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暉 徐文基
按班級品德教育功能的差異,我們把班會課劃分為兩種課型:主題班會課和常態班會課。主題班會課屬于依據成長共性,定規劃、定數量的非經常性課型。常態班會課屬于跟蹤學生發展過程,每周必上的經常性課型,它是跟蹤學生近期日常行為表現,由學生主持下的“學生擔當”緊扣班級最近情況開展自主管理、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活動。班主任根據班級突出問題展開以“故事法”(德育敘事)為載體的價值引領教育。它是一種具有教育及時、浸染觸心、生成無痕的針對性跟蹤品德教育。故事怎么講,才能達到入心、共情,促使受教育者經驗重構呢?我們通過十多年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一講二聯三夸贊”的方法。
一講:聲情并茂以“敘”動人
德育敘事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故事內核的共鳴,在于喚醒每個學生內心的故事情節,通過生活德育故事的體驗,促進他們道德經驗的重構。實現德育敘事教育目標的達成,最關鍵的是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共鳴,喚醒學生的內心,實現道德的內化。由此可見,教師的講述故事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讀故事、念故事,更不是放任學生簡單地自我閱讀故事。它必須是教師用心、用情地對學生講述,必須是教師與學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分享和交互活動。為此需要具備以下講述藝術:
以內化故事為前提的講述。教師的德育敘事是一種教育教學活動。它也像話劇演員飾演一個角色一樣,演員必須深入角色,理解角色,內化角色,讓自身處于忘卻自我的狀態下去詮釋角色。因為只有教師在對敘事材料內化后,由內而外的融情析理講述,才能保證德育敘事不僅僅是停留在講述者淺層次的意識表面描述,而是師生之間以情載理的交互活動,才能在感動自己的前提之下感動學生,激發學生,才能實現教育目標和達成教學任務。
運用教師語言藝術的講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假若在語言旁邊沒有藝術的話,無論什么樣的道德訓誡也不能在年輕人的心靈里培養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來。”感性敘事方式,是一種充分運用感性語言和進行多種感官刺激,有效喚醒人的真實生活感受,激發人的情感體驗和引起人的情感遷移的敘事形式。所以,教師的語言藝術將直接影響德育敘事的效果。教師的語言藝術在德育敘事中主要體現在口頭語言和態勢語言(體態語言)兩個方面。它也是教師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從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信息的總效果=7%的有聲語言+38%的語音+55%的態勢語言”的公式來看,充分表明態勢語言在人與人交流中的重要性。在德育敘事的口語交際中,一種表情、一種姿態、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態勢語的力量。但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態勢語不是做出來的,它應當是有感而發的行為。因為,對于德育主題的教育故事敘述來說,技巧不是最重要的,真情與風格卻是最重要的。
引發學生道德思維的講述。德育敘事的核心目的在于通過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道德的修復和重構。德育敘事過程不是單一的道德授受的教育過程,而是通過道德故事的啟發、啟迪,以引導學生道德感悟、明理和進行品德自我構建的自主過程。所以,學生道德的情感體驗必須建立在他們的道德思維活動上,而積極主動思維是學好知識、塑造人格的內動力。
因此,教師在敘事中不單單是內化后富有情感的講述,不單單是語言藝術豐富的講述,更應注重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前提條件下,恰當地設置問題,制造懸念,引導與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積極回答問題。在營造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培養學生思辨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聯: 勾連實際撥動情弦
朱小蔓教授認為:道德學習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學習,它更強調“回到自身”的反思與體悟,強調學習道德的過程也是學會承擔自我發展責任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顧及學習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在德育敘事中,教師不僅僅是圍繞故事本身進行聲情并茂的講述,也不僅僅是對故事承載的德育內容進行啟迪和引領,它更需要教師善于將所講故事的德育內涵,與學生們在現實生活、學習、交往中呈現的實際問題與表現現象進行恰當的聯系。讓學生在與他人經驗的比較中修正自己錯誤的價值取向,強化自我正確的道德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敘事過程的心靈對話,產生道德情感共鳴和產生“共情效應”,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
如講述《三個抄寫員》的故事:
黎錦熙(1890-1978)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中華民國頭十年他在湖南辦報,當時幫他謄寫文稿的有三個人。
第一個抄寫員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實實地抄寫文稿,錯字別字也照抄不誤,后來這個人一直默默無聞。
第二個抄寫員則非常認真,對每份文稿都先進行仔細的檢查然后才抄寫,遇到錯字病句都要改正過來。后來,這個抄寫員寫了一首歌詞,經聶耳譜曲后命名為《義勇軍進行曲》。他就是田漢。
第三個抄寫員則與眾不同,他也仔細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與自己意見相符的文稿,對那些意見不同的文稿則隨手扔掉,一句話也不抄。后來,這個人建立了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就是毛澤東。
教師在講完故事后向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勾連實際:
① 如果你是報社主編,從抄寫員的職業來說,你認為誰最稱職?為什么老老實實的抄寫員一直默默無聞?而第二個抄寫員卻能成就一番事業?
