍繞“十二五”目標和“渤海油田中長期發展規劃”,對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更大的發揮空間。因此,必須從戰略的高度整體把握公司的信息化進程,找出公司現有信息化狀態下存在的問題并妥善解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支撐企業的運營和管理,全面保障企業發展戰略的實現。
經過幾年的建設,天津分公司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總公司信息化部的帶領下,初步建設、應用核心應用系統3 0多套,建設并提升海上、陸地通訊網絡系統,為渤海油田“3 000萬t”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基本建立了涵蓋石油上游行業各專業的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支持了勘探開發生產等主營業務工作的開展,為全面推進“數字油田”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勘探信息化方面:建立了勘探成果數據和資料數據庫,實現了對勘探動靜態數據、勘探資料及勘探生產作業的統一管理;建立了隨鉆決策支持系統,實現了鉆遇地層實時測井曲線解釋、地層對比、地質導向和鉆進軌道預測修正等功能,提高了鉆井的決策效率和精度,節約了鉆井成本;開展了測井數據資源建設,解決測井資料繁多、數據量巨大,資料存放分散、數據類型多樣、存儲介質不同等問題。
在開發生產信息化方面:在開發生產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基于網絡的油藏動態分析工作平臺,集成現有油藏動態分析軟件成果;上線了海底管線信息管理系統,開展了關鍵設備遠程診斷與專家支持平臺的建設和深化應用,持續進行了開發生產數據庫優化完善,建設并上線了巡檢管理系統;持續優化改進Maximo系統,推動該系統在新油氣田的應用;堅持做好專業資料電子化工作,帶動數字文檔中心系統應用。目前各系統得到良好應用,極大提升了公司生產管理、決策支持和風險防范能力。
在鉆完井信息化方面:上線了鉆完井數據庫系統,實現了鉆完井數據和鉆井作業過程的統一管理;啟動了鉆完井專家在線輔助決策及培訓系統實施,擬通過實現鉆井動態模擬、實時監控和診斷、專家輔助決策等功能,促進鉆完井作業模式轉變,提高鉆井時效和安全風險防范能力。
在工程信息化方面:搭建了工程數據中心和工程項目管理平臺,初步建立了工程數字化管理體系,開展了工程設施數字化實施,目前渤海油田所有自營平臺的數字化及模型已建立,實現了工程設施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
建立了以ERP理念和相關系統為核心,包括資金、預算、采辦管理等系統的企業經營管理系統平臺,為公司進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手段。主要由以下方面構成:
(1)上線了 SAP 系統,包含了 FI/CO、MM、JVA、HR、PS、RLM、BCS、BW等9個業務模塊。系統以相關業務的全面在線處理和預算剛性控制為應用目標,推動了預算管理事前控制理念的業務變革,規范了公司業務運作流程,降低了企業運營風險,實現在線結算比例超過98%。
(2)上線了采辦業務管理系統,實現了供應商資格管理、采購尋源及招投標管理、合同條款模板及審定過程管理等功能,對ERP系統相關功能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為進一步規范公司采購行為、降低采購成本、提高采辦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礎。
(3)建立了遠程物流管理、數據分析與整合、費用報銷、稅務保險管理、出海人員動態跟蹤、船舶動態監管、三維數字應急信息展示等系統,有效支持了公司稅務保險管理、內審作業、內控及安全管理等業務工作的開展。
除此之外,公司還建立了以Maximo系統為核心的設備管理信息化系統,涵蓋了生產維修、井下作業、庫存、采辦、安全等管理,系統以提高設備可利用率、降低企業運行維護成本為目標,通過信息化手段,合理安排維修計劃及相關資源與活動,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并通過與S AP系統集成,實現了生產、財務系統一體化管理,形成了以Maximo+SAP為核心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
盡管近些年天津分公司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但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及挑戰,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通過近幾年的建設,公司已建成大量的信息系統,有效支持了公司生產運營和經營管理業務運作。但對比國內外信息化先進企業,信息化整體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業務支持能力有待進一步拓展和加強。
在業務支持系統建設方面,勘探開發一體化數據管理、勘探開發生產管理、設備設施完整性管理、鉆井作業中心、eHR等核心的業務支撐系統尚未全面開展或最終建成,部分業務領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支持能力仍較為薄弱,難以滿足業務運作的要求。
