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從做中學”是兒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現,教育者應該對兒童的這種天然欲望加以引導和發展。“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它使獲得的知識與活動緊密聯系起來,使兒童從真正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中獲得成長。“從做中學”的理論是體驗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論來源,中山市高家基小學(以下簡稱“高小”)構建的乒乓球文化育人模式就是以學生的直接感性經驗為依托,使學生在與乒乓球親密接觸的同時,吸取育人的營養,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與情感價值觀的和諧共進,達成以文化人、以文化德的目標。
以球輔德,體驗升華
在開展乒乓球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過程中,乒乓球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對乒乓球運動的認識已經不僅僅停留在“體”的層面,其育“德”的作用也被充分挖掘出來。
在練習乒乓球技的過程中,學生們在一次次汗流浹背地面對失敗中,學會了沉著冷靜、勤奮刻苦;在機械的反復訓練中,感悟了堅忍不拔、執著追求;在比賽場上面對強敵時,領悟了勇于拼搏、堅持到底;在雙打訓練、乒乓游園活動中,感受到了團結互助、合作共贏;在頒獎臺上展露勝利笑臉的同時,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的愛國精神也在心中扎根。學校文化就是寫在師生臉上的表情,“小校大教育”“小我大志氣”“小球大世界”,學校對乒乓球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通過反復實踐、多次體驗、逐步內化,將乒乓精神深深融入到每一個高小人的血液中。
以球促智,感悟明理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人,培養和諧發展的人。在乒乓球文化育人模式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乒乓球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乒乓球運動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啟迪人的心智,挖掘人的潛能。
通過了解乒乓運動發展史、乒乓名將成長史,參加我心中的乒乓明星征集活動,學生們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在“中山市乒乓球運動發展現狀調查”綜合實踐主題活動中,學生們學會了擬計劃、做方案、溝通協調、有效合作等生活的智慧,為他們適應社會、立足社會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乒乓球手工制作活動中,一件件構思精妙、手工精良的作品融入了學生與家長的攜手合作,促進了親子間的和諧關系。乒乓球時裝SHOW中,孩子們大膽的構思,豐富的想象,精彩大方的表演,不僅是創造美、欣賞美的過程,還是提升智力、鍛煉勇氣的過程。通過乒乓球科學小報告、小發明、乒乓球創新玩法、“我為世乒賽設計賽程”、球臺的測量與計算、與乒乓球有關的數學題征集活動,引導孩子們探秘于知識的海洋,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在班歌班徽的創作、乒乓球小品、舞蹈創作與表演中,學生的創造靈感得到升華,一個個故事情節,對學生就是一種規范、一種教化、一種熏陶,一首首激昂向上的班歌就是師生精神的升華。在中山市第四屆體育節上,給觀眾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乒乓球操舞,就是高小師生智慧的結晶,是學校精神的凝練。
以球怡情,超越自我
通過開展乒乓球文化拓展與德育的有效整合的研究,學校充分挖掘百年老校的內涵,圍繞明顯優于同類學校的乒乓球特色項目,通過具有個性化的外顯環境、校本化的課程體系、獨特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讓全校師生在與乒乓球的親密接觸中,在實實在在的文化拓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感悟乒乓文化并受其滋養,在春風化雨中拓寬師生的文化視野,陶冶師生的情操、啟迪師生的心靈,實現自我超越。
首先,熏陶環境。在學校操場最顯眼的位置,懸掛校友江嘉良載譽歸來的巨幅宣傳畫,上書“世界冠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拼搏才有希望”;在學校櫥窗、各樓層走廊、文化走廊、課室門前等處,懸掛乒壇健將的雄姿,介紹他們成長、成功的艱辛歷程。其次,引領行為。學校要求師生要深刻領會乒乓球所蘊含的豐富精神內涵,形成團結進取、合作共贏的價值追求,以乒乓精神引領教育教學行為。再次,提振精神。學校要求師生在國球精神的感召下,自強不息,頑強拼搏,不斷創新,不斷超越。
經過幾年的實踐與研究,高小學生的身心得到鍛煉與提升,個性得到張揚,在歷次舉行的全校性文藝、學科競賽、社會公益等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很高,自主性很強,能自發組織并編排節目,他們的表現出乎老師們的意料。與此同時,學校的校風、學風得到改善,教學質量也得到進一步提高。
高小學生的健康、喜悅和幸福,從他們朝氣蓬勃的笑臉上可以感受得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和學校的發展進步,正是乒乓球文化育人模式的構建與推廣在高小開出的絢爛花朵。
【黎愛珠,廣東省中山市高家基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尹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