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雯
湖南衛視的原創節目《奇妙的朋友》播出后,收視長虹,但伴隨不斷飆高的收視率而來的,還有動物保護主義者和相關研究人員的強烈抗議。
這檔節目邀請了多位演藝明星進入長隆野生動物園,并擔任實習飼養員的角色,與動物親密接觸。而這樣的原始創意以及最終在節目中的呈現形式,將野生動物保護的問題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可恥的”人類娛樂
3月24日上午,科普網站果殼網發布了《聯合國下屬機構牽頭,多個國際組織聯合抗議<奇妙的朋友>》一文。這篇《聯合抗議》的牽頭方,即聯合國類人猿生存合作組織(GRASP)。GRASP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于2001年共同發起,一直致力于保護亞非地區的類人猿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
為什么GRASP和眾多聯合國下屬機構會對《奇妙的朋友》這一節目反應如此強烈?到底是這些動物保護組織反應過激,還是野生動物真的不適合出現在這樣的娛樂節目中?為此,本刊采訪了GRASP媒體聯系人道格·克萊斯(Doug Cress),他對《奇妙的朋友》節目中的行為可能對野生動物和與其親密接觸的人類所帶來的潛在危險進行了解讀。
道格·克萊斯稱,他所在的機構之所以牽頭發布《聯合抗議》,是因為他們反對讓黑猩猩、大猩猩、倭黑猩猩和紅毛猩猩等野生動物參與這樣的娛樂節目。據他介紹,有研究表明,猩猩出現在電視節目、電影或廣告等作品中,只會降低公眾對于物種保護的危機感,同時使人們對保護物種及其棲息地的緊迫感減弱。而且,道格認為,21世紀的動畫技術已經十分發達,就更不應該讓真正的猩猩參與到這樣的節目中來了。
據道格介紹,猩猩暴露在眾多人類的面前,會增加其被人類疾病感染的風險,而這些致病細菌,哪怕是人類的感冒病菌,都有可能輕而易舉地奪取一個小猩猩的生命。所以,道格認為,該節目的做法是一種“危險、可恥并且完全逆潮流而動的做法”。
我很危險,只是你不知道
讓猩猩參與到這樣的娛樂節目中來,存在諸多風險,在GRASP帶頭發布的《聯合抗議》中,已經明確提出了可能存在的公共安全風險。對此,道格也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他指出節目向觀眾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息,那就是猩猩可以作為人類理想的寵物,所以可以通過穿衣服等方式來打扮它們,也可以帶它們一起去購物中心這樣的場所。
實際上,上述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在節目中已經有所體現。而道格認為節目中發生的種種意外狀況也是“注定會出現的”。因為,當猩猩暴露在高度緊張的環境中時,其表現并不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好。節目中,就有明星在帶猩猩去商場的情景中被猩猩咬傷。
在道格的眼中,《奇妙的朋友》節目組顯然低估了猩猩的破壞力,“一個幼年的猩猩都具有巨大的破壞力”,他介紹說。道格特別提到了節目中飽受詬病的認親環節。他介紹稱:“帶幼年猩猩去和它的父親‘見面,對小猩猩和成年猩猩而言,這都是一件壓力極大且十分危險的事。當時在場的人應該感到很幸運,自己沒有因為猩猩處在如此不安的環境中失控而受傷。”
讓人與猩猩親密接觸除了給人自身安全帶來威脅之外,最重要的是,“猩猩本身的生存面臨著巨大的考驗”。道格介紹稱,猩猩的壽命與人的壽命一樣長,但在人類為了自己的娛樂而與幼年的猩猩短暫共處之后,猩猩的心理和社會技能都會遭受嚴重損害,最終導致它們無法成長為具有健全生活能力的成年猩猩。道格說:“21世紀,我們希望人類進化的水平應該高到不再需要如此殘忍的娛樂形式了。”
質疑與澄清
GRASP對湖南衛視該節目的批評并不是個例,其實在GRASP組織牽頭的《聯合抗議》發布之前,從網友到在網上活躍的相關研究人員,都對《奇妙的朋友》提出了質疑與批評。
最初在該節目進行前期宣傳時,亞洲動物基金就曾提出質疑。之后國家林業局的官方微博也曾發表微博,“嚴禁游客與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近距離接觸” 。
而節目開播之后,各種針對該節目的爭論更是從未停歇過。這其中就包括在科普網站果殼網一直活躍的倭猩猩研究者、進化生物學博士河馬叔叔。他曾于該節目開播一個月后發文——《<奇妙的朋友>,誰說要跟你們做朋友了?》。
文中對電視節目中人與野生動物的種種互動,及其對野生動物和人的雙重威脅進行了分析,并對節目所產生的不良效果表達了擔憂。在該博文中,河馬叔叔指出該節目或許最初的目的是激發公眾對野生動物的興趣,但結果可能事與愿違,因為它在無形中會向受眾傳遞不科學的信息。
之后,如世界動物園和水族館聯合會(WAZA)、國際靈長類學會(IPS)以及聯合國類人猿生存合作組織(GRASP)等國際機構都通過公開信、聲明、聯署抗議等形式,表達了對《奇妙的朋友》節目的抵制與譴責。
有反對的聲音,支持者也大有人在。廣東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胡慧建博士便在媒體的采訪中表示,《奇妙的朋友》這一節目“有價值,有意義”。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負責產業經營開發的產業處處長曹良也針對該節目發表了支持的觀點,認為節目達到了科普目的。