在決策支持系統建設方面,近兩年公司開展了經營數據整合和分析、生產集成管理等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但總體上公司決策支持系統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決策支持范圍主要局限在公司日常財務和生產經營分析,內容仍不夠全面,信息挖掘和綜合數據分析能力較為薄弱,難以對公司發展戰略、投資決策、生產作業風險識別與改進等重大事項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持。
此外,隨著公司業務不斷向前發展,勘探開發一體化數據管理等諸多新需求逐步凸顯,現有部分系統已難以滿足不斷發展的業務需求,系統功能有待進一步拓展,業務支持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盡管目前已建成大量信息系統,但目前公司仍存在 “重建設、輕應用”的思想,對系統應用缺乏明確的要求和管理辦法,部分系統實際應用程度較低,系統功能未能得到有效應用,制約和影響了信息化應用價值的進一步發揮。
系統集成整合工作開展不夠,部分應用系統處于分散狀態,應用間缺少統一的標準和必要的接口,不同系統間信息重復、應用重復、流程割裂等問題仍然存在,信息孤島現象仍然較為突出,難以對不同業務之間的工作協同提供有效的支持。
盡管公司在不同信息化項目實施過程中開展了大量的數據標準化和數據資源建設工作,但相關標準的建設因立足于單個業務及系統,從公司層面看,仍缺乏統一數據標準。另一方面,因目前公司缺乏一致的數據質量管理和控制機制,部分系統數據質量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隨著公司信息化的不斷向前推進,對IT基礎設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從目前看,公司IT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仍顯不足,IT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主要體現在:海上平臺通信能力急需進一步提高,專業數據中心建設仍未啟動,安全管理方面尚有欠缺,尤其在應用系統和數據方面的安全隱患仍比較突出等。
針對以上出現的信息化問題及挑戰,可以通過以下方面進行解決:
(1)在業務支持方面,應當進一步加大某些領域的信息化程度,通過分析業務流程、走訪業務相關人員等方法,收集業務需求信息,按照業務的實際需求建立新的或整合已有的信息系統,最終達到滿足領域內用戶的實際需求,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目的;在決策支持方面,要加大決策支持的范圍和質量,不僅局限于財務和生產運營,應當利用數據挖掘和分析,以及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先進方法理論對公司運營的各個方面提供決策支持,進而幫助公司在發展戰略、投資決策、生產作業風險識別與改進等方面做出決策。
(2)應當全面梳理公司現有的信息系統,重點對應用率不高的系統、重復建設的系統、以及需要重復錄入信息的系統進行分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而對相應的系統進行整合、刪除或重新構建,消除系統間信息重復、應用重復、流程割裂等問題,以達到充分發揮信息化應用價值的目的。
(3)應當建立全面統一的數據標準,使得各系統可以在運行過程中做到相互調用、相互融合,進而做到提高各系統之間的協同作業能力,在消除信息孤島存在的同時,大幅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4)進一步加強IT基礎建設。主要包括各設施之間的通信能力、數據的傳輸能力、統籌能力等幾方面。如加大帶寬、使用負載均衡技術、利用微波、海底光纜等多種形式保障數據暢通等。除此之外,應當提高信息安全管理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培訓、宣傳教育等形式普及信息安全知識,進一步加強數據中心、機房等的安全防護措施,保障各種IT資產的安全。
信息化程度決定著一個企業的自身經營效率和管理水平。國有特大型石油企業如果要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從專業和管理的角度出發,加強與之相匹配的科學、可行的信息化進程,在這方面,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借助自身國際合作經驗豐富的優勢,結合海上石油生產運營以及管理的特殊情況,從生產運營和經營管理兩個方面建立了多個適合自身情況、行之有效的信息體系,并且定期梳理、審視現有的信息化現狀,從中找出問題與不足,然后積極完善改進,這種做法也是值得國內石油行業內其他企業學習、借鑒的。
[1]劉明亮.淺談廣州廣電運營商信息化建設規劃[J].電視技術,2013,37(12).
[2]張根寶,曾旭杰,朱瑜慶,等.企業信息化管理體系的構建與策劃技術研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9,15(8).
[3]肖莉,楊傳書,費海濤,等.關于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與建設策略的思考[J].石油鉆探技術,2011,39(3).
[4]冼峰.企業信息化標準體系及治理設計[J].凈水技術, 2014(4).
[5]劉正意,張炯.油田開發生產信息化自動化建設模式[J].油氣田地面工程,201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