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迪
且不談政治不談哲學,不談空洞的自由和撲朔迷離的歷史,只于寒冷的冬季,在溫暖的室內,嘮嘮冷冷的生物學知識。
話說生物學是一門駁雜的自然科學,最近沸沸揚揚的轉基因技術之爭,以及再之前的克隆人之患,都是屬于生物技術范疇。別誤會,生物學不是專門給人添堵的,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書歸正傳,近年來生物學界最熱門的研究課題不是這兩位,而是今天要出場的IP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技術,IPS技術,中文名叫誘導多能干細胞技術,作為一個脫胎于克隆,卻避開了倫理學尷尬,根植于理論性極強的分子生物學,又具有很強實用性的前端技術,IPS甚得科研工作者與老百姓的歡心。
等等,這是啥?通俗來說,這項技術就是運用各種手段,對動物已發育的細胞進行一定操作,使得其“返老還童”,成為一個可以分化成任意器官、任意組織的原始細胞。哦,那怎么就甚得歡心了?咱們設想一個情境,有一天很不幸,你的右手被鱷魚咬掉并吞進肚子里,這個時候,你跑去找生物學家,生物學家從你的口腔上皮取一點上皮細胞。過了幾天之后,一個一模一樣的右臂出現了,生物學家給你接上,沒有任何免疫排斥反應,你又可以四處玩耍自由自在了!很神奇對不對?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繼續發展下去,只要你不是腦死亡,再大的外傷也不用怕了。想想還真有點科幻小說里的小激動!
不對呀,作者你跑題了吧?說好的女性主義呢?恩,IPS領域的最新進展表明:“小鼠的孤雌生殖已經成功,孤雌胚胎干細胞提供了唯一可行的建立真正干細胞庫的方案,可以為任何需要的病人提供與其免疫系統相匹配的細胞”。好嘛,又暈了!大白話就是:“現在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可以只用小鼠卵細胞就培養出干細胞,甚至可以培養出小鼠了!而人類也完全類似的!”也就是說,在技術水平上,人類已經到只要有女性存在,便可以繁衍后代,而不需要男性參與的程度。那么,不久之后技術在發展點,也可以“孤雄生殖”不需要女性咯?很遺憾,中科院周琪研究員告訴我們:“孤雄生殖的受精卵在形成的早期便全部死掉”。唉,男人們不要哭了!
可是,這還并不是個例。家蠶、魚、蟾蜍等多種動物的孤雌生殖實驗早就獲得了成功。比如,朱洗等研究者早在1961年便成功地將人工單性生殖的蟾蜍,經冬眠和催青,最終培養出了世界上第一代沒有外祖父的蟾蜍。但請注意,所有的實驗室的成功案例,都是卵細胞,都是孤雌生殖,都是雌性在遺傳上的優勢體現。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而在自然環境下,許多無脊椎動物及一些脊椎動物(某些魚類和兩棲類、蜥蜴、火雞)的卵子,本身就有自然的單性生殖。再舉幾個例子,目前已發現有近30種蜥蜴是進行孤雌生殖,且一代又一代繁殖,后代皆為雌性。而蚜蟲是在秋季進行有性生殖,到春天后又行單性生殖,兩種生殖方式呈現周期性交替進行。還有一種比較奇怪的,卵子需要精子進入,以促使卵的活化,并最終導致卵發育,但精子沒有遺傳信息參與子代的發育,如銀鯽就是這樣。總結下,就是自然環境下也有許多生物可以進行無性繁殖,但也依舊只限雌性。我說那邊哭的兄弟,眼淚流干了就過來繼續聽吧,快講完了。
僅從配子(精子和卵子)的角度考慮,我們就能看出:無論是否為哺乳動物,其雄性配子(精子)的體積都要遠小于雌性配子(卵子)。例子又來了,海膽的卵細胞是精細胞的10000倍!即便在為子代提供核DNA的角度上是等量的,但這體積也差得太多了吧?而又由于卵細胞的體積大,子代細胞的細胞質結構和細胞質DNA幾乎都是由卵細胞提供的。什么?就是不僅精子體積小,而且后代(受精卵)的細胞質也提供不了?恩,就是這樣。
說了這么多,得出的結論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在延續種族方面,雌性不僅更重要,而且唯一必要。女性們,傲嬌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