② 作為一個抄寫員來說,第三個抄寫員似乎最不稱職,但為什么他卻能夠創建新中國?他與第二個抄寫員的差別在哪里?
③ 你能用三個詞描述三個抄寫員的做事特點?(勤懇做事、主動做事、創造性做事)
這幾個問題的提出必然會引發學生對故事內涵的思考,啟發學生從抄寫員完成工作的態度、行為的表象中追尋他們不同行為特征背后的人格特質。讓學生在思考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重構。這樣的德育敘事是說教永遠無法完成的教育。
又如講述《一條上桌的死魚》的故事。
1998年,坐鎮旺地的凈雅大酒店,用“凈雅理念”不僅折服了幾位濟南部門考察人員,也折服了更多的濟南人。
當時,濟南市有家單位想找個合作伙伴開一家海鮮酒樓,便派人到威海考察,并慕名來到凈雅酒店。就餐過程中,餐廳領班來到桌前,對客人說:“對不起,您剛才點的清蒸偏口魚做的時候已經死了。如果您同意的話我們為您另換一條,不過這會耽誤您一點兒時間;如果您不同意,我們會按死魚價收費。”
客人都很吃驚,因為在當時,那條魚死了與否,客人是吃不出來的。然而,恰恰就是這種在凈雅看來再平常不過的小事,讓客人看到了一個誠信的凈雅,一個高度重視細節的凈雅。
也就在那一刻,省城人將手中的一票投給了凈雅。
張永舵和員工們說:“言”加“成”,方為誠。
這個社會生活的故事如果僅是教師簡單的講述,缺少及時的與學生生活場景的勾連,往往教育效果低下。我們觀察了一個教師對這個故事講述的處理:
當教師講述到餐廳領班就“魚做的時候已經死了”向客人尋求是否換魚時,對學生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般餐廳會這樣做嗎?”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你會這樣做嗎?”將餐廳慎獨與自律的行為與學生情感勾連,引發學生進行自我比較,尋找價值取向的差異。
三夸贊:正向強化養成習慣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即同一個動作,重復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樣道理,任何一個想法,重復21天,或者重復驗證21次,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所以,一種想法如果被驗證21次以上,它已經變成了你的觀念。如果是好的行為不斷重復,就會養成好的習慣;不良行為的不斷重復,就會養成壞的習慣。
生動的故事講述吸引了學生,間接體驗促使原有經驗動搖,勾連實際促使產生共情,在經驗重構的關鍵時刻,需要正確做法的具體路徑,需要同輩群體的正面示范。因此,我們必須以正向強化為主,輔以必要的懲戒,科學地重復,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講《三個抄寫員》結束時,教師引出“主動、創造性地做事可以讓一個人發揮潛能、與眾不同”的主題,緊接著展示同學“主動、創造性地做事”的案例:①一位男生每周返校都會主動在黑板上寫一條名言;②中考前照準考證相時兩位同學主動組織全班靠墻左側有序地、安靜地一邊自己看書,一邊排隊等待照相,令年級老師夸贊不已;③幾位同學主動制作一個“心靈箱”貼在教室一角,便于師生間更充分的交流;④“數學協會”每周出一道“思維體操”題激發數學興趣……這些正向評價,不僅引發同輩群體的效仿,也科學地“重復”(強化),使行為成為穩定的、不需外界刺激的條件反射,即形成習慣。
如在講《一條上桌的死魚》結束時,教師引出了本故事的主題“無須監督做最好的自己”。緊接著展示了本班同學“自律”的案例正向強化:①一位女生在班級中秋晚會中默默無聞為大家服務的照片;②當學校眼保健操音樂失靈和沒有老師在場的情況下,同學們齊聲數數全班自覺地做操的視頻;③早自習前有同學主動自覺誦習課文的照片……教師將“慎獨”的主題從“凈雅大酒店”勾連到班級同學的自律行為之中,既是對學生自律行為的表揚與強化,也是讓其他同學真切地感受到自律就在身邊,用同輩群體的影響再度強化故事的主題教育,實現德育敘事的教化功能。
(作者單位: 四川省雙流棠湖中學外語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高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