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過程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在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基礎上,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偉大實踐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其間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一個全面”到“兩個全面”。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在報告中提出了“一個全面”,即“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在報告中重申了“一個全面”的奮斗目標,并且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8年之際召開的黨的十八大,統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從而把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個全面”擴展為“兩個全面”。此后,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簡化為“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個階段:從“兩個全面”到“三個全面”。2014年,也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樣,就把“兩個全面”進一步擴展為“三個全面”。
第三個階段:從“三個全面”到“四個全面”。在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后不久,2014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至此,把“三個全面”首次擴展為“四個全面”。需要指出的是,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雖然都提出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但“全面從嚴治黨”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中首次提出來的,并且是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組合在一起,作為“四個全面”首次提出來的。
對“四個全面”的定位也有個發展過程。最初,“四個全面”是作為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務、要求以及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提出來的。2015年2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首次把這“四個全面”定位于黨中央的戰略布局。
黨的工作戰略布局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黨的工作布局正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就比較順利。反之,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和挫折。
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科學內涵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每一個“全面”都有其重要的科學內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我們黨在剛剛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的十六大就提出的一個管長遠管全局的重大戰略目標,其重要科學內涵有五個方面:一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覆蓋人群之全面,即“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二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覆蓋領域之全面,也就是“六個更加”,即“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三是指實現國民經濟發展之全面,即推動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全面發展,以利于緩解一系列重大矛盾;四是指我們黨在新世紀之初要推動建設的三大文明協調發展之全面,即要推動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協調發展;五是指人的發展之全面,就是要在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基礎上,逐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即更加關注并努力滿足中國十幾億人口特別是普通人的多方面發展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提出的三大戰略舉措之一,凝聚了我們全黨全社會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是對全黨全社會積極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總部署、總動員。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覆蓋了“5+1+1”的廣泛領域,即覆蓋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改革加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以及國防和軍隊改革。在一個改革決定中覆蓋如此廣泛的領域,并且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務有336項之多。
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提出的三大戰略舉措之二,其重要科學內涵首先指的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之全面。這個總目標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次指的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工作布局之全面。這就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第三指的是要著力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之全面。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
全面從嚴治黨,作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提出的三大戰略舉措之三,同樣是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從嚴治黨上進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綱領性口號,這既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對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迫切要求,也體現了我們黨在面臨長期、復雜、嚴峻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這“四大考驗”,面臨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這“四大危險”的高度清醒和自覺。
三、“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創新之處
“四個全面”是立足中國實際、總結中國經驗、針對中國難題的戰略布局,它的創新,正是它面臨的時代之新、問題之新、挑戰之新。它兼顧中國特色和世界潮流,體現中國與世界的深刻互動,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蘊含了深刻的戰略思想。第一次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第一次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一次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第一次為全面從嚴治黨標定路徑,要求“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
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言,內涵有了新坐標,就是與“中國夢”相互激蕩;特征實現了新升級,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涉及的領域是“五位一體”的全面;本質有了新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瞄準的是經濟、社會和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作用有了新定位,即處于引領地位的戰略目標。
就全面深化改革而言,今天的改革,涉及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環環相扣,需要頂層設計。改革必須全面啟動;既要樹立堅定果敢的行動、百折不回的信念,也要有全面系統的認識論、攻堅克難的方法論指導,要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
就全面依法治國而言,在中國這樣一個有數千年人治傳統的國家里,無疑是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要充分彰顯法治權威,發揮法治力量,完善法治實踐,塑造法治信仰。全面依法治國,開闊了法治的格局、豐富了法治的內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向新境界。
就全面從嚴治黨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們黨90多年歷史上首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 及時解決影響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問題,認真醫治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病癥,堅決祛除滋生在黨的健康肌體上的毒瘤。全面從嚴治黨,要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緊密結合,要突出建章立制和執行落實的有機統一,強化守紀律、重申守規矩;要領導帶頭、以上率下,又要層層落實、傳導壓力,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開創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境界。
責任編輯:王 丹
相關鏈接
“四個全面”彰顯我黨政治本色
保持黨的政治本色,始終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特別重大的政治課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刻展現了我黨保持政治本色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從態度上看,“四個全面”是我黨關于政治本色最莊嚴的宣誓,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緊緊圍繞落實黨的根本宗旨采取的根本性戰略措施;從理論上看,“四個全面”是我黨關于思想路線最鄭重的確認,是圍繞現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的最科學、最宏大、最務實的戰略規劃;從實踐上看,“四個全面”是我黨緊緊圍繞“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一最根本實踐標準,在人民群眾最關切、最核心、最重要的四大方面提出的現階段所能達到的最大力度、最高標準、最嚴要求;從作風上看,“四個全面”是我黨關于根本作風最嚴肅的展示,充分展現出我黨的根本作風、強大力量和政治本色。
“全面”二字彰顯治國理政之信心
“四個全面”非常鮮明地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比籠統地談“治國理政”更為具象、接地氣。“四個全面”的提出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內在邏輯更加嚴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總體框架更加完整,并趨于成熟。在原有施政方略前面加上“全面”,一方面,它是一種延續性,是對以往方向、路線的一脈相承;另一方面,“全面”并非輕描淡寫,而是要覆蓋面更廣、不留有死角,而且加強了力度、深度、廣度。這兩個字非常提氣,給人勇氣和信心,鼓舞著人們的士氣。“全面”兩個字加得非常必要,這表明我們在新的起點上要開創一個全新的格局。”
相關鏈接
增加人民福祉是“四個全面”的核心追求
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福祉是貫穿“四個全面”的核心追求,這是黨的宗旨在新形勢下的具體體現。把握好這一核心追求,也就理解了“四個全面”的精神實質,這一戰略部署才能真正落實。
“四個全面”與人民息息相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惠及全體人民,深切滿足人民愿望;全面深化改革要促進公平正義,增加人民的獲得感;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使人民成為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全面從嚴治黨要體現人民監督,獲得人民支持,打造“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離不開黨”的命運共同體。
“四個全面”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解答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給世界提供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解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表明中國是通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文化軟實力持續增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穩步推進等具體舉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通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體制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來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全面從嚴治黨,通過加強中國共產黨的紀律和作風建設等鞏固其執政根基。“四個全面”構成了一個邏輯嚴密的系統,將會促使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從以經濟增長為導向轉變為兼顧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發展模式。
責任編輯:田旭東