輿論爭辯的焦點——《奇妙的朋友》節目組,也在重重壓力下,作出了相應的回應,他們解釋了節目構想的初衷,并且介紹稱已經對參與節目的明星進行了相應的培訓。不過,這些回應并沒有獲得動物保護組織的認可。
動物表演與動物虐待
相關專家對于節目本身眾說紛紜,而許多觀眾對于該節目的認知也停留在娛樂享受的層面。
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觀看過《奇妙的朋友》的觀眾,對于節目是否會對參與其中的動物造成傷害這一問題,多數人表示他們并沒有這方面的考慮,只是覺得動物很萌。河馬叔叔也在自己的博文中對節目可能產生的效果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他認為該節目的做法,會“鼓勵更多的人想養一只黑猩猩來做寵物”,而這也正是道格及其所在機構擔心的問題。
在道格看來,國內大眾的動物保護意識仍然相對薄弱,而《奇妙的朋友》這樣的節目不但沒有幫助提升大眾動物保護意識,反而可能是一個倒退。
有觀眾對動物保護組織的反應表示不理解——為什么這樣一個娛樂節目會涉及到動物保護問題?
這個問題河馬叔叔在他所發表的博文中給出了答案。他在博文中尖銳地指出了《奇妙的朋友》節目的本質問題,稱它始終逃不出“動物表演的窠臼”。
對于動物表演,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一直在做相關宣傳工作,希望提高普通公眾的動物保護意識,自覺抵制動物表演。在其官方網站,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發布了《拒絕動物表演》的報告供人們免費下載,并在報告中直接指出“動物表演就是動物虐待”。
該報告對全球范圍內以娛樂為名義的5種動物虐待行為進行了介紹。報告中所指出的5種動物虐待行為,包括騎乘大象、與獅子散步、與老虎拍照、與海豚一起游泳、跳舞的獼猴。這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見怪不怪的動物表演行為,讓人們忘記了自己在消費動物獲得娛樂滿足的時候,這些動物為了滿足人類的活動所要承受的精神和肉體摧殘。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向本刊記者詳細分析了獼猴跳舞的案例。
據稱,在印度尼西亞每年約有3000只小獼猴慘遭獵人折磨。為了從獼猴母親的手中搶奪小獼猴,獵人通常會殘忍地殺害獼猴媽媽。這些小獼猴則會被販賣給娛樂行業,接受殘酷的訓練。為了控制獼猴,它們的脖子上通常會被帶上項圈,而這種金屬物質會隨著獼猴不斷長大,嵌入它們的皮膚,引發嚴重感染,有許多小獼猴都沒能從嚴苛的訓練中存活下來。而僥幸存活的獼猴,面臨的是5年-10年的表演生涯,并最終在年老時被人類拋棄,甚至成為餐館中的“美食”。
不過,旅途中的人們還是會去消費被騎乘的大象和表演的獼猴等動物,并沒有意識到其背后存在的動物權益問題。因此,道格說,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
而對動物表演方面的爭議,曹良卻認為,人們不能僅憑主觀猜測下定論,還是需要進行體檢評估測試演出是否對動物的身體有影響。他認為,人們不能簡單地從自身認識來看待這些問題。
我們該如何對待野生動物?
道格認為,保護野生動物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呆在自然棲息地中,而人類要做的就是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森林、高山、湖波、海洋和綠地。只有這樣,才能維護生態不被破壞。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道格看來,《奇妙的朋友》的做法就有點殘忍而幼稚了。
世界動物協會也向本刊記者稱,“大自然才是野生動物真正的家園”。
不過,對于保護野生動物而言,也有專家認為放回大自然的做法并不適用。曹良認為,人類擠占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影響了它們的生存和繁衍,是應當對這些物種承擔義務的。但是,他卻不認同通過簡單地將動物放歸自然來解決這個問題。
雖然,各界對于《奇妙的朋友》節目褒貶不一,對于保護動物應采取的方式方法也眾說紛紜,但這次基于《奇妙的朋友》所引發的論戰,確實讓野生動物保護問題再次回到了大眾的視線。
人類進化為地球上的高級動物,將自身的文明建設到了幾乎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這其中也包括一寸寸被我們侵占的動物的家園,進而出現物種滅絕、生態惡化等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動物,人類是否也應當保有一絲敬畏之心,而不是將其作為自身的附屬品和消費品。或許,只有端正了對待動物的態度,才能談真正的保護。
3月28日,《奇妙的朋友》最后一集在質疑與支持聲中,落下帷幕。節目結束了,但關于動物保護的爭論卻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